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楊絳:人到五十,寧可孤獨,也不去享這幾種「福」,特別是第3種

2024-07-13情感

作者:清風(富書作者)

2016年5月25日,楊絳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百年的光陰,她曾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她為無數在生活迷茫中的人點亮了燈塔。

作家黎戈曾贊譽:

在楊絳身上有種「啞光卻不喑啞,低調卻不哽咽,醇香卻不刺鼻的品質。

它猶如北極光:既堅韌又明亮,在人格的高緯度閃閃發光。」

年過半百的楊絳在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時,說:「 我是一個零。

人到五十時,往往已歷經風雨,見證人間滄桑,體驗過歡愉與心酸。

這個階段的人,心態大都已經趨於平糊,看淡世事紛擾,寧願獨享清歡也不願去追求明面上的「福」。

尤其是以下這幾種「福」,更是如此。

第一種「福」:名利雙收的光環

1982年,楊絳的短篇小說集出版,後來以【倒影集】為名。

年少時第一次寫的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後來陸陸續續寫的【大笑話】【事業】【鬼】【玉人】等,都收錄在這部合集中。

寫作時間從1934年到1980年,跨越了四十多年的時間維度,寫下的是一代人的生活,是時光的縮影。

楊絳轉譯的【堂吉訶德】獲得了西班牙的官方認可,西班牙政府決定給她頒發大獎,於是西班牙駐華大使館對楊絳做出邀請。

西班牙大使經過三次邀約,楊絳避無可避,才只好答應下來。

錢鍾書提起這件事就調笑地說,要三個大使才請得動楊絳。

年過五十的她並沒有被這些名利所累。

楊絳經常在書香中閱讀,東籬下漫步,感受歲月靜好。學者伉儷就在自家書房中手捧書卷、筆耕不輟。

楊絳和錢鍾書,兩個人都是文壇大家,如果能得到他們的會見,真是一件幸事。

但楊絳把拜訪者一一擋在了門外。

在這個年紀,他們更加珍惜的是家庭的溫暖和內心的寧靜,而不再追逐名利下的虛幻光環。

無獨有偶,曾有著出色的治世之才的北宋政治家及文學家範仲淹,在公元1045年春,57歲時選擇結束政治舞台。

他雖曾經名利雙收,聲名鵲起,但在變幻無常的官場上面,他選擇急流勇退。

結束官場後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興學校,明教化」之中。

範仲淹時常利用閑暇時間執經講學,率先垂範興學育人。更令人敬佩的是,他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慈善事業的先河。

人生在世,與其被名韁利鎖虛度光陰,倒不如在內心修籬種菊,從而收獲一份內心的篤定與從容。

豐子愷曾說:「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

唯有放下過去的虛名與浮利,才能聆聽到內心聲音,擁有真正的幸福。

第二種「福」:奢侈享受的物質富足

楊絳曾說:「我與誰都不爭,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她的這一生就如她所說,一直踐行著「不爭」的原則。

在2004年,【楊絳文集】正式與廣大讀者見面,當出版社準備策劃作品研討會時,楊絳卻說:

「寫書可以,賣書不行,我是一滴清水,並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對於物質的追求,她始終保持淡泊名利的態度,只關註讀者,但不會刻意討好市場。

