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我們常說的「東西」一詞,是怎麽來的?學者:最早起源於金代

2024-02-12文化

「東西」一詞常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交流中,而且這個詞也比較口語化。

但是,把「東西」一詞拆開,我們會發現這兩個字分別是指的兩個方位,跟組合起來的意思幾乎沒有任何關系。

那麽,這個詞是從何而來的呢?

表示事物的「東西」一詞起源問題,明清以來被持續關註,也有許多人提出了不少看法,「然現還無公認的說法。

在【「東西」起源於金代考】一文中,認為「東西」一詞起源於金代,是女真人與漢人頻繁接觸之後語言變化的反映。

「東西」是出現在金代的輕聲詞

(一)「東西」是輕聲詞

「東西」一詞表示事物,以及由事物引申出的表示感情的贊嘆詞、詈詞,必須讀輕聲。在【漢語大詞典】中,東西一詞有7條義項:

①方位名。東方與西方;東邊與西邊。②從東到西。③近旁,旁側。④猶四方。⑤指七、八十歲。⑥物產於四方,約言稱之為東西。古代亦以指產業。後泛指各種具體或抽象的事物。⑦特指人或動物(含愛、憎感情)。

以上7條義項,第6和第7義項必須讀輕聲,才能表達其含義。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諸義被合並為一條目,具體意義為:①泛指各種具體的或抽象的事物。②特指人或物(多含厭惡或喜愛的感情)。

也就是說,「東西」一詞只有讀輕聲,才表示事物。在【「東西」考】中,作者曾經以專題來論證輕聲問題。不少研究,對「東西」讀輕聲現象未加註意,似乎「東西」表示事物在先,而後被部份地區口語讀為輕聲。 如在兩宋,文士經常用「玉東西」表示酒,入詞入詩。

基於此,明清以來就有論者認為「東西」是從「玉東西」演化而來,即未註意「東西」表示事物讀輕聲的特點。筆者認為,探源「東西」一詞,要以其讀輕聲為基礎「東西」讀輕聲,不是孤例,實牽涉到語言變遷。

與讀輕聲相關的另一個問題,也需要指出:「東西」是口語詞,在文字記載中,出現在距離口語較近的白話文文獻系統;除明清以來的俗語探研著作,文言系統甚少出現表示事物的「東西」一詞。

早期表示「東西」的史料,如金代的【董解元西廂記】【五代史平話】【簡帖和尚】元白話聖旨碑文,都屬距口語較近的白話系統文本。 這說明「東西」一詞是一新詞匯,是語言實踐中活的詞匯,具有民間性、口語性、通俗性,是被文言系統排斥的。

(二)「東西」產生於金代出現的大量輕聲詞群中

關於「東西」產生時代,說法有多種,幾乎涉及中國歷史各代。依據現有史料,我們認為它最早出現在金代。在【「東西」考】中,作者已列舉部份證據,現再補充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進一步論證。

直接證據:

例(1)開門相見,不問個東西便抱住。可憎問當:「別來安否?」也無閑話,只辦得燈前魆勉地哭。

例(2)婆子道:「物事自賣在人頭,未得錢。支得時,即便付還官人。」官人道:「尋常交關錢物東西,何嘗推許多日?討得時,千萬送來!」官人說了自去。

例(3)曹溪一路人難悟,怎舍妍妻,難受孤恓,獨自眠時越越迷。分明有個長生路,孰是能躋?說甚東西,誰肯抽身出汙泥?

【董解元西廂記】產生於金代,幾為學界共識。在「東西」詞源研究中,筆者最先使用此書來證明它起源於金代。除【「東西」考】參照的一例外,例(1)為翻檢到的又一例。

【簡帖和尚】有產生於宋代、元代、明代三說,此篇成文於金代,已有專文論及,此不贅述。回王重陽白話詩中,「東西」一詞當讀輕聲,表示事物。加之在【「東西」考】中已參照的比較可信的【五代史平話】中的一例,共有五例證據,可作為「東西」產生於金代的直接證據。

間接證據:

間接證據即元初通行的北方官話中產生了「東西」一詞。當時的北方官話主要指金定都北京以後,女真人與北方漢人長期接觸而形成的「漢兒人語」。 金定都北京,是促成此種方言發展為官話,並最終在廣大空間拓展的重要政治因素。用之作為證據,考慮如下。

首先,蒙古統治者定都北京,定國號為元之前,白話聖旨碑文使用「東西」一詞。相關例證【「東西」考】已列出。使用「東西」的白話聖旨碑,最早立於1260年,也即蒙古統治者剛改國號為元時,顯然「東西」一詞在此前已產生。元白話聖旨碑文是從蒙古文直譯的,雖保留一些蒙古語語法、詞匯,但它的口語基礎還是當時流行於北方的漢語官話。

這種北方官話是在金代形成的,表示事物的「東西」也是此種北方官話使用的詞匯。其次,元代白話聖旨碑文的擬定者,多為金代文人。蒙古統治者滅金前後,不少金代文士進入蒙古統治集團,為蒙古統治者所用,如耶律楚材、郝經、許衡、姚樞、劉秉忠等人,他們是蒙古統治者接受漢文化的媒介。

他們為蒙古統治者服務,起草詔書當然也是分內之事,白話聖旨碑文當也多出諸人之手,「行於漢人、契丹、女真諸亡國者,只用漢字,移剌楚材主之」(移剌楚材即耶律楚材)。 在起草詔書中,使用他們母語中固有的詞匯,是自然之事,「東西」一詞可能就是在此背景下被寫入白話聖旨碑文中。

