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 緊(1)
太極拳修煉者無不知道松的重要,但很多人卻不知道,拳中之緊與松是同等的重要!以至於有些修練者,只練松而不求緊;更有甚者,把拳中之緊視為大敵,談緊色變。進而有些名家,大談太極拳要松不要緊,把眾多修煉者引入了松而懈的泥潭。已經松懈了,尚以為松的還不夠,還要松,松,松下去,要一松到底!孰不知,正是大求其無緊之松,把當今太極拳「松」得一塌糊塗;把文武兼備的神拳懈成了老人操;把太極功夫演變成了不堪一擊的花架子。如此下去,以懈當松,拳將不拳!如拳論所雲:「差之毫厘,謬之千裏,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如此誤導,究其原因,實乃松與緊、緊與松之真義不明矣!細辨之,不明之因有二:
其一:緊僵不分。把緊誤認為就是僵。但不知,僵非緊,緊非僵,僵緊不一。何為僵?僵者:僵屍也;直挺挺,不靈活也。僵者:二不能合一也。故太極拳修為中,僵不能活,則為大病!因此拳中要求:要緊而不僵。
何為緊?緊者:緊密,緊張,緊固,緊湊之謂也。緊即不懈也。正如【十三勢行功心解】所雲:「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僅求開展,而無緊湊,此即必懈無疑。因此,只有把拳中所求之緊,與所避之僵,析分清明,才能知緊,明緊。以至求緊,實為拳中之緊要。拳中無緊非太極拳也。
其二:松緊不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松與緊對立,而不知道松緊互根,松緊相生。練拳者須知:松與緊即陰與陽。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陽不離陰,陰不離陽。同理,孤松不生,孤緊不長;松不離緊,緊不離松;有松必有緊,有緊定有松;能緊才能松,能松必能緊。把松與緊分家,有如癡人說夢。故要松不要緊之說,或要緊不要松之論,皆非謊即誤也!因此,求緊須知松,緊由松生,松由緊得。知其緊而得其松,知其松方得其緊。松無緊:懈也!緊無松:僵也!如拳論所言:「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爾。」欲避此病,須知松緊。松即緊,緊即松;松中含緊,緊中要松;松緊相含而中。此乃,陰陽相濟之謂也。故,能知松緊,便知陰陽;松緊而中,陰陽相濟,此方為懂勁也。
說 緊(2)
有朋友會問:盤拳走架是不是內裏不要有絲毫的緊張?我的回答是:一要有;二無過。
先說要有。說有之前,再次澄清我所言拳中之緊及緊張,絕非僵滯。要正確悟懂拳中之緊與張之真義,才能真正區分和理解僵與緊之不同。為什麽盤拳走架內裏要有緊而張之意呢?如【十三勢行動心解】所雲:「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內即精氣神也;固乃緊也,緊固也。何謂外?何謂安逸?外者,筋骨皮也;安逸者,松也,舒展也。由此可知,內固精神,即內在之神意氣緊而固斂;外示安逸,即外在之筋骨皮松而舒展。可見,太極拳盤拳走架一定要做到:無形之精氣神緊而張,固而斂;有形之筋骨皮松而安,舒而展。內緊而外松;身松而意緊。此乃真松亦真緊也。反之,神意氣緊而張,筋骨皮亦緊而張,此即假緊真僵也;筋骨皮松而散,神意氣亦松而散,此乃假松真懈也。此兩者同,其病根為一,即雙重之病也。師雲:能身松意緊者,得太極內功矣。
再說無過。太極拳求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內緊外松乃拳之真要。然松要恰當,緊須無過。緊多則趨僵;松過則易懈。因此,內意之緊,要無過不及而求中。如何才能緊而無過?以松束縛緊的無限,松使緊從僵的趨勢中返回至合理無過的範圍;同理,用緊制約松的無界,緊把松從懈的邊緣上拉回到恰當適度的軌跡。所以,有緊才能規範拳中之松而不懈;存松才會做到拳中之緊而不僵。松中藏緊,陰中含陽,猶如白中藏黑;緊裏存松,陽中有陰,猶如黑中寓白。
眾所周知,一支常備不懈的軍隊,一定要做到: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如孫子所說「剛中柔外也。」平日,雖勞逸結合,張弛有度,然其應敵之備,一絲不懈;警惕之意,分毫無怠。如此,剛中柔外,外松內緊之軍,戰時才能應敵神速,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個人猶如一支軍隊,松其外而緊其內,有松有緊,能松亦能緊,方可與人接手,有感即應,後發先至。
何以求得拳中之真緊,亦求得拳中之真松?須依拳論之要:「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必遵拳論所雲:「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舍此之途,別無它路!似而非,將而未,即松中求緊,緊裏尋松;松在緊裏,緊在松中;松即緊,緊亦松;松緊為一,緊松無二。如師雲:能松緊者,得內勁矣。
