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中國最特別的八大小吃,外地人幾乎都被騙了!

2024-03-07美食


汪曾祺曾在文章裏寫 「中國人口味之雜也,敢說堪為世界之冠」。

別說單純的南北,即使是同一個省份,隔壁市與隔壁市吃得也不一樣。

許多美食因著地域而生,離開了那個地方,就不再是那個味兒了。 有些人在外地嘗過以後覺得一般,很正常,等你到了本地吃,就會發現之前「都被騙了」!

原來有些手藝,不會透過食物的名字遷移,它生在哪裏,風味就留在哪裏。

圖|圖蟲創意©

如果城市會說話,食物就是最好的語言。

它們是當地人智慧的體現,更塑造著有滋有味的每一天。

今天就來看看 全國八個地方的小吃 ,到底和外地吃的有什麽不一樣。

圖|圖蟲創意 ©

離開泉州多年,最懷念還是醋肉。

從橋頭小推車到街巷裏的小店,永春醋的淡淡清香,隨著酥脆的表殼一起綻開在舌尖。一點蒜香, 一點肉香,一點薯粉香的回味,絲毫不膩,究極開胃。

圖|網絡 ©

泉州人愛著清淡而不寡淡的風味,越咂摸越能品出余味。

如果說每個人心裏都有一種炸物的味道,那麽醋肉毫無疑問占據了我的心扉。

直接吃香酥,浸入面線絕配,醋肉不僅僅是「醋」與「肉」的結合,更是當地人文氣質的體現。一年又一年,最熟悉的東西,一直沒有變。

圖|圖蟲創意 ©

隨著夜市小吃的發展,我總能在外地夜市上偶遇賣福鼎肉片的攤販。但很讓人傷心的是,我從來沒吃上一碗正宗的福鼎肉片。

福鼎肉片,一種到了外地就會面目全非的美食。

肉不Q彈了,反而變成面筋的口感,湯汁味道變得單一了,最重要的是裏面的料也變得亂七八糟了。當一個外地人在夜市上被假·福鼎肉片所「騙」,很難講當他真正來到了福建,是否也會錯過這完美的一餐。

圖|網絡 ©

對於和地瓜親密無間的福建人來說,各種半透明的食物中,都不會少了地瓜粉的存在。半透明的邊緣增添了糯嘰嘰的感覺,咬開會泛起肉香。 他們不會像夜市攤販一樣加很多澱粉,也很少加紫菜,更不會加蔥、蘿蔔、陳醋和辣椒油影響湯的口感。

在當地,是用黃辣椒提味的 ,地瓜粉和肉的比例得當,湯的味道也比較正。

也只有這樣符合傳統風味的福鼎肉片,才是福鼎人的心心念念。

圖|圖蟲創意 ©

在安徽安慶,人們把紅薯粉做成的團子叫做山粉圓子。

碾碎的山芋經過洗漿、晾幹得到白色澱粉,再加水揉捏成團,和冒著晶瑩油脂的豬肉一起燜熟,表層剔透軟糯,還吸飽了肉味,別提有多香了。

這山粉圓子貌不驚人, 嚼起來卻是又糯又韌,和濃油赤亮的湯汁一起澆在米飯上,讓人欲罷不能。 一不留神,人就和那湯汁流入米飯裏一樣,在這美味中越陷越深。

住在長江岸邊,大龍山腳下的安慶人,總是念著這份煙火氣。山青水秀是故土難離,家中鍋竈裏,也藏著難忘的童年回憶。

圖|安徽之窗 ©

用雞骨、雞絲、麥仁吊味,在大鍋滾燙之時,緩緩打入蛋花,再加上胡椒粉等調味,便是 一碗讓宿州人陳曉卿都魂牽夢縈的sa湯。

而在安徽亳州的蒙城、渦陽一帶,它也是妥妥的早餐之王。

清晨露白,熙熙攘攘而來的人,皆是為了這一口鮮香。一碗邊吹邊喝,喝完能感受到一種溫暖的滿足感升騰而上。

一口餅,一口湯,飽足的不止味蕾,還有心靈。

圖2|小羊vv ©

湯是一種非常溫情的食物。

那縷縷蛋花下,蘊藏著最溫暖滾燙的情愫。 它不但讓本地人心懷柔軟,更能開啟外地遊客的唇舌,讓香氣透過肺腑直達心底。

只要你別被過於「樸素」的外貌所「騙」,品嘗後就知sa湯的風味其實別有洞天。

圖|圖蟲創意 ©

在西北甜粽和江南鹹粽針鋒相對時, 在潮汕,雙烹粽早已領悟何為雙贏。

不同於普通粽子的獨味獨餡兒,潮汕的粽球藏味於兩頭。一邊是鹹蛋黃、豬肉、蝦米做成的鹹餡兒,另一邊則是紅豆沙做成的甜餡兒。看似涇渭分明的兩味,融合的好卻成了雙箭齊發,直直命中吃貨們的紅心。

