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盧麒元——【資本論】第十二講:剩余價值

2023-12-06文化

第一卷將近1/3都是在談剩余價值,所以花了很長時間,就是馬克思用了最大的篇幅來談剩余價值,而我從一讀【資本論】開始就對這一部份有不滿,有一些求全責備,我們不能對馬克思在100多年前的這部著作用今天的觀點來做出評判評價,但我們可以進行完善。

後來來到香港,我對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在三讀之後,也就是四讀五讀之後,又有了嶄新的認識。其實讀到現在我對馬克思又重新充滿了一種崇敬,就是他的剩余價值理論還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的,一會我們會理論與實際做點結合談一下恒大的事,看看剝削是怎樣存在的,剝削和壓迫在新時代是一種什麽樣式。剩余價值理論其實是一個成長的理論,就是它在不斷地發展,應由我們把它成長起來。

剩余價值的定義

通常我們的習慣是定義一個東西就要把他定義完整了,既然有剩余價值,那麽有沒有飽滿價值?有沒有未飽滿價值?當然是存在的,雖然它們很微小,有些人的工作還達不到薪金報酬的水平。剩余價值的字面意思就是超越了資本家支付給勞動的成本的那部份剩余勞動,這部份剩余勞動也可以視作勞動者的勞動結余或者勞動剩余最後構成的資本,變成了利潤成為資本家的原始積累,或者是資本家的超級消費,它變成什麽不重要,就是確實是在資本執行的過程中存在剩余價值,而且有的時候剩余價值的規模宏大到你難以想象。現在給出剩余價值的基本定義,馬克思在討論剩余價值 的時候他給出的定義很有意思的,他 先把資本分為可變資本與不可變資本 ,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區別就是用於生產資料的這種資本投入。主要是耐久材,他認為是不變資本;用於勞動者支付的購買勞動的這個錢他認為是可變資本。 馬克思給剩余價值的定義就是:可變資本增值等於剩余價值。 我在一讀資本論時提一個疑問,就是 可變資本增值有沒有其他可能性 ?我認為是存在其它可能性的,如果武斷的認為可變資本增值全部等於剩余價值,這個有可能並不周全。今天不討論這個話題,這是年輕時讀的時候發出的疑問,就是這個百分百的定義是否精準,可以繼續討論下去。

至於剩余價值的計算公式,剩余價值率他用的這個公式也是可變資本增值的邏輯來計算的,但我覺得我不要過分強調就可以了,其實就是 剩余價值除以可變資本就能得出剩余價值率 ,還可以有其他的計算方法,剩余價值除以全部資本可以得出不同的剩余價值率,計算的部份今天不展開討論,因為這個地方我也有些疑問,繼承剩余價值的定義的疑問,我在研究超級地租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剩余價值在很多時候是被理解成剩余產品的,就是我本來補償我的勞動生產8件產品就夠了,但我生產了10件,多出來的2件就算剩余產品,構成我的剩余勞動,剩余價值。馬克思一共用了3篇十幾章來講剩余價值,關於對剩余價值的定義與計算這塊我想今天忽略過去,我想提一件事情就是馬克思對所有勞動者的一個巨大的貢獻就是由於馬克思發現了勞動的剩余價值的秘密,他又為什麽提產品和工作量工作日就是為了提出人權的概念,勞工的基本權利就是工作日的概念,勞工可以提供剩余的勞動或者剩余的產品,但這兩個剩余的極限在哪裏?要有一個計算的基礎,這樣馬克思提出8小時工作制,這件事太重要了,跟我們的996也有關系。馬克思在提出8小時工作制之後,1889年7月規定了1990年5月1日為勞動節,這個就是第二國際的功勞,1917年11月11日蘇維埃頒布法令確定8小時工作制為一項法律,中國在建國之後,也將8小時工作制,確立為中國勞工保護的法律條款。1966年的9月日內瓦國際工人代表大會根據馬克思的倡議,提出了這樣一個想法,我個人認為馬克思的【資本論】是真正的人權宣言,在討論剩余價值剩余勞動和剩余勞動時間的過程中, 提出工作日的想法,提出8小時工作制的想法,是人類文明的進步的一個標桿。它實際上是確定人的基本權利,確定一個可計算的可衡量的基本權利的一個重要的歷史行程。

