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去杭州浣紗路100次也要去吃的面館!本地人也對它贊不絕口

2024-01-13美食

每次去杭州,第一站就是浣紗路,特別喜歡浣紗路的名字,見到浣紗兩字就會聯想到有一群女人在一條清澈的河邊浣洗衣裳的場景,坐高鐵到達杭州東站出來坐1號線到定安橋下,B出口後出來右拐就到了浣紗路。

杭州的面館很多,據說全杭州城裏有大大小小面館有2.6萬家,聽上去數碼就很驚人。我所見的是當我從高鐵站出來轉地鐵出來之後,走到任一條街巷中,你都會發現有面館的存在,面館多是臨街而立,大小不等,即使是門臉很小的面館也會有食客落坐其中,安靜吃面。

為什麽杭州人愛面?

【舌尖上的中國2】所說, 「人類活動促成了食物的相聚,宋王朝因戰爭遷都,賦予了杭州中原的味道。」

兩宋之際,大量汴京(今河南開封)士大夫、商人南遷臨安(即南宋時期的杭州),北方人的入遷同時帶來的是飲食的改變,面食從此進入杭州。受到中原食俗影響的地方還很多,杭州城內凡是販賣百貨、飲食的商販,多是挑擔或用推車,此舉「蓋效學汴京氣象,及因高宗南渡後,常宣喚買市,所以不敢茍簡,食味亦不敢草率也」。為招徠顧客,在茶坊中張掛名人書畫,也是杭州的商賈從汴京學來的:「今杭州茶肆亦如之,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夢粱錄】)

杭州市是一座開放式的城市,相容並包的特性也使杭州市的面食從原來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的特點,杭州人將面條的做法發揮到了極致,僅面條的種類就多達五十種。

南宋文人吳自牧在【夢粱錄】卷十六中,用了一整節的篇幅介紹了當時臨安城(今杭州市)近百種面條,這也說明杭州人吃面自古有之。 受到中原食俗影響的地方還很多,杭州城內凡是販賣百貨、飲食的商販,多是挑擔或用推車,此舉「蓋效學汴京氣象,及因高宗南渡後,常宣喚買市,所以不敢茍簡,食味亦不敢草率也」。為招徠顧客,在茶坊中張掛名人書畫,也是杭州的商賈從汴京學來的:「今杭州茶肆亦如之,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夢粱錄】)

杭州人愛吃面,自然面館就多,有名氣的面館也多,浣紗路的伍子面館是我吃得次數最多的一家面店。他家的位置也好,鬧中取靜之處,馬路對面就是杭州解百,再往前走就到西湖,每次去我都是走同樣的路線,先吃面,再穿過馬路一路疾走去西湖,然後就坐在西湖邊看杭州老頭老太跳舞。

三年前去浣紗路吃伍子面館時,他家還不是很紅,和杭州大多數的面館一樣,片兒川和拌川是主打。今年再去,他家的面館已經將等位的塑膠凳子擺到了室外,面館裏坐滿了人,杭州的面館主要就是吃片兒川和拌川,片兒川是湯面,拌川是拌面,細分下來又有豬肝、豬大腸、鱔魚。早上去他家吃面,可以額外叫一份免費的豬油渣,這也是我每次去吃面必找老板要的,但有時去晚了會沒有。

記得19年杭州,第一眼看到浣紗路就被它迷住了, 覺得好美的一條街,道路兩旁的梧桐樹和香樟樹枝繁葉茂,公交車緩緩駛過時,好像電影中的畫面一樣,後來多次往返杭州,第一站都是浣紗路,浣紗路好像一條分界線一樣,一邊是喧鬧繁華,一邊是有條不紊的生活常態。

杭州有好多好看又文藝的街,還有一條最喜歡的路就是南山路,南山路比起浣紗路就更文藝一點,南山路有中國美院還有很多老的建築,19年去杭州看畫室看美院,所以南山路這條路也是去的最多的一條路。

第一次去杭州,搞不懂片兒川和拌面,後來吃多了就知道,片兒川是湯面,拌川是類似炒面的,但做法上又和炒面有些差異,需要將面條先焯水再炒最拌,在杭州以外的城市的面館中也不會找到片兒川,片兒川其實就是雪菜、筍片、肉片混合一起做成面條,又不同於雪菜肉絲面,片兒川裏的筍和肉片是切成片狀的。

一碗鮮嫩的豬肝拌川也是我最愛的一碗面,它可以做成片兒川,也可以做成拌川,一般我點的是拌川,豬肝拌川裏的豬肝以旺火爆炒顛鍋兩下就要出鍋才能顯嫩,配上香蔥和洋蔥,真是爽脆滑嫩。

面條好吃,無非是面條要筋道,澆頭的食材要新鮮,做面條的人花了心思在這碗面條上,有了食材和心思的雙向加掛,最樸質的食物才能打動人心。

唯一不好的是我每次去伍子面館點一碗面,因為太大份吃不完,撐死也只能吃到一半,每次都要剩一大半碗面,實在浪費~下次再去杭州浣紗路伍子面館,應該找個同行人和我分擔一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