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手藝與悠久的傳說,正在被機械一茬一茬收割。
但宋興文仍然很喜歡一頭鉆進在古法裏,尋根溯源。
「過年了,中國人的年夜飯餐桌上少不了魚。哈爾濱飯店做魚,很多流行做澆汁魚,一說澆汁魚,很多人想到松鼠桂魚。」宋興文告訴我們, 其實,有一道只屬於哈爾濱人的澆汁魚,它曾是堪比鍋包肉的經典、地地道道的哈爾濱小時候的老味兒。
名字跟今年的龍年特別搭,它就是 蟠龍鯉魚 。
蟠龍鯉魚最早始於哈爾濱歷史上著名的飯店「北平張包鋪」,曾是他家主打名菜之一。 始於上世紀30年代的北平張包鋪,位置在現在的西八道街附近。當年這條街叫道裏中國八道街,是哈爾濱歷史上著名的飯店街,曾有「百味大街」之美稱。 北平張包鋪作為其中的一家名店,它一直開到上世紀50年代,蟠龍鯉魚就是這家名店曾經打比賽入選的一道菜,還曾被寫入黑龍江省第一本菜譜。
而後因種種原因,一度名聲大噪的蟠龍鯉魚逐漸被遺忘。 「拾樓壹號」創辦者宋興文,在打造哈埠菜歷史收藏館的過程中,找到了蟠龍鯉魚的原始菜譜。 在健在老廚師的幫助下,成功復原了這道 只屬於哈爾濱人的澆汁魚 。
哈爾濱著名南菜館「五芳齋」歷史遺存 照片、廣告、席票、手寫菜譜、請柬、供貨票據等
年味是思鄉,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藏在小時候,記憶最深處。
宋興文對一個年過六旬的老食客印象深刻。「當時看到這道蟠龍鯉魚,老人非常驚訝,也非常激動。他說,只記得小時候跟父親吃過一次……」用完餐後,老人興奮地告訴宋興文:「就是我小時候的那個味兒!」
當年的蟠龍鯉魚多是用松花江大鯉魚,如今作為家常菜,完全可以用市場上買的鯉魚替代,處理腥氣腥味即可。 宋興文囑咐老廚師一定要仔仔細細給我們演示做法,特別是比較難的刀工部份。 作為哈爾濱歷史名菜,希望它被端上越來越多的家常餐桌。
福泰樓(ФY-TAЙ-ЛY) 創於海參崴,「十樓一號」中經營時間最長
人們習慣用五味雜陳形容人生。 味道,是每個人心中固守的情懷。
宋興文覺得,身為哈爾濱人,有責任去保留並傳承哈爾濱老味兒。
「拾樓壹號」哈埠菜歷史博物館,是他繼橫道河子中東鐵路博物館、橫道河子100號博物館、哈爾濱街道歷史博物館「端街博物館」,以及由端街博物館、老俄僑俄僑菜、老俄僑家庭咖啡館和古舊小書屋組成的老俄僑文化復合體之後,哈爾濱首個集文化餐飲與歷史博物館於一體的文化復活體。
十樓一號,是恩成樓、春華樓、興濱樓、福泰樓、新華樓、鴻升樓、致美樓、宴賓樓、泰華樓、華豐樓和永安號這11家哈爾濱歷史上著名的大飯店的統稱。 11家飯店中,10家開業於1935年前,規模大、人數多、經營時間長、名廚雲集、名菜薈萃,是1910年至1940年哈爾濱餐飲業名店的代表。
(「十樓一號」溯源)
將餐廳設定在博物館中,宋興文希望每一個走進的人,不只是單純的吃飯,也不只有單純的懷舊。
在他看來,人們關於飲食的記憶最直接,也最深刻。「相信有那麽一刻,這裏的某一個藏品、某一張老照片,能夠擊中來到這裏的人們,喚起他生命裏一個很重要的回憶。」
博物館裏的老物件,曾用味覺,將我們的父輩祖輩輩與我們緊密相連——這其實是宋興文非常希望能為這座城市留下來的—— 以食物為連線,激起對那段城市歷史時光的情感鳴響。
人們由此走進過去,回味過去。
記憶最深處的那部份再次被治愈。走出來,繼續向前。
哈爾濱日報記者 王坤/文/影片導演 王博宇/影片拍攝及制作 曾慶玲/文/影片拍攝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翟曉晨
稽核:張雷
轉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