剩余價值最核心的東西是 絕對剩余價值與相對剩余價值。

絕對剩余價值是合理8小時勞動之後,又提供了2個小時的勞動,那2個小時就是絕對剩余勞動/價值了,或者是生產8件產品之後又生產的2件產品。

幾天問題的焦點在相對剩余價值,它是本來我8小時工作制生產10件產品,但由於我熟練度不斷提升,再加上自動化因素等,我一天可以生產80件產品,剩下的70件就是相對剩余價值。

相對剩余價值引起了廣泛的關註,這裏邊涉及到第一分工越來越細,分工細能提高效率,第二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大幅提高生產效率,第三是勞動力價格和剩余價值的量出現了劇烈的變化。以前勞動力價格占整個價值的比重比較高,比如說一件產品裏有10%是勞動價格,那麽隨著機械自動化智能化提升,可能一件產品裏只有1%是勞動價格,那麽是不是可以說那9%就是剩余價值的量的變化呢?

這裏做一點點補充,這也是做資本論研究的時候我研究香港的經濟問題想出來的超級地租理論,在香港為什麽要提出超級地租理論呢?我個人認為 勞動者不光是被產業資本剝削,還有其他剝削的可能性 ,這個 其他剝削依舊是剝削的勞動者的剩余價值 嗎?從宏觀上來看,他就是。我是怎麽來思考和分析這個問題的呢?就是一個勞動者保障他生存必需品就是勞動者的成本,勞動者勞動再生產的成本需要衣食住行,那麽衣食住行構成了勞動者的成本。那麽這個衣食住行如果不合理膨脹的話就會使得勞動者的成本變高,勞動者成本變高會表達於產業資本資本家可變資本的部份變大,因為可變資本給的少的勞動者是沒有辦法進行再生產的,那麽勞動者本來應該掙到的薪金裏邊用於再生產的部份會擠壓其他東西,那麽如何來理解這個東西呢?後來我就建立了超級地租的理論。這個理論裏有一個 重要的假設——我認為勞動者進行勞動力再生產的「衣食住行」的‘住’不應該超過其全部家庭收入的30% 。這個30%是個底線原則,就是我掙1000元應拿出300塊錢租房或供樓,這是極限。如果你是一個治理良好的社會那麽應該是200塊或者100塊,如果是100塊錢,那麽勞動者的勞動力再生產過程就會有剩余,那個剩余可以變成勞動者學習提升的錢,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有可能有機會變成不增加產業資本中可變資本總量的前提條件。 也就是說 一個超級地租會導致雙重問題,一個是勞動力再生產的成本大振幅增加,另一個是導致產業資本中可變資本的成本大幅增加。這兩個成本大幅增加會形成一些控制勞動力再生產要素的那些特殊的資本集團獲取暴利 。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事情,再往前延伸,其實理論的探討非常重要,這種掠奪已經超越了一般意義的產業資本的掠奪,它是雙重掠奪,另外一重是金融資本的掠奪,房地產或者超級地租是金融資本的掠奪,金融資本的掠奪往往是透過貨幣的操作或者資本的積累而形成了某種東西在特定時期的價格的波動,我們管它叫通貨膨脹,房子雖然是耐久才,但更是商品,房子也是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它是容納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載體,那麽金融資本是如何透過超級地租來掠奪勞動者勞動剩余的呢?就是剝削剩余價值的不光是產業資本還有金融資本,它是用磚頭來剝削剩余價值的。

再看兩件事情,一,貨幣為什麽會多起來?我知道金融在管理上面是有問題的,就是當通貨的流量大幅增加的時候必然導致某類別的商品或者資產價格上漲,這是一個結論,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結論,只不過在某些特定時期可以透過技術手段做出某種扭曲而已。二,金融之所以叫金融,它除了有總的流量之外還有個人能夠操控的部份那個我們管它叫杠桿。一個地產商透過杠桿可以控制多麽大的金融資產呢?恒大就是個例子,透過巨大的杠桿來形成巨大規模的資產,而這個巨大規模的資產裏邊其中的一個部份在短期之內為他們形成暴利,暴利是因為我們使用了非常糟糕的這種提前收個的模式,就是所謂6個錢包供樓模式,它實際上是透過銀行信貸提前完成了地產商透過金融資本對勞動者剩余價值的提前榨取,這是非常殘忍的,是金融資本單獨來完成這件工作嗎?當然不是,還有一個協同,它叫財政,財政在整個掠奪剩余價值裏面就是對工人階級剩余價值的剝削來自於三個層次,最低層次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產業資本,工廠主資本家,這是微觀層面;還有宏觀層面就是透過金融手段進行的掠奪,也就是超級地租;還有更為宏觀層面的是國家自己的層面,就是財政,他透過扭曲的稅收向勞動者征收更多的稅,而向資本利得者征更少的稅,就是今天的局面90%以上的稅都是由勞動者勞動——包括企業所得稅、勞動者所得稅——交的。而對資產的資本利得不征稅。透過這三層榨取勞動者的剩余價值。我換個說法可能更合理一些: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不管你是國家資本主義還是官僚壟斷資本主義還是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這兩個情況都存在, 它們壓榨的絕非僅僅是勞動者的剩余價值,它們甚至壓榨產業資本的剩余價值。所以會看到無論是官僚壟斷資本主義還是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產業資本都會迅速從這些國家消失,它不僅僅是歐美的現象,未來也可能成為亞洲現象。 一會會談供給學派。

