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儼然已經成為體制內的分水嶺,這個不上不下的年紀,確實很讓人揪心,尤其是35歲到45歲,這是一個非常難受的年紀。沒有了兒童時期成為英雄的幻想,沒有了年輕時期懵懂和沖動。到了這個年紀,越發看清楚了自己的人生。羅曼羅蘭曾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但是大部份人在三十多歲就已經死去了。在這個年紀,一些人如果沒了目標,仿佛行屍走肉般的在世界上漂。
這個年紀已經習慣了入職幾年小白積極幹活、參加各種比賽爭相刷存在感;習慣了當初前輩為了一個處長的位置爭得你死我活;習慣了個別人一直進步和大部份人一直原地不動;習慣了「鐵打兵、流水的官」。
這個年紀,不同的人由於不同的感悟,在對事業、對生活的選擇上,呈現出分水嶺的態勢,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沒有例外。
這個年紀,不小心窺視到人心的貪婪與醜惡、爭權奪利。但大部份人更多的是無奈的默默無聞的不厭其煩的幹著同樣的工作。
這個年紀人活得更喪、更現實、更通透。沒用的事統統不做,空有的熱情消散殆盡。大部份人像幽靈一般活著。
拿什麽來拯救我們的35歲中年之喪呢?
我們生活在浮世之中,總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能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因此要從自己內心入手,慎思、慎取,篤行,讓自己內心達到了至善的境地,知行合一,切勿因噎廢食。
王陽明說: 人生所有問題,都源於你的內心。 人心就是天理,世界沒有存在於人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呢?我認為是完全正確的。
一、欲修身,先養心。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到: 「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意思是,主宰人的最終是內心。
咱們可以舉一個例子:神話傳說【封神榜】中,比幹有一顆「七竅玲瓏心」,也就是一顆天生有七個洞的珍奇心臟,因此被妲己要求剖出來供紂王觀賞。比幹因姜子牙的法術保護,服食神符後可以保護五臟六腑,剖出心臟後仍然不死;但剖心後若在路上遇見人賣無心菜,比幹問他「人若是無心如何?」,若賣菜人回答「人無心還活」,則比幹可保不死;若賣菜人回答「人無心即死」,比幹就會立即斃命。結果比幹剖心後遇見賣菜婦人,詢問後,婦人回答「人無心即死」,比幹登時血流如註,大叫一聲一命嗚呼。
相傳比幹死後,天降大風,飛沙走石,卷土將比幹屍骨埋於此處,故稱其墓穴為天葬墓。又說天葬墓四周生出許多沒心菜和空心柏樹,比幹寧願剖心為了國家為人民,感動萬物精靈為比幹獻心;牧野地區人民為了懷念愛國英雄, 並用比幹心起名心鄉即新鄉。
當然這只是一個故事,事實上,我們好多事情源於內心,身體上的疾病常常發自於「心病」。比如,思慮傷脾,驚恐傷腎......除了這個負面情緒,喜悅也會損害身心。比如「範進中舉」的故事:多年考取功名不得,本以為要過一輩子苦日子的範進終於得到了朝廷的功名,一時間心中所有的怨、愁、喜等全部翻湧出來,喜極而泣,乃至發瘋。
總的來說,無論是好的情緒,還是壞的情緒,只要過度了,都會對身體不好。所以孔老先生一直強調,做人要中庸,喜怒哀樂保持平衡,才能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買多少保養品,都不如保持一顆平糊安樂的心。
所以說,已過35歲的體制內的人,要多修煉自己的內心,坦然面對人生的雲起雲落。越是過度的思考、攀比、爭搶,就越容易焦慮越迷茫,陷入人生困境。 生活各自不易,個人所求不同, 各自立場不一。 勿在別人心中修行自己,勿在自己心中強求別人!
二、克己才是真功夫
王陽明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為自己著想的心,才能克制約束自己;能夠克制約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活在世上,做什麽不需要克己呢?為人處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礎,能夠做到克己才能實作。但克己不是壓抑自己,因為克己的實質,不是源於外在的壓迫,而是源自內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間便無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煉自己的心,修養自己的境界。克己,如同道家的戒律,只要觀念上不要跑偏成壓抑欲望,而是明白這是為了修煉散亂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質,便正是心靈修養的功夫。
可以看看劉邦就知道了:
劉邦雖然最終成為了一位開國皇帝,在歷史上也是名垂千古,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克己。
公元前207年,劉邦率部隊攻破鹹陽,入鹹陽後,立刻面臨三個問題:一是如何處理公子嬰;二是如何對待秦朝府居里數不清的金銀財寶和後宮三千美女佳麗;三是如何確定自己的去留問題。
當時,確實有部將向劉邦建議殺掉公子嬰,以絕後患。不過,在這一點上,劉邦頭腦異常清醒,立場異常堅定。他對提這一建議的部將們說,懷王之所以能夠委我以西征暴秦的重任,關鍵是看中了我寬容的品性,不會隨意殺戮,不會得了城池留下罵名,何況如今秦王已降,任性而為地殺他,恐會招致不祥。