由此可見,內固其緊,方可做到:「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裏」。拳中有緊,方能避卻:「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之病。從而「務使氣斂入骨,呼吸通靈,周身罔間。」
緊內松外,緊松而中,方亦達到:「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與人打手時,即可做到「於彼動將發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後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湧出。」
綜上所述,拳須有緊;緊,實乃拳中之要。求松不要緊,猶如要陰不要陽,拳之大謬矣。故,拳之修為求其松必求其緊。松在緊裏,緊在松中。緊中尋其松,真松矣!松而求其緊,真緊矣!
此正是:松中有緊緊中松,松緊緊松空不空,外松內緊棉裹鐵,棉裏藏針內外通。
說 舍(1)
凡太極拳修煉者無不知道,修拳要從知己知彼功夫入手。【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更明確闡述:「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從人。」由此可知,能舍己從人,方能知己知彼。
察舍己從人之句,「舍」字之義尤為緊要。何謂舍?師言:「舍者,棄也;舍者,予也。」回顧自己幾十年修拳之路徑,吸納眾多同道之經驗,不無感慨地發現,拳之修為確有兩難:一曰,放棄難;二曰,補虛難。(關於補虛,即認識並補己之虛,另文再述。)
此言之放棄,就是在拳的修為中,不斷地用拳之道與拳之理反觀內心,對照己身,清醒地發現並找準自己身心與之相悖的既有習慣;要逐步地、完全地、徹底地改變並舍棄掉這些習慣。概括有二:一是放棄自身多年形成的思維習慣;二是放棄自身長期養成的行為習慣。
改變自己原有的思維習慣,首要是對之要有清晰的認識。例如,有些拳友把拳之修為堅定地認為是「我練拳」,以至堅信拳打千遍其理自明。孰不知,這種認識主旨就是源於以我為主,以自我主觀為中心的習慣思維。是「我練拳」,還是「拳煉我」?是我為主,還是拳為主?此二者不同之思維,確引導修為者走向謬之千裏的兩條路徑。
這兩種本質不同的思維,究其實質,是「我要」還是「要我」。「我要」之習慣思維,大多不考慮我之外的客觀需要,以我之願望、想法、需求為中心,以「我要」為目的,從而指揮自己的身體按「我要」去行為;而「要我」則恰恰相反。「要我」之習慣思維,時時處處要以我之外的客觀需要為中心,以客觀需要我怎麽做為思維主旨,從而去引領自身遵「要我怎樣我就怎樣」去行為。比如修拳中雙方打手,凡出現硬打硬要、搬抗推搡,究其病根並非推手技法之過,實為「我要」之思維習慣之患。故太極拳之修為,放棄自身既有的思維習慣,實屬修拳之首要。
透過拳之修為的過程,自己有悖的思維習慣不斷地改變和放棄,在我們內心思維世界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的思維習慣漸成主導。從而我們能清醒地認識到,任何事物有陽就有陰,有表就有裏,有實就有虛,有松就有緊。我們所看到的、摸到的那些「實有」,往往並非事物之本質,而是表象。因此「實有」不一定是真實,很可能是虛假而外象;事物的真實卻大多深藏於內。舍棄改變了既有的思維習慣,就不難理解拳中之外松而內緊,身松而意緊,柔外而剛中的真切含義;在拳之修煉時,就會指導自己:由表入裏,練外修內,以內主外,內外同修;與人打手時,即能做到舍輕持重,舍環用中,舍形求意,舍外固內,從而舍己以人。
在拳之修為的過程中,不但要放棄自身形成的思維習慣,還必須要一步步地毫不含糊地放棄自己原有的行為習慣,尤其是常年既有的用力習慣。有些拳友年輕力壯,有些力氣,習慣以快擊慢,以力勝人。孰不知,「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因此,在修拳中,不能徹底放棄用力的習慣,僵力滯身,則周身必不松通。只有做到用意不用力,在盤拳走架時,就能做到:「以心行氣,務令沈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在與人比手時,才能做到舍其力而用其意;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慮。舍其力而順其氣,「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
老子言:「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綜觀拳之修為過程,實乃不斷放棄既有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過程。一分分損,一層層棄;損之又損,棄而又棄。至此,必將距拳之義不遠矣!