在整個馬克思資本論寫完之後,對整個的剝削過程我們也看到了資本牟利的過程,資本結構的變化過程,就是產業資本不斷被金融資本、被財政政策和制度進行壓榨,以至於剝削完勞動者剩余就開始剝削產業資本剩余,產業資本被剝削完之後,國家開始慢慢走向衰敗,然後金融資本撤離逃亡。 大體上是這樣的故事。在讀資本論的時候,其實也在仔細回顧我們國家5000年文明史上的一些舊故事,其實用資本論能解釋得通,就是整個的興衰過程用資本論可以解釋得通。這個事情在美國已經看得非常清楚了,所以當杜林普提出再工業化的時候我們就要提出如何確保金融資本不再榨取產業資本的剩余價值?這件事還有更深層次的思考余地和空間,那就是今天的高科技企業比如說蘋果微軟谷歌,他們算產業資本還是金融資本?它們是生存與金融之上還是產品之上?如果我們按照供給學派的想法,只發展高端,低端不要了,那麽我們這個高端對高端,金融資本匯兌蘋果構成剩余價值的壓榨嗎?華爾街會壓榨蘋果的剩余價值嗎?所以 我將房地產與互聯網新經濟全部視同為金融資本 。我非常堅決的支持我當中國對金融資本的約束,甚至對房地產、互聯網壟斷的這種打擊我認為是社會發展到特殊歷史階段必然發生必須發生也非常正確的一件事情。我們不能允許以許家印為代表的這種金融性質的企業以及其背後的金主們再去打滾哦壓榨勞工們的剩余價值,更加不能允許他們去榨取中低端產業資本的剩余價值,我們來了解學習資本論、剩余價值、超級地租理論把這件事情說清楚,並形成對國家金融制度和財政制度的改變。在這裏啊我非常高興的要說一下,中國現在雖然在教育學術傳媒領域還存在著巨大的問題,我們的專家學者不站在人民這一邊,而是站在資本家一邊鼓吹超級地租,不允許我們進行直接稅改革,但是中國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國家,我們有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政黨,這個政黨中有相當一部份既擁有一定哲學高度理論素養又擁有比較高的高德水準,他們可以超越專家學者的無恥而進入到另一個層級的制度建設或者政策逆轉,所以對20th有著非常深刻的期待。雖然有人透過地產崩盤互聯網企業的價格崩盤來玩某種逼宮遊戲,但沒有意義,因為我們的老百姓是心明眼亮,支持中央對現有的殘酷架構進行改革。即使「他們」透過占據制度的優勢以及對資源的把控,來殘酷地榨取勞動者的剩余價值,然後還要榨取實體產業資本的剩余價值。在這個歷史行程之中會產生許許多多的基於遭遇的情緒化表達,因為很多人是受害者,不管是買了他們的房還是理財產品,總之很多人牽扯其中。在香港苦主也是非常大的群體,恒大在香港上市,很多買了股票債券都跌了很多,很多都是我的朋友,還有很牛的人,但是也不好說什麽。我一直對恒大都有負面看法,前兩天有朋友再次談起任澤平這個現象, 3/4年前任澤平去的時候我給出了三個策略,第一是高點清盤,上上策,顯然它們不是高手;中策是及早進行債務重組;下策是清盤。中策走不通了現在,如果債務重組做得早,其實是可以清理點東西出來的,可惜,確實是沒有一個高手。最後就是破產清盤,其實破產對老百姓來講不好但對國家來講是好事,破產清盤會有3個效果,第一是將現在的泡沫刺穿,資產價格回歸本源,這對其他勞動者的勞動剩余有好處沒壞處;第二是實體經濟的資本被他們拿走了,當他們的泡沫破滅之後,相當一部份資本會重返實體經濟,對實體經濟有好處。

