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身

炎炎夏日,運動要警惕「心源性猝死」

2024-07-04健身

廣東應急救援專家提醒:身邊若突然有人倒地,別猶豫,先急救!

近日,中國羽毛球單打運動員張誌傑在亞洲青年羽毛球錦標賽比賽中突然暈倒,送醫後搶救無效去世。噩耗傳來,網友紛紛表達痛惜與哀悼,同時也引起公眾對「運動猝死」的重視和熱議。

隨著三伏天越來越近,近日高溫籠罩廣州。夏天是心血管疾病高發季節,群眾該如何從事件中得到啟示,安排夏天的運動計劃?哪些運動容易加重心臟負荷?運動場上身邊有人倒地,該如何「救」人?新快報記者采訪廣東急診醫學專家,一一解答。

運動風險,由「心」開始

「天氣熱,出汗多,這幾天都不敢放開跑。擔心中暑,也怕身體負荷太。」早上8點,記者在體育中心跑道上,遇到為數不多的慢跑跑者王先生。王先生告訴記者,近日廣州氣溫高,濕度大,不是最佳的運動氣候,為此他將運動量減少到平日的1/3。「尤其近日刷到一位年輕的羽毛球運動員在賽場上暈厥、去世的訊息,特別心痛。新聞也提醒我們,夏天運動要警惕突發心臟疾病。」同時,他隨身攜帶電解質飲料,以便運動後幫助恢復體力。

高溫籠罩廣州,昨日午時氣溫迫近35℃。而記者走訪了解到,天河體育中心、花城廣場、二沙島運動公園等日常市民常去的鍛煉場所比往日人少。

在全民健身氛圍濃厚的廣州,許多人都有著和王先生一樣的運動習慣。對於王先生能意識到運動與天氣、心臟之間的關系,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李悅表示點贊。

「夏天是心血管疾病高發季節,醫院急診科接診的心血管疾病人數也會增加,該類患者80%以上因心源性猝死被送院急救。心源性猝死,是運動猝死的常見原因。」李主任介紹。

發生在近日的國羽青年運動員在賽場上突發暈厥、送院不治去世,國內不少急診科醫生觀看有關賽場影片後表示,該運動員突然倒地後抽搐的癥狀,與運動性猝死相似。

運動容易誘發猝死嗎?什麽機制引發該類意外?

李主任介紹:「運動猝死,與運動強度密切關系。運動過程耗氧量增大,心臟負擔加重,一旦心臟代償不過來,就容易引發驟停風險。其中,有氧運動的跑步、遊泳、球類,耗氧量屬較大的;對於無氧運動,就是‘練核心’類的仰臥起坐、平板支撐等。」

此外,記者從2022年廣東高校學者在【法醫學雜誌】發表的【廣東地區運動相關性猝死的流行病學調查】中了解到, 廣東地區2007—2021年與運動相關的374例猝死事件中,死者年齡介於39歲-59歲的超過40%。運動猝死人數位列前三名的運動類別分別為籃球、跑步、羽毛球。

把握「黃金四分鐘」,能「救心」

意外突然發生時,如果沒有及時施救,患者四分鐘以後的存活率就將大振幅下降,這個短暫而關鍵的搶救時間也被稱為「黃金四分鐘」。

「無論在運動場所還是日常情景,‘第一目擊者’、‘黃金四分鐘’、人工心肺復蘇(CPR)還有可觸及的‘急心神器’AED,都是急救生命的重要元素,能在危急情況下發揮挽救生命作用。」

從國羽青年運動員發生在賽場上的噩耗來看,有不少網友透過直播畫面痛惜:「沒有看到及時開展人工心肺復蘇、除顫等舉措。」

李主任表示,「猝死」就是心臟驟停。心臟停跳無法向大腦輸送血液,短短4-6分鐘,腦組織就可能因缺氧壞死。這就是為何一直強調心肺復蘇的「黃金四分鐘」。據數據統計,若4分鐘內開展急救,就活率達50%;若6分鐘再開展,成功率下降到10%;超過6分鐘,即使心跳恢復,也會帶來腦損傷,造成殘疾。

悲劇無法挽回,但能帶給群眾啟示:第一時間的科學急救至關重要,其中關鍵手段就是心肺復蘇和AED(自動體外除顫器)。

「作為‘救命神器’的AED,在國內受到高度重視,近年來普及率越來越高。在運動性猝死的高發區域——體育場館配備AED,已經成為不少地方的共識。旁人只要有AED,就能展開急救,儀器能自動分辨心源性猝死是否由心室顫動引起。一旦發生該情況,AED就會自動啟動電擊除顫及時搶救。這就是近年為何不斷科普強調、開展社會面培訓心肺復蘇技能和普及AED操作的原因。」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作為廣東省應急醫院、國內六支國家級應急醫療隊之一的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近年致力於將醫療急救科普和技術普及到社會基層。但李主任指出,基層群眾對急救知識的普及率仍有待提高。「透過廣州120微信公眾號,就能檢視廣州地區的‘AED地圖’。找到AED,要會操作才能發揮儀器作用。」為此她呼籲普羅大眾重視「人人學急救」的倡導:「因為,急救也為人人。」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的科普隊伍走進廣州的中學傳授急救技能,展示人工心肺復蘇的方法。