說 舍(2)
在太極拳的修為過程中,能否做到「舍己從人」,可以說是太極內功是否上身的重要標誌。如【走架打手行動要言】所雲:「欲要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從人。」由此可知,「舍己從人」是太極內功入門的必然之階。能舍己從人之關鍵在於「舍」字。太極拳所言之舍,另一深層內涵,即師所雲:「舍者,予也。」
何謂予?予即給,或曰給予。因此拳中之舍己從人應理解為:舍得把自己該給對方的部份,放心大膽地、毫不吝嗇地給予對方。換言之,在雙方打手時,對方抓要我的手,我不是頂抗丟扁,而是順其意,毫不遲疑地給予對方;抓左手給左手,拿右手予右手。也可以說,對方要我哪兒,就應該把那兒給予對方。如果對手要,而我偏不給,就必然出現非丟即頂、非抗即扁。只有舍得給予,才能真正做到「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身能從心,由己仍是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如此可知,舍己是為了從人;能舍己方能從人。欲要從人,必要舍己。這樣才能做到拳論所說:「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發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工彌久而技彌精矣」。
誠然,舍而予並非無原則。有舍必有固;有給必要留。這就要求拳者必須分清:舍什麽?固什麽?哪些能給?哪些必留?就要清楚地知道:舍外不舍內;舍環不舍中;舍末不舍本;舍梢不舍根。舍與固,給與留要悉數分清。該舍的,一定要舍,且毫不猶豫;該固的,一定要固,且一絲不茍。該予的,一定要大膽地予,且完全徹底;該留的,一定要堅決地留,且絲毫不讓。如是,便能如拳論所言:「到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要能真正做到舍己從人,不但要知舍、敢舍,更為重要的是要做到能舍。其關鍵在於「能」字。有些朋友練拳多年,理論上確實知道太極拳必須做到舍己從人,然而在實際操作時,卻既不舍己也不從人。太極拳之修為,必要做到知行合一,拳道不二。如何才能知舍而能舍?如拳論所雲:「欲要舍己以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由此得知,能周身一家,方能舍己從人。不能舍己以人,病因在於周身不一家。因此,在拳之修為中,如何能做到周身一家,便成為了登階入門之關鍵。
欲要周身一家,必要周身松通,節節貫串,總須完整一氣;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心靜而神凝,氣斂而通活,身靈而勁整。「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項不合?稍有不合,即速改換。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工夫,動靜固是知人,仍是問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
太極拳所求之能舍己從人,其舍己,即舍我;舍我,即無我;無我,即虛我;虛我,必弱我。虛我、弱我就必須舍棄以我為主的自我願望;就要以彼意為己意。虛我、弱我就必須舍棄自我妄動,須做到:「隨人所動,隨曲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如此這樣,便能做到:周身一家,舍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至此,方顯拳中之妙矣。
老子曰:「將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由此悉知,太極拳舍己從人之說,正是老子關於欲取先予之道的具體顯證。拳之修為中,深刻理會舍字之義,凸顯重要。引進落空必要從人;從人必先舍己。故知舍、懂舍、能舍、敢舍,就成為了太極拳修為過程中的不二法門。
此正是:能舍能從能知己,沾連粘隨須依彼。
引進落空合即出,四兩撥千顯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