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北漂三大續命飯:沙縣、蘭州和杭州小籠包?

2024-03-29美食

北漂三大續命飯:沙縣、蘭州和杭州小籠包?

在北京,吃漂亮飯是維持體面的上限,因為在人際生疏的城市裏,年輕人只能用消費差異,裝點彼此的不同。

但是對於一些北漂來說,維系生活幸福度的根本,實則看的是日常消費下限——每日飲食最低消費,構築了你在北京的生存基本盤。

而長久位於北漂消費金字塔下限的,支柱性飲食廠牌「杭州小籠包」,則是北京這座城市,街頭巷尾的飲食最大公因數——「不知道吃什麽、沒時間吃飯、生病的時候,都得來上一屜小籠包。」

圖源@一個人走

比幹啃饅頭要豐富,比點外賣要便宜,八塊一份的小籠包,是北漂生活裏最親切的「窮飽飯」。「一般人吃一屜就不餓了,不夠的話再來一碗雞蛋湯溜個縫,十幾塊錢就能做到葷素搭配,碳蛋平衡,讓你吃得十分妥帖。」

圖源@西二旗漢堡包

對每日奔波不停的北漂而言,小籠包的存在更像是一顆顆定心丸。

「當你來不及吃早飯,小籠包是你能帶在路上最優雅的選擇,隔著袋子一口一個,不會弄臟手也不會糊到臉。」

「而當你開會時,小籠包則是你的血糖急救包。藏在桌子下,趁領導不註意時,可以一整個丟進嘴裏,避免餓昏。」

起初,有北漂對它不屑一顧,覺得頓頓吃小籠包也省不下幾個錢,還不如吃點好的犒勞自己。後來才慢慢領悟到,山珍海味固然美味,但是不如粗茶淡飯來得實在。

杭州小籠包哪哪兒都有,但唯獨在北京混出了名分。一個不成文的說法是,北京最好吃的那家杭州小籠包,永遠在離家三公裏內的某個小門頭裏。

圖源@紀念日

有人將杭州小籠包、蘭州拉面和沙縣小吃,並稱為北漂三大續命飯。甚至在結束北漂多年後的某次返京,落地第一頓不是全聚德烤鴨,而是當年出租屋附近的杭州小籠包。

美食愛好者十裏堡王師傅告訴我,杭州小籠包是一種擁有北漂內容的食物。「早些年北京特殊的城鄉結合部景觀,為杭州小籠包這一便宜管飽的方便碳水提供了沃土。而來北京打工的安徽老鄉,則是杭州小籠包落地北京的第一批推手。」

圖源@涵burger

在豐台上班的亳州人向陽,最常去的那家杭州小籠包店就是安徽同鄉開的。「夫妻兩人是阜陽的,在北京幹了十幾年了,淩晨起來捏包子,我們皖北幫的人經常在這裏聚聚。」

圖源@鰻魚珊。

一碗雞蛋湯、一屜杭州小籠包,外加一個茶葉蛋和一盤清拌涼菜,就是向陽工作日的晚間標餐。據他觀察,來這邊就餐的也多是和自己一樣的北漂。「小籠包是快速決策的食物,非常適合打工人。早上是著急上班的,左手拎包子,右手捏包子,風風火火的,晚上多是一個人來填飽肚子的。」

作為民間早餐屆的扛把子,在早餐文化相對貧瘠的朝陽區,這口熱騰騰的包子就顯得尤為奢侈。在小豆看來,上班路上的杭州小籠包就是拯救北漂饑腸轆轆的神。「畢竟對北漂來說,早餐只有吃和不吃兩個選項。」

而且北京人不愛排隊,尤其在朝陽,沒人願意為了早上一口吃的等上二三十分鐘,「像小籠包這種現包現蒸,立等可取的早飯不多見了。」

也有白領把杭州小籠包吃成了辦公室下午茶。以前是二三十的貝果,小鳥啄食,如今是幾塊錢的包子,哐哐直炫。「體型小巧的小籠包,就算是涼了也無需找微波爐加熱,只要放保溫杯上輕蒸一下即可,一口一個,就是打工人最好的‘班飯’。」

作為全國各地較為普遍的街頭飲食廠牌,杭州小籠包早在互聯網流量之前,就已打入尋常百姓的話題腹地。

有人作為忠實的「杭籠黨」,在看到網上對於杭州美食荒漠的討論後,發帖以包子為杭州正名,卻被杭州本地人討伐——

有人第一次去杭州,點名要朝聖杭州小籠包,卻被本地朋友就地矯正何為杭州真正的小籠,因此認知受創而郁悶不已。

杭州和小籠包這兩個量子纏結,在你的認知裏就此發生核爆。「杭州小籠包,既不是杭州的死面小籠,也不是發面饅頭,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發麪包子。」一位朋友試圖解釋這種錯亂。

