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廣東人做菜好吃的秘訣,只有兩個字

2023-12-28美食

本文轉自:極物

極物君語:

鑊氣,是一道好菜的靈魂。

來源:解道(jiedaoba)

作者:平川

說鑊氣,先說說什麽是鑊。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大型的烹飪器,三足架空,專用來烹煮牲肉,叫鼎、鑊(huò),也叫鑊鼎。【淮南子·說山】中說,「嘗一臠肉,知一鑊之味」,指的就是這種大型烹器。

西漢以後,因為竈的使用日益廣泛,炊具逐漸變成無足的炒鍋了。

但在南方的一些地方,漢人因戰亂南遷,資訊蔽塞,仍保留著很多古老的詞匯。閩地方言中,鍋仍叫做鼎,而在浙江的寧波、台州一帶,稱大鍋仍為鑊。

嶺南的粵語裏,鑊幹脆等同於鍋,而且特指鐵鍋。鑊氣一詞,便是粵人常見的說法。

那麽,什麽是鑊氣呢?

在粵語中,鑊氣就是鍋氣。

通俗一點說,就是指食材在高溫爆炒時,運用猛烈的火力,在鍋中快速翻炒,食材溫度瞬間飆高,水分蒸發,和鍋體接觸後引發出來的焦香。

這種焦香,也就是我們通常在路邊食肆、排擋才能吃到的那種「火燎味」。

我原先上班的地方,在白馬河邊的小柳路85號。隔壁有一家閩清人阿胖開的小吃店,阿胖店再往北幾十米,是名氣更響的老楊飯店。阿胖人好,他的店幾乎成了我們單位的食堂。老楊店也是天天爆滿。飯店的生意好,最主要的因素,當然是口味與價格,但老板的人格魅力,也是一個加分項。

老楊是個奇葩人,生怕食客菜點得太多,會把他吃窮似的。食客落座,他先問幾位,然後,才開始根據當日食材、以及食客口味推薦菜肴。

如果人少,你點了兩三道,他便合上手中的點菜簿,掉頭便走,九頭牛都拉他不回,因為他覺得夠了,再點,就浪費了。好像你是這個食肆老板,他才是那個精打細算的食客。

老楊的福州菜做得地道。醉排骨,荔枝肉,南煎肝。

阿胖在湖南當過兵,正經八本的炊事兵。有人說,阿胖的福州菜沒有老楊的地道。好在他兼收並蓄,湘菜、川菜、粵菜都會。看似憨厚老實的阿胖,骨子裏是個精明的生意人。

阿胖在福州買房了,提了一次價。

小胖出生了,又提一次價。沒幾年,老板娘張翠鶯又替阿胖添了個小小胖。老客早就看出了端倪,問阿胖,是不是又想提價?阿胖喃喃的,有點不好意思,似乎做錯什麽。過幾天,照提不誤。

提價歸提價,並不妨礙食客與阿胖成為好朋友。

老楊店與阿胖店的生意火得不行。

食客喜歡兩家店的味道,店老板的性格,還有兩家食肆聲響沸騰、香味濃烈的所謂鑊氣。

這種看不到、摸不著的鑊氣,為什麽只有在這樣的路邊食肆、排擋才能吃到,居家以及大飯店的菜肴,卻感受不到呢?

有人將這個問題請教了阿胖。

阿胖說,老廣說的鑊氣,指的是由油脂、醬汁、食物的水分,經過鐵鍋高溫而蒸發出來的氣體、氣味,也就是我們福州人說的「爆炒」味。

明爐猛火,做爆炒,訣竅就在一個「爆」字:火力要猛,溫度要高,速度要快。

餐館用的煤氣竈火力猛,用的鍋是生鐵鍋,厚重脆硬,傳熱快、導熱強,這是鑊氣產生的前提條件。火力猛,傳熱快,才能熗出火燎味。

其次要熱鍋下油,等鍋冒煙後,再放油。

這樣可保證食材下鍋後,迅速變熟。比如福州菜中的爆炒雙脆,熱鍋冷油,一下鎖住汁水,外部微焦,內部鮮嫩爽滑,能最大限度的散發出香味。火力弱,做不出這樣的風味與色澤。

要求食材快速同熟,廚師刀工也很關鍵。食材切得大小、長短、厚薄均勻一致,紋理暢順,才能香口且易熟。

有些不容易熟的食材,要先加工後爆炒。比如爆炒魚肚(魚的胃),要先煨後煎再爆炒,鑊氣十分濃郁。有的食材要事先腌好。

再一個是顛鍋,引火入鍋。 這樣做的好處是,讓食材短暫「過火」,借此不斷改變食材跟滾燙鍋底的接觸面,使其受熱均勻。

比如爆炒澳帶,炒至八成熟即可,用余溫自然至熟,等上桌時,正好十成熟,口感軟嫩適宜。

要炒出鑊氣,說簡單點,就是少油、猛火、速炒,鍋中冒白氣而不冒青煙。

炒制時,一般分為三步驟,葷料蔬菜分開過油,葷菜炒至八成熟,蔬菜炒至六成熟,最後,再將兩種原料混合快炒兩三下,一氣呵成。

舊時後廚有句話叫「火中取寶」,說的就是炒菜時要快速。

一是食材入炒鍋,翻動動作嫻熟利落。二是調味要快,讓調料和原料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融合。三是出鍋、上桌的速度要快。

大飯店菜肴缺少鑊氣,很大程度,就在於上桌慢。

阿胖店與老楊店都是巴掌大的小食肆,從配菜到成菜,再送到餐桌,前後只花幾分鐘。以秒計算的火候掌控,才能造就舌尖的美味,讓食客品嘗到充分的鑊氣,才是小炒的靈魂。

若幹年前,小柳路西側民房拆遷,喧囂的市聲頓時清寂。

老楊店搬到道山西路。

阿胖店搬得更遠,搬到洪山橋頭的上下店路46號淮安新村。當年跟屁蟲似的在報社廝混的小胖,現在已經是100公斤重的大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