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影響脊髓的腫瘤性、遺傳性及退行性疾病

2024-01-04健康

腫瘤 良性和惡性腫瘤都可導致脊髓病,其原因為腫瘤髓外壓迫或髓內生長。

最常見的症候群是腫瘤轉移至硬脊膜外腔,導致脊髓硬膜外壓迫。患者表現為病變水平以下進行性無力,伴感覺喪失和膀胱功能障礙。常有受累部位疼痛。患者可因血管受壓而迅速進展為截癱。由於神經功能恢復的預後取決於開始治療(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加放療和/或手術減壓)時神經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所以在考慮該診斷時,必須迅速進行診斷性評估(釓增強的脊髓MRI)。

髓內腫瘤常為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室管膜瘤或星形膠質細胞瘤),轉移性腫瘤的可能性較小。這些腫瘤可導致進行性脊髓病,常伴中央脊髓病變特征。釓增強MRI可顯示腫瘤,確診通常需行活檢和組織學檢查。由於位於髓內,治療很困難。

脊髓病也可以是放療和鞘內化療(特別是使用甲氨蝶呤和阿糖胞苷時)。

遺傳性及退行性疾病

肌萎縮側索硬化癥 — 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種導致進行性肌無力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兼具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表現。在年齡較大的成人(通常>60歲)中,癥狀隱匿出現,其進展不可逆。典型表現為不對稱的肢體無力,伴上、下運動神經元受累的混合表現。患者通常無感覺障礙和括約肌功能障礙,MRI檢查正常,臨床受累肌肉的肌電圖檢查通常顯示去神經支配。

癥狀不典型的少見變異型ALS的診斷具有挑戰性。原發性側索硬化是一種罕見的ALS變異型,以上運動神經元受累特征為主,典型表現為肌肉僵硬導致明顯的進展性痙攣,不伴相關肌無力或肌萎縮。在約2/3的患者中,痙攣呈上升模式,其進展模式非常固定,即從下肢蔓延至上肢,最後累及延髓肌群。該病沒有陽性檢查結果,其診斷是一種排除性診斷。該病尚無有效治療。

一種家族形式的ALS為隱性遺傳性D90A突變,其也可出現不典型表現,包括輕癱前長期下肢不適,隨後出現緩慢上升的非對稱性輕癱,常伴有膀胱癥狀。

遺傳性痙攣性截癱 — 遺傳性痙攣性截癱(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 HSP)是一大類遺傳性神經疾病,其主要特征為進展性痙攣性下肢輕癱。HSP的分類依據為遺傳模式、基因位點(如果已知)、痙攣性截癱症候群是單獨出現還是伴有其他神經系統或全身性異常(「單純型」還是「復雜型」)。目前尚無近期的流行病學研究,既往報道的發病率介於1/100,000-1/10,000。

HSP具有遺傳多樣性,目前至少已確定了28個相關的基因位點,其最終共同路徑是皮質脊髓束變性。HSP通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但也已知有隱性和X-連鎖遺傳變異型(如Pelizaeus-Merzbacher病)。

單純型HSP患者的典型表現為緩慢進展的痙攣性下肢輕癱。發病年齡可從嬰兒期到70多歲不等。正選癥狀通常是步態障礙或尿急。體格檢查可發現痙攣、反射亢進、跖伸肌反應、振動覺和/或關節位置覺受損。患者可能出現肌無力,但罕見為殘疾的主要原因。上肢受累一般僅限於反射亢進。

HSP是一種臨床診斷,主要依據家族史。脊髓MRI檢查可能正常,也可能顯示脊髓萎縮。在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HSP患者中,一半患者的腦MRI可見胼胝體變薄。此外,診斷還需仔細排除其他病因。HSP的治療僅限於對癥處理。

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 — 腎上腺脊髓神經病是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的一種變異型,呈X連鎖隱性遺傳,其特點為緩慢進展的痙攣性下肢輕癱和輕度多發性神經病。與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更為常見和嚴重的表型不同,腎上腺脊髓神經病通常見於成年男性或攜帶該突變的女性。患者通常沒有感覺和括約肌功能障礙,可能有輕度腎上腺功能不全,MRI通常正常。若無家族史,電生理學檢查發現神經病變可能提示該病。血漿、紅細胞或培養的皮膚成纖維細胞中檢測到極長鏈脂肪酸增多可做出診斷。

