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身

2023年版前十字韌帶全內重建技術中國專家共識

2024-01-17健身

文章來源:【中華骨科雜誌】2023年12月第43卷第24期文獻原文: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下肢運動創傷學組,中國醫師協會運動醫學醫師分會. 前十字韌帶全內重建技術中國專家共識(2023年版)[J]. 中華骨科雜誌,2023,43(24):1631-1640.

前十字韌帶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損傷是一種常見的膝關節運動性損傷,可導致膝關節功能受損,繼發半月板和關節軟骨損傷。 ACL重建 能有效恢復膝關節穩定性和運動功能,是 目前首選的ACL損傷治療方式 。其中,ACL全內重建技術更符合現代ACL損傷治療的個體化、微創化和精細化原則,已在臨床上推廣套用。但關於ACL全內重建的手術指征、技術要點、兒童和青少年患者的適用性和康復方案等臨床問題,目前尚無相關共識。為普及和規範ACL全內重建技術,由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下肢運動創傷學組、中國醫師協會運動醫學醫師分會和中華骨科雜誌編輯部發起,匯總當前的循證醫學證據以及中國ACL損傷診治的特點和臨床經驗,基於改良Delphi法組織國內運動醫學和骨科領域專家制訂了 【前十字韌帶全內重建技術中國專家共識(2023年版)】 。共識 針對ACL全內重建技術臨床套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15條建議 ,旨在為ACL全內重建技術的規範化套用提供指導和參考。

共有15條推薦意見

推薦意見1:ACL全內重建的手術指征與傳統重建相同(高度共識,贊同率97.9%)。ACL 損傷手術與非手術治療的選擇主要根據患者的膝關節穩定性、合並損傷、年齡、活動水平糊期望值等因素綜合判斷。對存在明顯膝關節不穩、合並半月板或關節軟骨損傷、年輕、高活動量或對運動期望要求高的患者,均建議行ACL重建。

推薦意見2:ACL 全內重建首選自體移植物(高度共識,贊同率100%)。ACL重建常用的移植物主要有自體移植物、同種異體移植物和人工韌帶,其中自體移植物的套用最為廣泛,臨床療效也最為滿意。ACL傳統重建中,當患者體型偏胖、運動水平較高時自體移植物的直徑通常不能滿足重建要求,需另取其他部位的肌腱。

推薦意見3:建議選擇腘繩肌腱作為ACL全內重建的自體移植物(高度共識,贊同率97.9%)。腘繩肌肌腱、股四頭肌肌腱、腓骨長肌肌腱均屬於全軟組織移植物,其愈合主要依靠腱骨愈合。三者在ACL全內重建中均有使用,且在膝關節穩定性、功能評分、手術失敗率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腘繩肌肌腱對伸膝裝置損傷小,保留了膝關節屈肌力量,術後並行癥發生率低,是最常用的自體移植物。

推薦意見4:為滿足移植物強度的需求,可適當縮短ACL全內重建移植物的長度,建議控制在60~65mm,但對體型瘦小或女性患者最小長度可縮短至55mm(骨青編輯。高度共識,贊同率 100%)。ACL全內重建中股骨側粗骨隧道長度一般為15~20mm,關節腔內骨隧道內口間距為25~30 mm,脛骨側粗骨隧道長度為20~25mm。目前多數研究者建議將移植物預牽張後的長度控制在55~75 mm之間,以60~65 mm為最佳。但移植物長度(骨科青年編輯)也要考慮患者的體型,對體型瘦小或女性等群體,移植物長度可縮短至55~60mm。

推薦意見5:建議ACL全內重建取腱時盡量僅取半腱肌肌腱,保留股薄肌肌腱(普遍共識,贊同率93.8%)。目前普遍認為 ACL 重建中理想的移植物直徑應≥8mm。多數情況下,ACL全內重建中單根半腱肌肌腱編織後即可滿足此要求,無須另取股薄肌肌腱。

推薦意見6:建議ACL全內重建中采用埋結編織法編織移植物,並對肌腱遊離端與移植物兩端分別進行加強縫合(高度共識,贊同率100%)。編織的具體步驟:(1)編織肌腱兩側遊離端;(2)將肌腱穿入懸吊鈦板的襻環,對等折疊肌腱成兩股;(3)穿入第二個懸吊鈦板的襻環,對等折疊成四股;(4)將兩個已編織的遊離端緊靠襻環打結,線結塞入肌腱內側並包裹;(5)在距移植物兩端10mm和20 mm處分別使用縫線以內翻縫合方式穿過每股肌腱,並纏繞縫合肌腱遊離端以實作自我強化的縫合套索,最終形成移植物兩端的環紮加強縫合。

推薦意見7: 根據ACL損傷後股骨端的殘留情況和術者經驗,采用適合的骨隧道定位方法制作ACL全內重建的股骨隧道(高度共識,贊同率100%)。目前常用的股骨隧道定位方法主要包括時鐘面法、解剖殘端法和骨性標誌法。ACL損傷大多能保留較好的殘端(骨科青年編輯),將時鐘面法與殘端定位法相結合定位股骨隧道的方法操作簡單

推薦意見8 : ACL全內重建中建議選擇經 前內側入路或由外向內入路制作股骨隧道 ,以實作骨隧道的解剖定位(高度共識,贊同率97.9%,骨青編輯)。

由前內側入路和由外向內入路制作股骨隧道則不依賴脛骨隧道,稱為獨立的骨道制作技術。與經脛骨隧道入路相比,由 前內側入路和由外向內入路技術制作的股骨隧道更接近 ACL 解剖足印區 ,患者術後膝關節功能恢復更好,是目前最常用的股骨隧道制作方法(骨科青年編輯)。

推薦意見9 : 在移植物固定方式上,建議首選 雙側可調節襻鈦板懸吊固定 ,有利於調整移植物的固定張力,降低術後骨隧道擴大的風險(高度共識,贊同率100%)。

可調節襻鈦板能靈活調整襻環長度和固定張力,是ACL全內重建中常用的固定方式。

推薦意見10 : 采用全內技術重建ACL時推薦進行術前康復鍛煉,以促進術後功能康復(普遍共識,贊同率91.7%)。

術前康復鍛煉有助於改善患者膝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尤其是恢復股四頭肌和腘繩肌的肌力,防止肌肉萎縮,為術後膝關節的康復鍛煉創造有利條件。

推薦意見11:ACL全內重建術後應采取漸進性、個體化的康復方案,包括膝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本體感覺、身體平衡等鍛煉。重返運動的時間應根據患者的膝關節穩定性、活動度、肌肉力量、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評估(高度共識,贊同率100%)。

推薦意見12:ACL全內重建與傳統重建的中短期臨床療效相似(高度共識,贊同率95.8%)。推薦意見13:與傳統重建相比,ACL全內重建具有節省肌腱、切口小、可保留更多骨量的特點(高度共識,贊同率100%)。 ACL全內重建後疼痛減輕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僅取半腱肌腱,降低了取腱並行癥;(2)皮膚切口更小,降低了軟組織損傷(骨青編輯);(3)透過倒打鉆制作骨隧道,可減小對外側骨皮質及骨膜的損傷;(4)骨隧道的位置更接近原始解剖足印區,減輕了移植物與髁間窩的撞擊。

推薦意見14:ACL全內重建存在操作難度高、學習曲線長、手術時間長的缺點(高度共識,贊同率100%)。

推薦意見15:全骨骺ACL重建可減少對兒童和青少年患者骺板的損傷,但仍有引起下肢生長異常的風險,建議術後定期監測下肢長度和膝關節力線變化,必要時進行矯正(普遍共識,贊同率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