■作為國內六支國家級應急醫療隊之一的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到廣東各地市基層開展醫療應急救援技能培訓和科普。

[真實事例]

跑贏死神,「人人學急救」很重要

地鐵站內、路邊、商場中、體育設施裏……意外無處不在,路人突然心跳驟停,暈倒在地的情況時有發生,以廣州為例,該類事故已經屢見不鮮。但並非每個生命都會因心臟驟停而走向悲劇。在廣州,有不少成功的「路邊急救」事例。由於事發地工作人員及時急救,或恰好遇到路過的醫護人員施以援手,避免了悲劇發生。

就新快報記者了解到的「路邊救人」事例中,三個月前發生在天河體育中心的一場急救,不僅跑贏了死神,還被稱為「教科書式」應急救援。

今年3月23日是一個周六,上午9點左右,中山大學眼科中心醫生張睿在天河體育中心鍛煉,在跑道上遇到一位跑者倒在地上。

張睿憑醫生直覺跑上前去檢視情況,他眼前的一名中年男子面色蒼白、嘴唇發青。於是他亮明自己的醫生身份,請圍觀人群有序散開,為搶救創造必要的空間。

「我用力拍打跑者的雙肩,大聲在他耳旁呼叫,‘朋友,你還好嗎?你能聽到嗎?’」他回憶說。他迅速確認對方沒有反應,一邊刻不容緩地實施胸外按壓、人工呼吸,並且讓趕到的保安去拿AED。

「救人如救火,幾個迴圈的胸外按壓-人工呼吸後,男子的頸動脈仍無搏動。幸好保安及時攜帶AED到場。急救的時候心肺復蘇不能,我一邊操作,一邊叮囑保安開啟AED機器及除顫電極片,把電極片分別貼在倒地男子的對應位置,AED就自動分析患者心電,並提示‘除顫’。」

隨後,張睿讓周圍的人後退。實施電擊除顫後,男子心跳開始恢復,此時有一名跑友也過來幫忙,他是空軍醫院急診科的謝毅醫生。在兩名素不相識的醫生配合和努力下,大概10分鐘後,男子終於開始有反應。他們堅持到救護車趕到現場,成功實作與救護團隊無縫銜接。後來,張睿了解到,男子被救下來了,情況穩定。

時隔三個月,救人經歷仍歷歷在目,張睿表示,心肺復蘇是醫護人員「必熟」技能,但每一次意外,不一定都有醫生在場。

作為醫護人員,無論張睿,還是李主任都呼籲:「意外發生後,‘黃金四分鐘’急救很重要,就算沒有醫療常識,不懂使用AED也沒關系。第一目擊者可以做到呼叫路人幫忙,同時雙手拍打倒地者,了解其意識是否清醒。再者觀察是否有呼吸,觀察胸廓有沒有起伏、用手邊的鏡子進行鼻邊試探等就能做到。圍觀群眾也要配合打120、幫忙大聲呼救,嘗試吸引經過的醫護人員或紅十字救護員。總之,別猶豫,先急救。」

[提醒]

切勿輕視「心」訊號

運動雖有益身心,但其帶來的心臟「風險」如何規避?專家提醒,在運動前進行自我身體評估至關重要。

李主任強調,心臟病變雖有前兆可循,但癥狀卻多變,其中非慢病的運動愛好者,尤其要警惕「胸痛」一項。

「運動過程中就要留意心率變化。比如,手上的智能手錶提示心率異常,或者察覺自己一邊運動,一邊有心慌、胸悶、胸痛氣短、喘不上氣的,就最好暫停,切莫‘硬撐’。特別要留意人體下頜到臍眼之間的疼痛,這個範圍的疼痛,都被歸納為‘胸痛’,一旦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後有相關癥狀,就要馬上先去醫院排查。」

夏日高溫籠罩,運動前應考慮溫度、濕度等因素。「若環境溫度超過33℃,室外運動不能超過2小時;若35℃以上,盡量在1小時內結束運動。除了溫度,濕度也要考慮,避免中暑,同時註意喝水補水。」

■采寫:新快報記者 李斯璐 潘芝珍 通訊員 周穎怡 朱健

■圖片:受訪機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