楚軍入鹹陽後,很多將領乘劉邦入宮殿之機,跑去開啟秦朝府庫,大秤分金銀。而劉邦去了哪呢?劉邦也是凡人,而且有點愛色,所以他去了香氣襲人美女如雲的後宮。欣賞著一排排、一群群美女,打算一入醉鄉不復還。可是,這時謀臣張良見此情形進諫,說秦朝之所以滅亡,正是因為這奢糜的享受,公若貪圖享樂,恐會自取其咎,成為昨日之秦。
劉邦聽取了他的意見,嚴格約束自己和手下,並召集諸縣父老和豪傑集會,慨然陳詞道:「父老們苦於秦的嚴刑峻法已經夠久了,誹謗者滅族,偶語也棄市,簡直暗無天日。諸侯相約,誰先入秦關誰為秦王,如今我已入關,當為關中王。在此與眾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處死,傷人者及搶劫者抵罪。除此以外的秦朝嚴刑峻法,一律革除。我來是為父老除害,救大家於水火,所以不必驚慌。我將馬上還軍灞上,等待諸侯到來,共定約束。」
隨後,劉邦派專人和秦朝舊吏一起巡行各縣鄉,廣泛宣傳楚軍的政策,讓百姓安居樂業,穩定民心。老百姓聽後十分欣喜,爭相以牛、羊和酒食來犒勞楚軍。劉邦堅決推辭,還說倉庫中糧食多的是,不想破費大家。老百姓更加欣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於是,劉邦封好府庫,關閉宮門,幹幹凈凈地還軍灞上,等待諸侯軍的到來。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造反者進京的姿態常常可以直接決定他們在歷史上的最後姿態。比如劉邦,比如項羽,還比如李自成。劉邦也並非高尚之人,他在金錢美色面前也曾動搖過,但他最後還是從諫如流地放棄了自己內心的狂躁和沖動,冷靜地決定了自己進京的姿態,而且這個姿態很不一般,這也是他最後能成就大業的關鍵之一。項羽進京的姿態如何?李自成進京的姿態如何?一個暴狂,另一個狂暴。所以,對比項羽和李自成的進京姿態,可看到劉邦真正與眾不同的一面。
所以說,在這個世界上,誰又能活得輕松呢?只不過那些聰明的人,都學會了在自律中成長。以誠摯之心,感受人生百態,以虔誠之態,應對世事無常。總之,學會在自律中走向美好,不懼世間涼薄,依然選擇熱愛生活,選擇屬於自己的路,任憑歲月滄桑,依舊面向陽光,走向未來的美好。一個人真正值得炫耀的是內心的善良,是教養,是包容,是見過世面的涵養,是向陽而生的熱情,是做一個溫暖的人,做一個寬容的人,不卑不亢,清澈幹凈的活著,而不是仇視這個世界。
三、泰然面對榮辱毀譽
王陽明說: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矣。
大概意思是: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別?你想賞花,即以花為善,以草為惡。若要利用草時,又以草為善了。這些善惡都是由人心的好惡而產生的,所以從形體上著眼看善惡是錯誤的。
我們的是非善惡,只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動。一切功名利祿、悲歡離合都不過是過眼煙雲,得而失之、失而復得等狀況都是經常發生的。能看到這一層,就能把那些繚亂自心的東西,看淡些。
歷史中不乏泰然面對榮辱的典範,這些人物在面對生活的起伏和社會的變遷時,展現出了超凡的心態和堅韌的精神。
朱德在面對歷史的是非評價時,展現出了大海般的胸懷。在「文革」中,當「井岡山會師」被篡改和「朱德的扁擔」被錯誤歸功於他人時,朱德以高尚的情操和大海的胸懷,泰然處之,不影響他的歷史地位和人們對他的敬仰。
蘇軾在遭遇政治迫害和個人困境時,依然能夠保持寵辱不驚的態度。他的【定風波】一詞中表達了無論遭遇多少困難和打擊,都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堅韌不拔的精神。蘇軾的人生態度是任何打擊都不能動搖其信念,他以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的風雨,展現了真正的英雄本色。
鄧小平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三次被打倒,但他沒有灰心喪氣,沒有屈服,三上三下,最終領導中國人民實行改革開放,帶領中國人民走上富裕之路,功績載入史冊。
王陽明說:「欲簡泊,先意誠。」意思就是,不要懷揣著「私心」,所謂私心,就是欲望導致的過分修飾,畫地為牢。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是如此。人應該永遠保持一顆「初心」。想太多,要求太多會讓人變得不幸福,不滿足。許多人追求一輩子快樂,也不找不到在哪裏。其實,快樂就在你心裏,只不過是被你自己藏起來了而已。
所謂「大道至簡」,工作也是一樣。以前的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做了十年、二十年,等到了五六十年,不是專家也至少是個匠人。那個時候的人不會想太多,只是一心要把事情做好。而這才是成功之道,成功沒有那麽多捷徑,在我們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也是一樣。至誠勝於至巧,態度誠懇,簡單純粹,你想要的都會有的。
必須承認,生活並不美好,上帝對眾生也不那麽公平。但是,古之聖人,正是看透了這一點,告訴我們一個真理:心為天地萬物之主。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當你戰勝了自己,你就戰勝了全世界。「心」左右一切。做好事來源於內心,做壞事也來源於內心。心中所想會影響我們的行為,一顆平靜而寬容的心能夠令人體會到生活的快樂,而一顆躁動而沈重的心則會令人陷入黑暗之中找不到方向。只有以修心為先,才,能更通透地知曉世間的道理,才能更真切地把握為人處世之道。然而,對於身處紛繁世界中的大多數人而言,即便知道理應如此,要真正做到也並不容易,甚至要用一生的時間去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