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身

李鐸教授:減重尚無最佳膳食模式,長期LCDs飲食需謹慎

2024-10-04健身

8月16~18日,第三屆中國肥胖大會(COC2024)在京成功召開,該大會響應國家「2030健康中國戰略」,以期透過學術探討與學科交叉,推動肥胖領域臨床實踐、學術研究及創新轉化,已成為肥胖疾病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會議之一。大會上,青島大學營養與健康研究院李鐸教授以「減重是否存在最佳膳食模式」這一話題展開了精彩論述,現梳理其精粹,邀君共閱。

各具特色的膳食模式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一些特殊飲食法逐漸風靡,受到健身、減肥、控糖人群的追捧。世界不同地區、國家或民族膳食中不同食物、飲料和營養素的數量、比例、種類或組合,以及習慣性食用的頻率差異巨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膳食模式。比較有名的習慣性和高頻率膳食模式如:西方膳食、東方或亞洲膳食、地中海飲食、DASH(得舒)膳食、低碳水化合物飲食(LCDs),低升糖指數(GI)飲食、輕斷食、間歇性斷食(5+2)、16:8飲食法、生酮飲食(KD)、辟谷等。

DASH飲食,又稱終止高血壓飲食,是從美國大型高血壓防治計劃發展而來的膳食模式,強調增加蔬菜、水果、低脂(或脫脂)奶、全谷類食物攝入,減少紅肉、油脂、精制糖及含糖飲料攝入,進食適當的堅果、豆類,從而提供豐富的鉀、鎂、鈣等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增加優質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攝入,減少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攝入。

又比如,地中海飲食是以希臘、西班牙、法國和意大利南部等處於地中海沿岸的南歐各國為代表,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包括全谷類、豆類、蔬菜、水果、堅果等;魚、家禽、蛋、乳制品適量,紅肉及其產品少量;食用油主要是橄欖油;適量飲紅葡萄酒。脂肪供能比為25%~35%,其中飽和脂肪酸攝入量低(7%~8%),不飽和脂肪酸攝入量較高。

不同的飲食方式各有其獨特的健康益處和文化背景,但這些飲食習慣對身體的長期影響值得引起註意,需警惕「時尚飲食」的陷阱。

LCDs並非「萬能」飲食法

首先,我們必須要區分兩個概念:低碳飲食(A low-carbon diet)≠低碳水化合物飲食(A low carb diet),不要陷入「認知誤區」。

低碳飲食指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以減少消費決策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而做出的飲食選擇。包括少吃工業化生產食品,少吃加工和包裝食品等,多吃本地和季節性種植食品,並適當地回收利用食物(如用來制作肥料),減少食物浪費。一直以來備受聯合國的倡導與推崇。

LCDs通常指膳食中碳水化合物(CHO)供能比≤40%,脂肪供能比>30%,蛋白質攝入量相對增加,限制或不限制總能量攝入的一類飲食。極低碳水化合物飲食(VLCDs)以膳食中CHO供能比≤20%為目標。最早的LCD可追溯到美國醫生羅拔·艾堅斯於1970年提出的艾堅斯飲食法。類似地,最近幾年非常流行的KD是VLCDs的極特殊類別,營養素攝入比例通常為5% CHO+75%脂肪+20%蛋白質。

不推薦執行長期LCDs,相關論據如下:

證據一: LCDs及其與高蛋白飲食的結合廣泛用於控制體重。除體重減輕外,還顯示可能對心血管疾病(CVD)的危險因素有良好的短期影響。然而,一項全球性的薈萃分析顯示,從長遠來看,LCDs與全因死亡率顯著升高相關,而與CVD死亡率和發病率風險沒有顯著相關(圖1)。這些發現支持LCDs的長期危害和無心血管保護作用,考慮到LCDs可能是不安全的,無論其營養成分如何,建議最好不要推薦LCDs[1]。

圖1. 與LCDs相關的全因死亡率調整風險比(RR)

證據二: 心肌梗死(MI)幸存者最健康的飲食模式尚不清楚。一項研究發現:依從高動物源脂肪和蛋白質的LCDs膳食與MI後更高的全因死亡率和CVD死亡率相關;依從於基於植物食物的LCDs與全因死亡率和CVD死亡率無關。研究未發現MI後堅持LCDs對健康有好處[2]。