許衡

此處著重指出許衡。許衡(1209—1281年),字仲平,號魯齋,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生活在金末元初。他有在元初朝廷為官的經歷,曾任國子祭酒、中書左丞、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等職,是元初有名儒臣。他的青少年時期,正逢金末。

在他的著作中,保留不少白話解經的講稿,所謂「直解記錄」,與【西廂記諸宮調】使用的語言對比,十分相似。 他直解儒家經典時,為照顧聽眾(多為蒙古貴族)和廣泛傳播,當使用金代形成的以幽燕地區方言為基礎的官話,也是他從幼年起就嫻熟的母語。 這種語言,即周德清所言的「中原之音」,元曲采用的也是此種語言。

許衡在【大學要略】中說:

例(4)如桀王暴虐,紂王寵妲己,只理會快活,多征百姓每差發。錢積在那鹿台居里,糧積在那巨橋倉裏,卻不思量這般東西卻是百姓每身上脂膏,教百姓每怨不好,天下諸都怨。

文中使用「東西」一詞,其意表示事物,無異議。此詞當是金代北方官話的常用詞。再次,要註意元雜劇使用語言的金代背景。在元雜劇中,已使用「東西」一詞。雜劇不是突兀地出現於元,它有深厚的金代背景。鐘嗣成【錄鬼簿】卷上「前輩名公樂章傳於世者」,首列董解元,以記其創始之功。

元初的很多雜劇作家,身跨金元兩代,他們的語言、文化基礎在金代已定型。金元的繼承性,以前研究多有忽略,往往宋元連稱,如王國維有【宋元戲曲史】,很多歷史著作徑稱「宋元」。

這種情況現已有所轉變,特別是在文學、語言方面,金元之間比之宋元之間更為緊密。徐朔方、寧希元等學者已有相關研究論及於此。元雜劇使用的「東西」一詞,當為金代已使用的詞匯。 據以上諸項基本可判斷,「東西」表示事物,最早出現在金代遷都北京後形成的北方官話中。

「東西」詞源再推測

探究「東西」詞源,很多研究者利用傳統訓詁學方法,從東、西二字不同含義入手。

此恐鑿之愈深,距之愈遠。【「東西」考】推測「東西」由底、等二字切語演化而來。「東西」是底字之切語,最早由清焦循提出,但他未論證。筆者認為,焦循的推測是正確的。「東西」是「底」字的切腳語,「底」後多作「的」。除在【「東西」考】中所列證據,其他依據補充如下。

(一)金人與切腳語

【「東西」考】引徐世榮說,現在北京方言中有切口語,即把一字讀兩字現象。雖現在北京方言與金代幽燕地區方言有早期繼承性,然畢竟中間跨度太大。 在語言傳播中,把一字緩讀為兩字,把兩字急讀為一字,是常見現象。

把一字緩讀為兩字,一般為清晰認識本字之確義,後演化為反切的標音方式。但韻書中的反切,隨歷史發展和語言變化,可能會與現實通行語音不相協調,於是在民間會產生新的反切語。

金人學習漢語,常把一字讀為兩字,是把文言系統轉變為白話系統過程中出現的現象。 文言系統中單音節詞轉變為雙音節詞,是中古語言變遷的方向,在此過程中,大量新反切出現。洪邁記載的「切腳」現象,屬此類,其文雲:

洪邁所記非特例,宋祁也已註意於此:

諸項史料顯示民間有一套音切系統,與當時通行韻書的切語不完全相同。切腳語在兩宋出現,說明兩宋(甚至還可追溯至中晚唐)時期,資料涉及地區的語音已與固有韻書發生偏離,語言變化加快。

此時期也是產生大量異於文言系統的白話文獻時期,如敦煌變文、佛教語錄,等等。就上引「切腳語」詞匯而言,有研究指出,主要是北方方言口語中的詞匯。

我們認為這類詞匯出現的原因,是漢語與北方少數民族語言頻繁接觸的結果。關於二者接觸,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切腳語具有通俗性、民間性,被南宋知識界看作鄙俗。金時期,女真人與漢人接觸,學習語言,很註重此種「鄙俗」,不但民間使用,社會上層也使用。

【錄鬼簿】記載「前輩名公樂章傳於世者」,多有金代官員,或身跨金元兩代為官的「公卿大夫居要路者」,他們「皆高才重名,亦於樂府用心」’。

現今語言實踐中,一字讀為二字、三字現象依然存在,即所謂方言分音詞。目前學界對晉語分音詞的研究成果較多,但不能說只有晉語有分音詞,其實分音詞在方言中特別是北方地區大量存在。例如天津、河北、陜西、內蒙古等地區方言中,都存在分音詞。 北京方言中的切口,其實也是分音詞。有些分音詞已進入普通話中,收入【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

分音詞有一定規則,如第一字多為入聲字,第二字多為[l]聲。但這並非絕對,上述洪邁、宋祁、王觀國所舉諸項就有例外。故本文還用切腳語的說法,以區別於官定韻書中的反切。

綜上,作為語言中常見的分音、緩讀現象,自古而然。從中晚唐始,在固有韻書系統外,對一些字,民間又產生一套新語音讀法,可稱為切腳語。兩宋之際,切腳語被多次記載,文人學士稱為鄙俗之語。

結語

綜括全文,有以下兩點認識:

第一,「東西」最早出現在金代文獻中,是一輕聲詞。探源「東西」,要以「東西」讀輕聲為基礎。

第二,「東西」是底(的)字的切腳語。切腳語現象,自古就有,中晚唐後,特別是兩宋以後出現更多,很多套用切腳語的現象被記載下來,反映了語言的急劇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