資本利益決定發展速度 ,不是體量大了增速就會變慢,完全是胡扯,跟體量沒有關系,當你的資本積累率達到10以上的時候,你的經濟增長就會在5以上,資本積累率20的時候,經濟增長還是可以上10的,問題是你的資本沒有積累啊,資本哪去了?走資了啊!潤出去了啊!透過房地產等超級地租累積的巨額財富然後溜走了,潘先生不是已經在那了嘛,李先生也走了,如果讓這10個地產商都走的話那你這10萬高凈值人群的百萬億財富全走了你還有經濟增長嗎?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這一年做出的所有的決定是多麽正確啊!

對於供給學派,就是列根經濟學,我和一些比較左翼的朋友的看法還是不太一樣,因為一些左翼朋友認為這世界不存在供給學派,而且供給學派的理論基礎就不存在,甚至他們覺得拉佛曲線——減稅會導致增稅這樣一個局面——只是一個幻想並不存在。我對列根經濟學或者是戴卓爾經濟學我想做一個供給學派之外的解釋,供給學派是個偽學派,倒不因為它出自於芝加哥,也不因為它是奧地利學派的延伸,當然我對這個東西是深惡痛絕的,但我並不認為他裏邊毫無邏輯毫無科學可言的,但我要說明的是無論是列根還是戴卓爾夫人,他們談的供給學派, 他們談的不是美國或者英國本土的供給,因為在美國和英國本土那個拉佛虛線是不成立的,沒有那個供給的可能性,難道戴卓爾夫人在英國減稅就能導致英國經濟起飛嗎?我們在香港眼睜睜看著香港從1983年12月份起到1997年,香港經歷了什麽?香港被一種強有力的金融資本以1萬億英鎊大的規模剝奪了香港本土不光是勞工的剩余價值、實體經濟的剩余價值,甚至還包括香港的所有的價值,1萬億英鎊,被拿走了!!!這是供給學派的理論嗎?供給學派只是作為列根和戴卓爾夫人的一張皮而已,那麽列根經濟學成功是成功在減稅上面嗎?當然不是,是日本和蘇聯的解題向他們提供了更龐大的剩余價值。我個人認為日本和蘇聯流往美國的剩余價值的總量應該是香港流出的5倍左右。由此挽救了美國和英國,一定程度上也挽救了歐洲。 供給學派能解決真的經濟問題嗎?問兩個人,第一個是杜林普減稅了沒?減了,美國經濟因為他減稅起來了嗎?沒有。再問一個人,人名就不說了,中國是2015年開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吧?那位可愛的重慶市市長,還天天在那講供給學派,用點腦子好不好,那個供給學派的拉佛曲線能解決中國的經濟問題嗎?能解決三去一降一補的問題嗎?6年過去了,有意思嗎?所以我寫了篇文章【笨蛋,問題出在需求側】(差不多這麽個題目),供給側站著的都是資本家,需求側站著的都是勞工,你跑供給側改什麽革?需求側需要改革對嗎?需求側的改革是共同富裕對嗎?需求增加是需要共同富裕,需要從資本家那裏拿一點點分給他們對嗎?每一個極端的右派,不論是西方的右翼還是東方右翼,當他們準備蒙騙百姓的時候,掠奪老百姓剩余價值的時候,甚至是掠奪落後國家的、弱智國家的剩余價值的時候,他們必拿出供給學派來。什麽列根經濟學,什麽戴卓爾經濟學,什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好意思嗎?拿小算盤,用演算法來證明一下你的理論成立嗎?當計算完了之後,全部都是掠奪的話,是誰在供給誰?是你們從需求側,這個需求側可能是你國的需求側,也可能是他國的需求側是從人民的剩余價值搬家來滿足你的供給側。我差不多每周都會給亞洲周刊寫一篇專欄,上一篇專欄是引起了轟動,關於德國問題,好多人對我意見都很大,曲解我說我是不讓解放台灣,我是說 我們不能像德國一樣將20世紀的德國世紀變成美國世紀,我們絕不能將21世紀再次變成美國世紀,21世紀就是中國世紀。 你為什麽要把他變成美國世紀?因為你提前開槍了,1914年有個奧匈王子被刺殺,所以威廉二世同時向三個帝國宣戰,然後連同自己的4個帝國全完蛋。