Friedreich共濟失調 — Friedreich共濟失調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退行性疾病,其發病機制不明,通常於青春期發病。Friedreich共濟失調的神經病理學改變包括:脊髓後索和脊髓小腦束變性,以及後根神經節較大的感覺細胞缺失。上述發現與下列臨床表現相符:四肢和步態進行性共濟失調、無力、反射消失伴跖伸肌反應以及位置覺和振動覺消失,但痛覺和溫度覺不受影響。心肌病和糖尿病是該症候群的表現。遲發性病變患者更可能出現痙攣,反射保留且沒有心肌病。MRI可能發現頸髓萎縮。疾病的嚴重程度和進展速度差異很大,目前尚無有效治療。

其他

脊髓空洞癥 — 脊髓空洞癥指脊髓內形成一個充滿液體、內襯膠質細胞的腔隙。病變大多位於C2-T9,但也可更靠下,或向上延伸至腦幹(延髓空洞癥)。脊髓空洞可為中央管的局竈性擴張,也可獨立位於脊髓實質內。

脊髓空洞癥最常發生於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Ⅰ型。

脊髓空洞癥的其他原因包括:

●其他先天性畸形(如Klippel-Feil症候群和脊髓栓系)

●感染後

●炎癥後(TM和MS)

●脊髓腫瘤(特別是室管膜瘤和血管母細胞瘤)

●創傷後

脊髓空洞癥可無癥狀,脊髓影像學檢查時偶然發現。其他患者可表現為進展性中央脊髓功能障礙,如顯著的節段性分布的中樞性疼痛症候群。

MRI通常可發現髓內空洞;釓增強掃描可提高發現相關腫瘤的敏感性。對於出現神經功能惡化或頑固性中樞性疼痛的患者,推薦透過開窗術和/或放置分流通道進行手術減壓。神經功能障礙通常可在治療後穩定,有時可改善。

脊髓型頸椎病 — 很多病例系列研究發現,脊髓型頸椎病是脊髓病最常見的原因,尤其是在年齡較大的成人中。椎體、椎間盤及連線韌帶的退行性改變侵犯頸椎椎管,引起進行性脊髓病變。癥狀發作隱匿,常有痙攣性步態。雙手感覺喪失、肌無力和萎縮也可逐漸導致功能性障礙。某些患者可能發生或表現為以中央脊髓症候群為特點的急性脊髓病,通常是在輕微頸部創傷的情況下發生。

結合臨床特點與MRI上頸椎病和脊髓受壓的證據可做出診斷。治療方式包括頸部固定和手術減壓。是否進行手術以及何時手術仍有爭議。

後縱韌帶骨化 — 後縱韌帶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是指後縱韌帶異常鈣化,通常發生於頸椎。其發病機制不明,但亞洲人比非亞洲人更常發病(2.4% vs 0.16%),男性更常發病(男女之比約為2:1)。OPLL可能伴隨特發性骨質增生、強直性脊柱炎和其他脊柱關節病出現,也可單獨出現。脊髓病癥狀通常在40-60歲出現,但也可表現為急性脊髓損傷或面臨該風險。該病診斷依據於影像學檢查(CT或MRI)的特征性表現;出現明顯壓迫癥狀通常需行手術減壓。

沖浪者脊髓病 — 至少已報道26例在沖浪時出現急性腰痛伴後續進行性下肢麻木和無力的症候群患者。患者通常較年輕(15-46歲),大多為男性,常常是首次沖浪且沒有明顯創傷。MRI顯示下段胸髓至脊髓圓錐彌散受限。該病的發病機制不明,但根據MRI表現以及報道描述的患者俯臥於沖浪板上時腰部可能長時間過度伸展,提示血管受壓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不同患者的神經功能障礙嚴重程度和恢復程度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