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身

八段錦第八式為什麽顛七次?探究其健身原理,是規律也是文化傳承

2024-10-01健身

我開始學練八段錦的時候,一直沒明白「背後七顛百病消」這一式為什麽要顛七次?為什麽不是八次九次?後來通學習和實踐練習,才明白這個道理,健身氣功跟養生一樣,都具有自身的規律性,掌握了這個規律,健身行為就更符合身體的需要。

先說為什麽是「七」下?「七」在人體及天地萬物中的客觀存在及其規律性,七在傳說中是圓滿的代表,功法分七層,七層就是圓滿;比如說大部份的短時記憶容量最多只有七個,超過了七個就會遺忘;中華民族沿用以七為貴,比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賢等,就沒有建安六子八子、或者三賢五賢的情況;小說裏面有七劍下天山;古時候有戰國七雄、古樂理分為宮商角等七種、人體有七情、太陽有七色等。

從我了解的情況看,不同的認知理論下,練習的方式就有不同。一些學派認為這式的名字本身就有爭議,應該是「起顛」而不是「七顛」,所以在練習這式動作時,腳後跟不斷地進行起落顛簸,以這種方式來鍛煉身體,比如少林八段錦的練法;而一部份太極拳的開步,也是講究「起腳跟、外撐落地」的動作形式,也是在鍛煉人體的「陰陽蹺脈和陰陽維脈」。

我們從現行科學認知的角度來看,練起來更簡單。我們在顛起腳後跟之時,同步撥伸身軀;腳後跟下放,會震動主要骨架支撐處及下肢各關節內部結構,使全身肌肉、筋骨得到放松,這樣能使身體相關部位得到良性的鍛煉,有助於恢復身體內的生物力平衡。所以,我們在練習時更註重起落之間,兩腿並攏,提踵時腳趾抓地,腳跟盡量擡起,收腹、頭向上頂,略有停頓,保持平衡;腳跟下落,沈肩,放松肢體,輕震地面,周身放松,目視前方,不用憋氣,也不用管呼吸方法。這個動作很好,連孩子們都可以練練,讀書期間功課壓力大,孩子們下課後就可以練這個動作,讓全身馬上充滿活力。

從傳統養生來看,還跟練氣有關。這一式動作也涉及了很多上下聯結的通道。顛足震動,其力由腳跟經下肢各關節向上傳遞,並透過「督脈」到達大腦。傳遞過程中的震動可以透過一定的原理調整人體的平衡。腳跟顛起之時要提氣,能使身體的氣灌註到全身;隨著動作的落下,行氣通暢,生命力變強。按照這個觀點練習,除了做到上面科學鍛煉外,還需盡量做到意、呼吸方法的配合,吸氣,足跟離地,力在趾尖,兩足後踵盡力向外側撇開,意在背後腰部處,身體上升,虛領頂勁,有直飛上天空的感覺,身體盡量上升到不能再升時,停頓;身體下降,呼氣,意放在後踵,想象濁氣從腳心排出。

這一式的動作口訣已經明確了練習要點,「兩腿並立撇足尖,足尖用力足跟懸;呼氣上頂手下按,落足呼氣一周天;如此反復共七遍,全身氣走回丹田;全身放松做顛抖,自然呼吸態怡然」。

兩個易錯點需要註意:一是提踵時聳肩,身體重心不穩;二是下落顛足時速度快,用力過大。

個人練習體會,我們在練習的時候都要求兩腿並攏,腳趾抓地,有點感覺像是「小燕飛」,練習的時候盡量做到收腹提肛,頭上領、肩下沈的上下對拉撥長態勢,這樣有利於身體的平衡穩定,還跟物理牽拉方法差不多,對身體很好。還有一個想象的過程,意識引導上提,想象自己與天地相融,如盤古的頂天立地,達至天、人、地三才合一的練功態勢,並略停;自然下落,震動腳跟,全身放松,上下牙齒輕輕咬合,兩膝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