外地人極有可能被食材所「騙」,誤認為是黑暗料理 。但最懂吃的潮汕人則會告訴你 「食定正知」 ——

食物要親自到當地嘗嘗,才知道它真正的風味。就像做人做事,當你親自體驗過後,才懂其真正的樂趣。

圖|廣州美食團 ©

除了將餡拼在一起,在廣州,糖水也融合出了多種滋味。

鴛鴦糊,是將杏仁糊或花生糊與芝麻糊雙拼而成 ,口感綿滑細膩,和沖泡出來的質感全然不同。因為經過翻炒,一碗鴛鴦糊的香氣往往是極為誘人的。

剛盛出來的糊糊溫熱噴香,再加幾粒糯糯的湯丸,每一口都是治愈。

圖|網絡 ©

對廣東人來說,生活有時便是這樣「難得糊塗」。

不攀比、不計較,穿著普通的衫,開普通的車沒什麽所謂,吃得不差,開心就好。

圖|圖蟲創意 ©

提到陜西,人們總是第一反應想到夾饃。

沒錯,在陜西每個人都是「饃法師」, 一個饃就可以夾一切。不論肉菜甜鹹辣 ,入我饃中自昇華。

圖2|圖蟲創意 ©

但你可知,在漢中,還有一種又香又酥的 核桃饃

這裏位於陜南,不同於陜北、西安一帶對面食的偏愛,漢中人更多以米食為主,很少吃「饃」。核桃饃是唯一的例外。

漢中人做核桃饃,以寧強為源。他們不是單純將核桃碎灑在面團上,而是在搟面的過程中就會刷上自己做的核桃醬,豐富一點還會加上花生和芝麻,成就饃裏的油酥香。進爐烘烤過的核桃饃顏色變得金黃,咬下表層的酥脆,口感酥松軟嫩的,和普通的酥餅很不一樣。

也正因如此,當漢中人出門在外,最懷念的除了熱面皮,就是核桃饃了。畢竟,再普通的一天,有核桃饃的陪伴,也算意義非凡。

圖|風起了天陰了 ©

至於麥飯,則是整個陜西都愛的小吃。

榆錢、茼蒿、白蒿、苜蓿、槐花、桑葉、胡蘿蔔纓子、薺薺菜、芹菜、薯仔 ……不同季節不同食材,被拌以面粉上鍋蒸熟,便成了飄著草葉清香的麥飯了。

盡管麥飯的做法看起來不盡相同,但在陜西內部,其實也有差異。陜北人更喜歡將花序上的花朵洗凈燙過,再和洋芋「擦擦」一同裹上面粉來蒸。調的汁子裏加上蒜泥、辣子面、蔥花,亦飯亦菜格外香。

圖|一顆糖 ©

每逢家裏做了麥飯,空氣中也有一種似濃而淡的香氣,宛如鄉愁。

你靠的近了,它便若有似無,你走的遠了,它又如影隨形。

麥飯,就像一封春天寫來的情書,陜西人總願意一讀再讀。

圖|圖蟲創意 ©

在浙江台州,也有一種叫「麥」的食物,它就是麥餅。

它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初期,裏面的餡兒也有很多種,芝麻海苔的甜餡兒,或者雞蛋、蝦皮、豆腐、瘦肉等做成的鹹餡兒,都是極受歡迎的。