證據三: 在一項前瞻性佇列研究中,對1980年(女性)或1986年(男性)至2006年的女性和男性進行隨訪,最終記錄了12,555例女性死亡(2458例與心血管相關,5780例與癌癥相關)和8678例男性死亡(2746例與心血管相關,2960例與癌癥相關)。在合並分析中,總體低CHO評分與總體死亡率增加呈正相關;依從於動物性的低CHO評分與全因死亡率、CVD死亡率和癌癥死亡率增加呈正相關;相反,較高的蔬菜低CHO得分與全因死亡率和CVD死亡率呈顯著負相關。總之,以動物為來源的LCDs與男性和女性較高的全因死亡率相關,而以蔬菜為基礎的LCDs與較低的全因死亡率和CVD死亡率相關[3]。

證據四: 一項研究探索了LCDs與長期死亡率之間的關系。42,237名30~49歲女性,隨訪12年後發現,減少CHO或增加蛋白質十分之一的攝入量與總死亡率分別增加6%(95%CI:0%~12%)和2%(95%CI:-1%~5%)相關;對於CVD死亡率,在40~49歲女性中分別相應增加13%(95%CI:-4%~32%)和16%(95%CI:5~29%)[4]。研究提示:以低CHO和高蛋白攝入為特征的飲食與女性總死亡率特別是心血管死亡率增加有關,長期堅持LCDs需提高警惕。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更貼合國民飲食特點

在由中國營養學會釋出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5]中,首次給予定義和推薦了一種新的膳食模式——東方健康膳食模式,它是以東南沿海一帶(浙江、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為代表的膳食模式,被認為是一種適合國人的健康膳食模式;主要特點包括清淡少鹽、食物多樣、蔬菜水果豆制品豐富、魚蝦水產多、奶類天天有,並且強調較高的身體活動水平。

東方健康膳食模式具有其獨特之處,與中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傳統觀念相吻合,更符合中國人群的飲食習慣和營養需求。與其他國際知名的膳食模式(如地中海飲食、DASH飲食等)相比,中國人群若要保持健康體重且預防CVD,其更適合采用低脂肪、相對較高的CHO膳食模式,加之平衡的營養素,而非盲目跟從於歐美人的飲食模式(圖2)。

圖2.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2022)

總結

在營養學中,總能量是「綱」,總能量的組成是「魂」。在控制總能量為前提下,減重應該如何設計宏量營養素比例?減脂、減CHO、增加蛋白質?或是減CHO、增加脂肪、不增加蛋白質?又應該選擇何種CHO?何種蛋白質?何種脂肪?這值得思考與深入探索。

減重目前尚無最佳膳食模式。總的原則下,應控制總能量攝入,根據個體調整CHO、脂肪和蛋白質供能比(這仍需大量RCT循證證據),日常飲食註重食物多樣性,多攝入全谷物,增加蔬果、豆類攝入,並避免高精加工包裝食品和飲料。

專家簡介

李鐸 教授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FRSC),國際營養科學聯合會院士(FIUNS)

青島大學營養學首席教授、營養與健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浙江大學榮休教授

澳洲Monash University兼職教授

WHO營養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FAO/WHO營養專家組專家

中國營養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常務理事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主編

在同行評議學術期刊發表學術文章490余篇,其中SCI收錄文章340余篇包括Nature、BMJ、Gut、Diabetes Care等,第一和通訊作者SCI文章280余篇、著作17部/章、授權發明專利23項。

連續九年入選為中國高被引學者(2015-),入選Stanford University全球頂尖2%科學家(2019-2022),Elsevier全球頂尖科學家(2021-2022),Stanford University聯合Elsevier釋出的「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和「2023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全球學者庫終身學術影響力榜(2023)。

1.Noto H, Goto A, Tsujimoto T, Noda M. PLoS One. 2013;8(1):e55030.

2.Li S, Flint A, Pai JK, et al. J Am Heart Assoc. 2014 Sep 22;3(5):e001169.

3.Fung TT, van Dam RM, Hankinson SE, et al. Ann Intern Med. 2010 Sep 7;153(5):289-98.

4.Lagiou P, Sandin S, Lof M, et al. BMJ. 2012 Jun 26;344:e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