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鍋和勺就是我的命 停不下來了」

2024-01-31美食

「鯉魚是吉祥魚、喜慶魚。孔子兒子出生時,魯國國君曾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以國君賜魚為莫大榮幸,給兒子起名為‘孔鯉’,字‘伯魚’。」說起孔府菜,中國魯菜特級烹飪大師王興蘭對每道菜品背後的歷史故事如數家珍。

日前,第一屆「山東手造大工匠」釋出,今年76歲的王興蘭躋身山東手造大工匠之列。作為山東省蘭儒孔膳文化研究院的院長,她被譽為孔府菜第一女傳人。

出生於1948年的王興蘭,是個地地道道的濟南人。她13歲時,就來到一家魯菜老店當起了學徒。當時,由於年齡小、個子矮,王興蘭常要墊著石磨才能挨上廚房工作台的桌面,有時還不小心切到了手,她怕被批評,不敢告訴別人,只能自己去鍋爐房偷偷處理完,再回來繼續切菜。

圖為王興蘭。山東省總工會供圖

功夫不負有心人。1966年,在全國名菜大比武競賽中,王興蘭在一百多位最頂尖廚師高手比拼下,勇奪刀工第一名。

從當初「不夠高踩著石磨幹活」「切菜都會切到手」的學徒丫頭,到後來的「中國功勛烹飪藝術家」「中國孔府菜烹飪大師」,王興蘭靠自己的悟性、努力和永不服輸的韌勁,硬是在「冬天像冰窖、夏天像蒸籠」的廚房裏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首魯菜的重要分支,孔府菜起源於宋朝,因孔府在中國古代王朝中所處的特殊地位而保全下來,清乾隆年間曾是官府菜。但這樣的輝煌並沒有一直延續,上世紀80年代初,孔府菜一度瀕臨失傳。也是從那時起,王興蘭就參與到孔府菜的搶救和挖掘工作中。

「那時候復原工作開展真的是太難了。」王興蘭說,不僅僅是她第一次接觸孔府菜,關鍵是傳統孔府菜菜譜不外流,存世的菜譜也在那段動蕩的歲月中遭到巨大破壞,很多菜品已經失傳,復原工作一度陷入了僵局。

怎麽辦?王興蘭並沒有氣餒。「既然是國家給的任務,再難我們也要堅持下去,硬著頭皮也得把孔府菜這道大餐給吃透了」。王興蘭團隊對照孔府檔案一點一點地去研究摸索,一遍一遍地不斷實驗,一步一步地開發和復原,最終兩百多個菜品重見天日。

研制成功後,如何讓其走入尋常百姓家,甚至飄香海外,成為王興蘭最為牽掛的事。在研制孔府菜的過程中,王興蘭盡可能多地使用售價便宜的原材料,如豆腐、豆芽、冬瓜、白菜等,並一改魯菜口味重、顏色重的問題,增加素菜品種和魚蝦類菜品。「雖然使用的是普通食材,但把粗菜細做、細菜精炒,呈現出來的菜品外形漂亮且營養美味,尋常人家還能吃得起。」王興蘭說。

數十年來,王興蘭先後培養孔府菜、魯菜烹飪技師近千人,摘取國內外烹飪大獎近百個。2019年,由王興蘭擔任院長的山東省蘭儒孔膳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將「孔府菜」作為展示孔子飲食文化的視窗,為魯菜發展註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如今,76歲高齡的王興蘭依然每天忙完工作後,不時地會翻出厚重的菜譜和典籍再去研究孔府菜,來了興致,便到廚房裏一展身手,操起菜刀和鍋勺烹飪幾道菜,與徒弟徒孫們一同品鑒研學。每次家人和徒弟們勸她多休息,她笑著說:「活到老學到老,鍋和勺就是我的命,停不下來啦。」(葛紅普)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