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時尚

如何評價B站up主zettaranc的Z1跑鞋?

2021-02-17時尚

我已經不在阿迪幹好多年了,只能算曾經的圈中人士,來說幾個大家可能忽略的點。

  1. 一款鞋在制作過程中最重要(之一)而卻最不為人所知的一個環節就是鞋楦,鞋楦決定了這款鞋的鞋型、包裹效能,而運動鞋對鞋楦的要求尤其高。不同人之間的腳型差別之大,你不賣過鞋簡直難以理解,所以沒有任何一款鞋能夠同時滿足所有人對舒適的要求。品牌會在不同鞋款使用不同鞋楦,以求滿足絕大部份消費者的穿著需求。作為Z1這個單一產品,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對舒適的最基本訴求,必然會放棄包裹性,選擇寬容度最高的鞋楦制鞋,這就是為什麽zettaranc特意就尺碼問題做額外說明。
  2. 碳纖維有非常多的等級,高級別和低階別之間的差價就像鉆石和石墨的差價一樣,所以使用碳纖維並不一定就是成本高。另外,碳纖維的剛性具有方向性,它的強度往往體現在單一方向上,換個角度沖擊碳纖維它就會變得很脆弱。所以在跑鞋裏使用的目的往往僅僅是固定方向能量反饋,如果是要實作穩定性的話碳纖維材料並不是最優選。
  3. Z1使用的中底沒有任何嵌入式的設計,中底+碳板+中底都是單純的貼合,這說明它的發泡摸具制作難度低、成本低,貼合工藝要求也低。zettaranc自稱貼合難度大,要麽就是藝術創作要麽就是被工廠坑。
  4. 對於各大品牌的運動鞋,除了制作物料的成本之外,還有很大一部份的通路成本,例如倉儲、物流、市場推廣、渠道和人員成本等等。Z1自制自銷,現在下單3月中發貨,能省下很大一筆的通路成本,這對消費者來說是好事,499其實是一個能保證利潤的合理定價。問題是這樣的下單量無法很好地被預計,沒有大型工廠會接單。小廠的問題自然是出品品質可能不穩定,類似於早期錘子手機良品率低的問題。

我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盡量客觀,但可能還是難以掩飾我對這種行銷的反感。我從頭到尾認認真真看完了30分鐘的影片,居然想起了一個很多年前的電視廣告

把zettaranc比成侯總當然是不對的,但這種行銷的核心邏輯卻沒有多大不同。我還是希望國產品牌能真的做到厚積薄發,如果真的能有媲美alphafly的國產鞋,莫說499了,999我都一定支持。

——————我覺得我有好幾年沒試過一天之內過百贊了,就加更一下吧——————

先聲明幾點:

1,你知道不知道這是粉絲經濟?我當然是知道的,我也想有粉絲幫我實作財務自由

2,你知道不知道還是有很多粉絲要買?我當然是知道的,我也想有粉絲幫我實作財務自由

3,那你丫還這麽多廢話?因為我覺得可能還是有不少人,是帶著單純的善意去理解產品,或是帶著更好地跑步的願望,而去選擇這款產品的,我不想他們在資訊高度不對稱的情況下作出選擇。

所以下面的內容,僅僅是作為一個熱愛跑步的人對其他熱愛跑步的人的話,可能和問題有點關系,更多是些無什大用的見聞

如果要從無到有設計一雙全新的運動鞋,有什麽巨大的困難需要克服?
你需要設計和制作完整的試制鞋,給專業的運動員進行實際使用,透過各種測試和運動員的主觀反饋,進行調整然後改進,再制造出另外一對完整的試制鞋。劃重點,專業運動員,完整的試制鞋。整個過程可能成本巨大。

同款不同碼的鞋,成本會有什麽區別?
一般來說,當然是越大尺碼的鞋用料越多,成本越高。但考慮到開模具的費用,分攤到每一只鞋上面的話,可能會出現小尺碼的鞋因為產量少而平分到更多的成本。一般這只出現在少數限量款上,並且實際上廠家也會發一個總的報價,並不會直接體現到單個尺碼上。當然了,你可以砍頭去尾,不做部份碼,這樣也是個很好的省成本方法,不過我不敢想象哪個品牌敢這樣做。

品牌是怎麽研發自己的核心中底材料的?
事實上只有Nike這種財大氣粗的貨直接對外聲稱過完全由自己研發的材料react,因為材料學的研發門檻非常高,真是千萬美金聽個響,而且投入和產出難以成比例。所以即使如阿迪的boost,從上市第一天就已經在內部說明是和巴斯夫合作研發。這種合作更多體現在阿迪輸出套用數據,而由巴斯夫負責實質的研究,所以到最後這個科技還是巴斯夫的。一旦專用權道期,你就能在市面上輕易買到一堆不叫boost的boost。這就更不用說其它品牌了,所以總的來說鞋用什麽材料,有點像去超市選購原材料然後再自己做飯一樣。再所以,當有人說所有核心科技都是自己研發的時候,我也只能不失尷尬的微笑。

能不能推薦一下在XXX情況下使用的,約XXX元左右的鞋?
很感謝大家對我的錯愛,很抱歉我基本上不推薦鞋,作為一個outlet愛好者,我一般只穿300元左右的過季鞋,對當下的最新科技只有紙上談兵的了解,實在羞於說推薦。更實際一點的是,其實大家絕對可以比別人更了解自己的需求,只要了解一些簡單的原則就可以了,不嫌棄的話可以看看下面者個答案,希望可以幫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