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咖啡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和消費者對咖啡品質要求的提高,雲南作為中國咖啡的主產區,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作為單品類專業館,今年南博會將首次設定咖啡產業館,為咖啡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提供更多的交流合作機會,超150家知名品牌企業已確定參展。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部份展商故事吧。
朱苦拉咖啡:中國咖啡的「活化石」
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平川鎮,隱藏著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彜族村寨——朱苦拉。這裏不僅風景秀麗,更承載著中國咖啡的悠久歷史與輝煌成就。朱苦拉咖啡,以其獨特的品質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了中國咖啡的「活化石」,引領著當地咖啡產業的蓬勃發展。
朱苦拉彜人所采用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方式,使得朱苦拉村古咖啡林得以保存並傳承下來。
但直到朱苦拉通村公路的建設,外界才終能一睹朱苦拉之神奇,越來越多的人關註並開始支持朱苦拉的發展。2005年起,透過政府專項補貼咖啡種植,朱苦拉自然村以西集中連片咖啡林達50余畝。
朱苦拉咖啡發展史。圖片來源於雲南省賓川縣人民政府
百余年的咖啡種植,朱苦拉形成和保留了一整套特有的種咖啡、土法加工咖啡豆、土罐煮咖啡、以咖啡當日常飲品、用咖啡待客等獨有的咖啡文化,並與當地彜族火把節、「打歌」、長桌宴等生產生活習俗相結合的民族民間特色文化。
有客人來了,主人不倒茶不斟酒,而是用布滿老繭的手,憨厚樸實地笑著,端上一碗土碗裝的不加糖不加奶如同中藥般苦的黑咖啡,這在中國鄉村是絕無僅有的待客方式。
獨特而濃郁的原生態咖啡文化,體現了村民對咖啡來自心底的熱愛,讓每個認識朱苦拉的人都不得不驚嘆,這裏不愧為「中國咖啡原生地」。
此外,在咖啡的做法上,朱苦拉還沿用著最古老的制作方法,其制作技藝也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進一步彰顯了其在文化傳承方面的重要地位。
晾曬朱苦拉咖啡。圖片來源於雲南省賓川縣人民政府
隨著咖啡文化的普及和消費者對高品質咖啡需求的增長,朱苦拉咖啡逐漸嶄露頭角,成為市場上的熱門產品。目前,朱苦拉咖啡的種植面積已顯著擴大,產量穩步提高,產業鏈不斷完善,形成了集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未來,朱苦拉咖啡將繼續發揮其獨特優勢,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成為中國咖啡的一張閃亮名片,為雲南乃至全國的咖啡產業發展貢獻更多力量,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這一來自雲南大山深處的瑰寶。
西盟佤族:把咖啡穿在身上
「把咖啡穿在身上」是西盟佤族織錦展位的主題。
這裏用到的咖啡,不是喝的咖啡,而是咖啡渣。
佤族織錦技藝省級傳承人娜榮在做佤族織錦。圖源班母村駐村第一書記陳濤
用咖啡渣制作而成的咖啡紗線具有吸濕排汗、抗菌、透氣、保暖、輕量化等特性,可以廣泛運用於服裝、鞋子、床上用品、窗簾、抱枕等。如今,西盟縣兩家農民合作社已將咖啡紗線做出的佤族織錦,開發成佤族織錦西裝領帶、女士正裝、咖啡圍裙、圍巾、披肩、玩偶、掛件等產品。
佤族織錦技藝離不開踞織機,這種別名「腰機」的古老工具,由竹木制作而成,被譽為織布機的始祖,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構造最簡單的織布機之一。織錦時席地而坐,一塊佤族織錦需要半個月甚至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
佤族織錦技藝省級傳承人娜榮在做佤族織錦。圖源班母村駐村第一書記陳濤
古老的佤族織錦技藝手工在中國民族織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2021年正式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第7屆南博會上,佤族織錦受到國內外客商、媒體的廣泛關註。村民巖華一個人賣出了1.6萬元的佤族織錦產品,超過了 西盟縣 班母村2022年的人均純收入。
西盟佤族織錦亮相2023年第7屆南博會。圖源班母村駐村第一書記陳濤
與咖啡結緣,源於2023年6月,雲南省農業農村廳駐西盟縣班母村工作隊在進村入戶過程中發現佤族婦女制作的佤族織錦日用品非常精美,具有進一步開發成商品售賣、增收的潛力。2024年3月,班母村駐村第一書記陳濤前往上海國際紗線博覽會參觀學習,以便幫群眾找到更好、更多的紗線。參展過程中,發現了江蘇、上海的兩家企業可以用咖啡渣生產紗線,於是萌生了將雲南咖啡渣加工成紗線制作佤族織錦的想法。
經過多方努力,今年6月中旬,用雲南咖啡渣生產的第一批紗線運到了西盟,咖啡紗線被運用到佤族織錦生產中。
西盟佤錦紡織農民合作社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做出了第一條用 咖啡紗線織的 佤族織錦領帶。圖源班母村駐村第一書記陳濤
佤族織錦與包裝,采用的是非遺+非遺的包裝模式,包裝盒、包裝袋均由傣族手工紙制成。傣族手工造紙已有上千年的歷史。2006年,傣族造紙技藝被納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雲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透過裏外「雙非遺」的包裝,提升產品的文化價值和品牌價值,讓傣族手工紙和佤族織錦相互賦能,一起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從而讓更多的群眾增收致富。
駐村工作隊用駐村工作經費幫合作社註冊了「錦出佤山」商標,並設計制作了傣族手工紙非遺包裝。圖源班母村駐村第一書記陳濤
開屏新聞記者 孫江葒
一審 顏媛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楊飏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