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只有女兒的家庭,算是「斷後」嗎?心理學給出答案,真是字字戳心

2024-10-21情感

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當觀念無法匹配時代的發展,停滯不前的思想就成了一些人的沈屙頑疾。

治不好、去不掉,甚至為達目的,以命相搏。

就像我在網上看到的一則影片:

為了滿足婆家延續香火的願望,38歲高齡產婦,在已經有2個女兒的情況下,追生三胎,以求得子。

豈料分娩過程中,危險突至,全身血液換了3遍,止血紗布鋪滿手術室,醫生無奈下了病危通知書。

可盡管如此,婆家人依舊眼神木然,似乎還在翹首以盼「男丁」的降生。

不少人哀產婦不幸,又怒產婦不爭。

但事實上,這類事件層出不窮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不少人仍舊深陷傳統觀念的「沼澤裏」,無法自拔。

甚至有種「不瘋魔、不成活」的執拗與癲狂。

不得不說,在中式傳統文化裏,「沒有兒子等於斷後」這種想法,仍舊鐫刻在家族延續的價值觀念中。

時至今日還有不少人認為,兒子才是名正言順的香火傳承,並天經地義的附帶著「贍養老人」的責任。

至於女兒,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的「潑出去的水」罷了。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若是家裏只有女兒,就難免覺得腰桿子直不起來,甚至還會被人戳「斷後」的脊梁骨。

但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從心理學給出的答案來看,只有女兒沒有兒子的家庭,並不意味著「斷後」。

01.女權興起,地位提升

受制於傳統性別分工的掣肘,在漫長的歷史行程中,女性的地位和權利,遭遇了長久的削減。

正是這種削弱,才阻礙了女性的個人發展,也忽視了女性在家庭傳承以及時代發展當中所帶來的深層次的貢獻。

慢慢地,「無兒即斷後」的論調與觀念才靡然成風。

但值得註意的是,這並非是客觀事實,而頂多是一種「障眼法」,是男權鬥爭過程中的一種需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近些年來,女性的自主意識逐漸萌芽,並且已然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勢頭。

她們不再是家庭的附屬品與犧牲者,而是走出了家門,邁入了社會,承擔起了越來越多的責任。

在職場、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等多維,發光發亮,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在心理學上,「自主意識」的覺醒指的是對自身主體性的察覺,明確知道自己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提升獨立性,而不是傳統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他人附庸。

所以在時代觀念轉變的今天,女性的社會價值在一步步的呈現,在長久的壓迫騙局下的女人形象,也慢慢不攻自破。

也正因如此,「無兒即斷後」的傳統糟粕,慢慢被越來越多的理智的父母所摒棄。

02.家庭延續跟性別無關

在傳統觀念中,男孩意味著血脈純正,是家族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但事實上,透過現象看本質,這種說法除了方便了「姓氏」的傳承之外,沒有絲毫科學性可言。

也或許,這本就是男權與女權碰撞博弈後的勝利者的「謊言」。

為什麽這麽說呢?

從基因傳承的角度來看,所有人類線粒體的DNA都來自於媽媽,而男性的線粒體往往會被拋棄。

這也就意味著,透過線粒體的DNA,女性可以直接把自己的遺傳資訊傳遞給下一代。

可男性,並不具備這樣得天獨厚的優勢。

此外,除了DNA序列本身,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基因的表達。

而女性在懷孕與餵養期間內,與後代的接觸更為緊密,也會對後代遺傳基因的表現層面,產生更為深遠和直接的影響。

所以,如果站在血脈純正的角度來考慮「是否斷後」的問題,那麽顯然女性才是具備主導性的那一方。

如此一來,「無兒即斷後」堪稱無稽之談。

03.養兒防老已變成昨日黃花

在傳統觀念裏,「養兒防老」不可謂不是個工於心計的狠招。

也或許正是這句話的存在,也促就了幾千年歷史舞台上,男性在傳承中不可撼動的地位。

在不少人眼裏,只要有了兒子,自己下半生的生活才能最大程度上得到保障,沒有後顧之憂。

但事實上,在時代發展的今天,在「盡孝層面」,女兒與兒子所做的貢獻,幾乎沒有任何區別。

甚至在某些方面,女兒遠比兒子要做的更好。

就比如前段時間,我爸住院,我就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在醫院檢查時,扶著媽媽、推著爸爸排隊的,幾乎是女兒。

忐忑不安、望眼欲穿守在手術室門口焦急等待的,幾乎是女兒。

不怕苦、不怕累,給父母端茶倒水、伺候吃喝拉撒的,幾乎是女兒。

這並不是說因為「女性」的身份,這些女兒們才閑得發慌。

而是因為女孩子與生俱來的柔情,以及深埋心底的反哺之心,才能讓他們在父母面對疾病困苦時,無論工作多忙、家庭事務多麽瑣屑,也要抽出時間照顧在床前。

孟加拉鄉村銀行創始人穆罕默德發現,在女孩身上投入資金,能產生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應。

這就是著名的「女孩效應」。

很多時候,如果我們固執的遵循「養兒防老」的觀念,有一天可能就會在現實的映襯下,照出它可笑的一面。

發現沒有,讓一個家庭「斷後」的並非是生不出兒子,而是被篆刻在骨血裏的對性別的「偏見」。

就像開頭所說的38歲賭命生子的高齡產婦一樣,或多或少,都有些被傳統觀念禁錮而不自知的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