而我們常吃的杭州小籠包,其實是假借杭州之名的嵊州特產。「原名本是嵊州小籠包,早年因杭州名氣大,就以杭州小籠包為名打市場。」

圖源@京西姑奶奶 👵

一位杭州小籠包老板告訴我,「這幾年因為嵊州人有了品牌意識,不光給嵊州小籠包申遺,還開始了全國正名行動。」

他們順勢推出了這款小籠包的嵊州標準:老面發酵、三光揉面、純手工制作、只用當天新鮮豬後腿肉。「連劑子間的誤差也要求不超過一克,只有符合這幾點,才能算得上標準嵊州小籠包。」

有北漂對此官方標準不以為意,認為真正的品鑒標準只在於,包子出籠的時候,是否形成了一層浸滿湯汁薄而不破的油皮。「趁熱用筷子小心夾起,蘸滿醋汁和辣油,入口的瞬間是被發面填滿的充實感。」

不只是吃口包子,如今遍布北京街頭巷尾的杭州小籠包店,早已成為碳水綜合體驗店。有人原本只是為了買袋小籠包踏入此地,最終卻被雞蛋湯、刀削面、米線和蒸餃征服……平日裏嚴控碳水攝入的年輕人,在這裏卻找到了一種去姥姥家吃頓便飯的松弛感。

杭州小籠包向來不缺話題。有人認為杭州小籠包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以大量泡打粉,形成的極不正常的軟蓬松,在一座城市迅速繁衍覆蓋其他類別早餐。」

也有人質疑杭州小籠包的那一捏肉餡,藏著太多科技與狠活。因而揶揄杭州小籠包是一種「湊合飯」。「在北京,平均水平吊打杭州小籠包的包子面食,比比皆是。」

圖源@鹽的美食日記

但在一些並不在乎此類看法的北漂看來,杭州小籠包的湊合內容,恰恰是一種性價比的體現。「跟能夠登大雅之堂的灌湯包不同,杭州小籠包不需要一根吸管分三步走著吃,一口一個只管飽,給北漂灌的是熱量彈藥。」

有人即便拿著六位數的年終獎,時常想念的還是一口小籠包,只因吃的是一口青春味道。「三年前還是白天進廠晚上打碟的多面體,每晚出門開屏前,總要服用一兜杭州小籠包,為酒入愁腸,做好健康防火墻。」

圖源:孫雅甜

從沙縣小吃、福鼎肉片、隆江豬腳飯到杭州小籠包,一代北漂有一代北漂的口糧。「這類口糧的一個共性就是,門店都比較破,不會造成消費壓力。」

把杭州小籠包吃出情緒價值,也是一些北漂不能輕易戒斷此包的原因。

北漂六年的粥粥告訴我,剛來北京面試的時候,他的正餐標配就是杭州小籠包套餐,「一袋包外加一個茶葉蛋,小籠包旁邊是一家燈火輝煌古色古香的銅鍋店,心裏想著總有一天得把這店吃成自助。如今能自由出入北京大部份的餐廳後,反倒經常性惦記這一套窮鬼套餐了……」

因為快餐內容,杭州小籠包的消費場景通常都伴隨著孤獨,「人一多,通常不會湊合吃屜包子。」如今對粥粥來說,一個人吃杭州小籠包,反倒是一種清閑,「但是沒人會炫耀吃杭州小籠包這件事。」

遍布京城大街小巷的杭州小籠包,雖然不是北京特色,但是極具北漂特色。

「在名為‘北京’的大型生存之戰裏,不管你來自何地,初始ID是啥,一旦進入這場遊戲,就會擁有一個共同的代號:北漂。住在千篇一律的樣板間裏,每天進行著大致相同的動線,吃著一種名為‘杭州小籠包’的食物 ……」

十裏堡王師傅告訴我,杭州小籠包就像是北漂的戰略物資,「既是維持生存的糧食、進行戰鬥的必要彈藥,也是關鍵時能替代‘媽咪飯’的解饞良藥。」

而很多人在結束「北京」這條支線任務後的很多年,仍會不管走到哪裏,都搜一搜最近的杭州小籠包在哪。「不管你想不想吃,都必須確保附近有它才能安心,這樣無論有錢沒錢,你都不會擔心自己會餓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