小吃店的阿姨總是起的很早,當晨光傾瀉而出,帶著熱氣的麥餅便出爐了。成為最親和的早餐,是它的使命,也是食客們的幸運。

遠在他鄉的寧海人、仙居人,可能會遇上許多同叫「麥餅」的食物,但唯有家門口的老味道,最能激起心頭的回音。

圖|網絡 ©

浙江似乎總與糯香的風味結緣,寧波人尤甚。如年糕,似湯圓。

在寧波,三臭可能見仁見智,但年糕是統一的白月光。

冬季霜打後的青菜鮮甜,做一道 青菜肉絲炒年糕 ,足以誘得饞蟲出現。就連早期移民城市上海,都將對寧波年糕的愛延續了好幾代。

圖1|【舌尖上的中國】 ©

到了嵊州,帶湯的豆腐年糕非常入味 ,不同於小籠包的「遠走他鄉」,嵊州的炒年糕,牢牢紮根於故鄉。

先炒後煮的年糕,與兩面煎過的豆腐在高湯中匯聚出鮮味,雖是小城美食,卻又無限交融。

圖|網絡 ©

不論被如何蒸炒烹炸,在浙江,年糕的糯香不變。

一口年糕裏,永遠藏著人們心底一絲不易察覺的,惦念與溫柔。

圖|圖蟲創意 ©

不去新疆,不知祖國之遼闊。但去了新疆只吃烤肉,那你精髓也將錯過。

烤塞脾,指的是將羊脾臟掏幹凈後加入洋蔥、肉再烤制的一種美食。

因為要用小火慢烤,所以等待時間往往不短,但又因為小火慢烤,所以當表皮緊縮,顏色變深後,撒上孜然與辣椒,吃起來比普通的肉香。

圖|【人生一串】 ©

再加上新疆的洋蔥,吃起來有一種甜味,經過烤制後與略帶焦感的肉類進行風味的疊合,吃起來更是恰到好處。

新疆,大概是燒烤屆最「恣意」的「烤生」。

除了烤塞脾這種稀有種類,最普通的包子,也能因為烤制而變得不同。

包入嫩羊肉的包子油潤鮮香,在熊熊火爐中,油脂滋滋爆開,比普通包子更薄的表皮膨大,那種香氣有點霸道。 因為不是發面,所以吃起來要多一分韌勁兒,還有淡淡的羊油香氣。

圖|圖蟲創意 ©

每個到新疆旅遊的人,都會因為時差而感到驚奇,因為夜晚勝似白天,所以又有了一個理由可以大吃大喝,直到落日出現。

而心甘情願地被鮮美的皮牙子與爆汁的羊肉俘獲的新疆人,早已習慣碳水與肉的盛宴,即使從早吃到晚,也永遠吃不膩。

圖|圖蟲創意 ©

米線,或許是許多人認識雲南美食的第一站。 但吃完了米線,也別錯過能讓雲南人深入骨髓迷戀的——

餌塊和粑粑。

將大米經淘洗、浸泡、蒸煮、舂泥、定型、冷卻後做成的餌塊曾經讓汪曾祺都迷戀,曾經他在昆明每星期都要吃個幾回。

餌塊的做法也很多樣, 湯餌塊、炒餌塊、烤餌塊 都很美味。將餌塊切成絲則叫而餌絲,比米線耐嚼,在米線店也很常見。騰沖人有大救駕,裏面是炒餌塊;昆明人用火盆烤,然後刷醬料食用,鮮、香、麻、辣。

圖|真香sama©

餅在雲南,又被稱為「粑粑」。

迪慶人偏愛 水汽粑粑 ,將面餅燜熟,很綿軟。大理喜洲人,則更愛 破酥粑粑 ,有甜、鹹兩種風味,因為表層刷過一層油,所以色香味俱佳。

昭通人喜歡用 桐子葉 包上粑粑上鍋蒸,軟糯香甜。玉溪則創造出一種 甩手粑粑 ,形似印度飛餅,脆香酥鮮。

圖|圖蟲創意 ©

兼具著沖擊與柔軟的雲南美食,總是讓人驚艷。

一面是風味的跳躍與種類的豐富,另一面則是歷經了多民族的融合與包容,因而呈現出不同於別處的人間百味來。

如果想要品味多元,這裏是最不容錯過的美食天堂。

圖|圖蟲創意 ©

同樣叫「粑」,川渝的葉兒粑又是另一種風味了。

葉兒粑也叫豬兒粑或鴨兒粑,和雲南很像,這裏的粑也是「餅」的意思,不過因為用糯米做皮,所以口感更為黏和。

香菇芽菜、豇豆炒肉 或豆沙餡兒各成其美,芭蕉葉、良姜葉、大葉仙茅葉清香有別。離開川渝吃到的葉兒粑,常不如當地的美味。最愛的還是家裏嬢嬢的手藝。

葉兒粑之於川渝人,就像一種內建親近感的美味。早餐、晚餐,這一口軟糯不變。

圖|網絡 ©

每當討論起吃雞,許多人只能想起廣東廣西,要不就是山東臨沂。

但其實川渝也是吃雞大戶。

除了口水雞、辣子雞,這裏還偏愛用個頭更小只的芋頭 做一道「稀溜粑」的芋兒雞。

先爆炒後慢燉,雞肉鮮嫩,芋兒糯軟,辣而不燥,非常下飯。裏面有麻椒的麻,也有紅油的香。降溫時有它續命,咕嘟咕嘟的暖鍋,像極了美食裏的太陽。

圖|網絡 ©

看似脾氣火辣不好惹的川渝人, 面對美食,其實是充滿包容的。

麻或辣,鹹或甜,酸或鮮……百味調和,共造風味,才是真的巴適。

你的家鄉還有哪些一出家門就「變味」的小吃呢?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