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大體上可分為四類:
(一)自然境界——最低階的,了解的程度最少,這一類人大半是「順才」或「順習」。
(二)功利境界——較高級的,需要進一層的了解。
(三)道德境界——更高級的,需要更高深的了解。
(四)天地境界——最高的境界,需要最徹底的了解。
在 自然境界 中的人,不論幹什麽事情,不是依照社會習慣,便是依照其本性去做。他們從來未曾了解做某件事情的意義,往好處說,這就是「天真爛漫」,往差處說便是「糊裏糊塗」。
他們既不懂得為什麽要這樣做,又不明白做某件事情有什麽意義,所以他們可說沒有自覺。有時他們縱然是整天笑嘻嘻,可是卻不自覺快樂。這有如天真的嬰孩,他雖然笑逐顏開,可是卻一點都不覺得自己快樂,兩種情況完全相同。這一類人對於「生」「死」皆不了解,而且亦沒有「我」的觀念。
功利境界 中的人,對於人生的了解,比較過了一步,他們有「我」的觀念;不論做什麽事,都是為著功利、為著自己的利益打算。這一批人大抵貪生怕死。有時他們亦會為社會服務,為國家做點事,可是他們做事的動機是想換取更高的代價,表面上,他們雖在服務,但其最後的目的還是為著小我。
在 道德境界 中的人,不論所做何事,皆以服務社會為目的。這一類人既不貪生,又不怕死。他們曉得除「我」以外,上面還有一個社會,一個全體。他們了解個人是社會的一部份,個人與社會是部份與全體的關系。就普通常識來說,部份的存在似乎先於全體,可是從哲學來說,應該先有全體,然後始有個體。
例如房子中的支「柱」,是有了房子以後,始有所謂「柱」,假使沒有房子,則柱不成為柱,它只是一件大木料而已。同樣,人類在有了人倫的關系以後,始有所謂「人」,如沒有人倫關系,則人便不成為人,只是一團血肉。不錯,在沒有社會組織以前,每個人確已先具有一團肉,可是我們之成為人,卻因為是有了社會組織。道德境界的人,很清楚地了解這一點。
天地境界 中的人,一切皆以服務宇宙為目的。他們對於生死的見解:既無所謂生,復無所謂死。他們認為在社會之上尚有一個更高的全體——宇宙。科學家的所謂宇宙,系指天體、太陽系及天河等,哲學家的所謂宇宙,系指一切,所以宇宙之外不會有其他的東西。所謂死。他們認為在社會之上尚有一個更高的全體——宇宙。
中國的所謂「聖賢」,應該有一個分別,「賢」是指道德境界的人,「聖」是指天地境界的人。 至於一般的蕓蕓眾生,不是屬於自然境界,便屬於功利境界。要達到自然境界或功利境界非常容易,要想進入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卻需要努力。只有努力,才能了解。
究竟要怎樣做才算是為宇宙服務呢?為宇宙服務所做的事,絕對不是什麽離奇特別的事,與為社會服務而做的事並無二致。不過所做的事雖然一樣,了解的程度不同,其境界就不同了。
我曾經看見一個文字學的教授在指責一個粗識文字的老百姓,說他寫了一個錯字。那一個錯字本來可以做古字的假借,所以當時我便代那寫字的人辯護,結果,那位文字學教授這樣地回答我:「這一個字如果是我寫的,就是假借,出自一個粗識文字的人的手筆,便是別字。」這一段話很值得尋味,這就是說,做同樣的事情,因為了解程度互異,可以有不同的境界。
【中庸】有兩句話,說聖人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 所謂「贊天地之化育」並不是幫助天地刮風或下雨。「化育」是什麽?能夠在天地間生長的都是化育,能夠了解這一點,則我們的生活行動都可以說是「贊天地之化育」,如果不明白這一點,那麽我們的生活行動只能說是「為天地所化育」。所謂聖人,他能夠了解天地的化育,所以始能頂天立地,與天地參。草木無知(不懂化育的原理),所以草木只能為天地所化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