今天聊供給學派是希望大家知道資本論是真正的資本論,是一個偉大的理論,供給學派那就是一個騙局,至於什麽列根經濟學、戴卓爾經濟學、安倍經濟學別扯了,我們2015年開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什麽事情都讓我們看清楚了,減稅減的是誰的稅?減了勞動者的稅嗎?五險一金嗎?這樣的供給,以行政手段去產能,消滅實體經濟是在增加勞動者的有效需求嗎?很扯!其實剩余價值理論裏邊有一個重要的貢獻,一個上邊說過的工作日,還有一個是關於薪金, 薪金是資本家對勞動者進行的貨比或實物補償。 為了勞動者的再生產嘛,這個定義沒那麽重要,薪金的分類也不討論了。 薪金等同於收入嗎? 不等同的。為什麽呢?因為你個人有非勞動所得,那就是我們很多人都有資本利得,資本利得和勞動所得並不相同,我們不把非勞動所得納入薪金的範疇。薪金就是勞動所得。有人可能會說資本利得也是我的辛勤勞動的結果,錯了,因為那裏邊可能是遺產,跟你沒什麽關系。 所以要在收入的定義裏把薪金的定義與收入的定義做一個區隔,將來我們在討論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的時候就會明白,為什麽勞動所得,對薪金征收的稅賦要降下來,對資本利得的稅賦要升上來。然後我們在後邊會講勞動力再生產過程的衣食住行成本的降低相當於被動增加了勞動者的薪金,不是增加收入,而是增加薪金。它會使得產業資本獲得更好的發展,使得勞動力獲得健康發展。所以我們必須有力地限制衣食住行的成本,現在衣的成本沒問題,食的成本也基本沒問題,因為都是國家行為,行的成本沒有太大問題,現在的問題就是出在住上面。房子、醫療、教育這三座大山,如果我們任由這三座大山去消滅勞動者的薪金,去擴張勞動者的薪金,那我們不但是對勞動者本身不仁慈,對所有的產業資本實體經濟都是非常殘忍的。住房醫療教育三座大山它構成了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重大障礙。不是說不要住、醫、教育,是他必須有效控制這三個產業資本的資本利得,控制提供房源的、教育的、醫療的資本利得,必須低於其他實體經濟的資本利得。以至於我們消滅超級地租,以至於我們讓勞動者獲得更多的幸福感,以至於讓更多的實體經濟重返健康發展的道路。如果你問我中美競爭的焦點在哪裏,我會告訴你不在東海、不在台海、不在南海,就在三座大山上。如果這三座大山能被我們削平推倒了,中國不是贏在今天,是贏100年、300年,甚至800年,如果我們能永遠解決這個問題,那我們就實作長治久安了。

回到薪金的問題,其中收入的分類重點就是資本利得和勞動所得,其中資本利得的部份有遺產和贈與,就是我們一定要重視勞動所得與資本利得的差異性。這個差異性表達了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和文明水平,我自己將來會在這方面多寫一些東西,因為在這個問題上是我現在新修訂的新社會主義的核心部份。我們 新社會主義論談新社會主義文明程度的時候重點的表述就是勞動所得與資本利得的關系。 如果我們解決不了資本利得,讓它侵蝕了勞動所得,那麽我們就沒有學懂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那麽我們就是在幫助資本家掠奪勞動者的剩余價值和實體經濟的剩余價值,這是個什麽國家啊!所以這個差異性一定要搞清楚。這裏邊有巨大的文章可做。當然事物都有它的邊際與極限,否則它不是經濟學。薪金並非越高越好,勞工組成了工會進行鬥爭,鬥爭的邊際一定要清楚,就是剩余價值完全沒有了叫豐滿價值,甚至進入到不豐滿的價值,那麽產業就會消失。所以勞動所得也得有邊際,資本利得也有邊際,勞動所得與資本利得的邊際又構成了某種聯系,它定義為三個字:合理性。這個合理性是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達至最高平衡,我們是否能在制定政策的時候就解決完所有應該由市場完成的那部份工作呢?當然不可能。大部份事情還是得靠市場來進行交易,只要有市場存在,有交易的存在那麽就有可能會出現極端的情況,極端的價格不合理就是對剩余價值產生剝削。我們接受出現不平衡,但是由於我們是一個文明國家,我們有制度補償的能力,就是我們透過制度設計對市場交易價格不合理進行補償,所以我們才有了直接稅的設計。

馬克思關於薪金專門寫了一章,但是他的那個內容不如我講的深刻和精彩,我覺得薪金是一個大事,應該可以再深一點,但是馬克思側重點在最後的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描述,計算、分類、舉例方面沒有講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