對於生活,她更是簡單樸素,著裝得體從不名貴,房間只有舊式書櫃跟滿屋書香。

她的後半生,只專心深耕自己的作品,即使在困頓的歲月,她依舊堅守內心。

她這樣專註的自持,勝過世間的萬千浮華。

很認同這樣一句話,中年以後,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 生活極簡但靈魂豐盈

一個對物質欲望不強烈的人,就不會被俗事所連累。

這種人反而更能保持著天真,也讓自己的內心更加坦然。

當你過了中年再看待這個世界,用簡單純粹的心去看這個世界,就會多一份安靜與淡薄。

夏衍曾在楊絳80歲的祝壽詩中寫道:「無官無位,活得自在;有膽有識,獨鑄偉詞。」

楊絳晚年,她謝絕了一切關懷慰問,自己一人靜心整理錢鐘書的手稿,最後經過慎重考慮,她同意將【錢鐘書】手稿集出版。

在2001年,楊絳將她與錢鐘書上半年的72萬元稿費和之後出版作品獲得的報酬都捐獻給清華大學。

並設立「好讀書」獎學金,為那些寒門子弟可以好好讀書提供經濟上的幫助。

她一生未被奢侈的物質所累,而是把自己的能量發揮到最大,她的這種精神被世人銘記。

隨著時光的流逝,她更看重的是 內心的滿足和簡約的生活

一杯清茶、一本好書,家人閑坐的溫馨時光,比起那些奢侈的享受,更能撥動人們內心的心弦。

晚清名臣曾國藩,雖位居高位,但他依舊以廉立身,以儉持家。

年過五十的他,雖然已經功名赫赫,為大清立下汗馬功勞。但他的飯桌上依舊只擺著兩個清淡素菜,從不奢靡浪費。

曾國藩曾在大兒子曾紀澤的家書中告誡道:「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

越是富有的家庭,就越要勤儉,這樣才能在物質生活上跟貧寒之士一樣,孩子才可成大器。

一個家庭一旦養成驕奢的習慣,子女自然也會效仿,最終會導致一個家庭的衰敗。

切莫在五十歲後貪圖享受奢侈物質的「福」,勤儉一生,方能幸福常伴。

第三種「福」:世俗眼光下的成功標簽

心理學中有個「空杯心態」,意指凡事不能裝得太滿。

只有定期反思,清空雜念,才能更好地步入下個階段。

為人處世亦是如此,無論曾經有多高的成就,都是過去。

人生路上,學會放下成功標簽,關上世俗眼中的成就大門,才能輕裝前行

在1943年楊絳創作的喜劇【稱心如意】開始公演。

作品一上映,就受到好評如潮,這也獲得了許多業內人士的贊許。

楊絳一鼓作氣,先後創作了【弄假成真】【遊戲人間】等一系列在當時膾炙人口的佳作。

她的名字也因此被許多人知曉,想要聞名來拜訪她的人紛至沓來。

但楊絳卻說:「她渴望被人遺忘。」

有人表示想收藏她的書,她卻說:「我的書過了幾時,也只配在便宜書肆出售,或論斤賣。」

過去的一切功名成就,於楊絳而言只不過是過眼雲煙。

在楊絳的人生長河中,她不斷將往日成就清零,不斷向前。

在女兒跟丈夫相繼走了以後,她靜心寫下散文隨筆【我們仨】,書中寫盡她對丈夫跟女兒的思念。

作品一經出版,感動無數網友,行文脈絡如流水般流暢,受到讀者一致好評。

隨後她趁熱打鐵,寫下【走到人生邊上】一書,把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全部記錄在此書裏。

正是她這種隨時可將過往功名放下的清醒認知,才能讓她在文學領域持續深耕,最終獲取巨大成就。

楊絳曾說:「人這一生,重要的是成長,而不是成功。在你獲得成功之時,它便已成為過去。」

一個有智慧的人,無論曾經擁有多輝煌的經歷,都會懂得適時放下,而不是把它掛在嘴邊,洋洋得意。

因為她們明白: 過去的終將過去,往後的日子才是最主要。

三國時期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受伯樂劉備臨終托孤之重任。

年過五十的他六出祁山,成就一番大事業,其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但他一直淡泊名利,生活簡樸。

他在【誡子書】中說道:「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不淡泊名利就不能使自己的誌向堅定,不安定清靜不能實作遠大理想。

人到五十,與其沈浸在過去的榮耀,不如清空自己的內心,讓未來有更多的可能。

當你明白將人生清零,才能讓步伐更加輕盈,人生亦會倍加盡興。

縱觀楊絳的後半生,是不斷地歸零又不斷重新開機的過程。

不管命運如何的變幻,她都能以坦然的姿態,漠視所有功成名就。

五十歲的人,都已經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但還是為人生的抉擇而奮鬥。

但無論身處巔峰還是在攀登高峰,內心的平靜才是真正「福」。

因此,在五十歲後,寧可選擇孤獨也不願再被世俗的「福」所纏繞。

願你往後余生,有趣有盼,福氣滿滿。

作者簡介:清風,富書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遮蔽力, 富書第4本新書【遮蔽力】正在熱銷中, 你的生活,需要遮蔽力 ,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古連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