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微小RNA領域全球尚無產品獲批,國內多家企業、高校參與研發

2024-10-08健康

新京報訊(記者王卡拉)10月7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美國科學家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發現微小核糖核酸(微小RNA,簡稱miRNA)及其在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獲得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近年來,小核酸藥物已成為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制藥巨頭爭相布局。智慧芽全球新藥情報庫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球共有14款小核酸藥物獲批上市,包括9款ASO(反義寡核苷酸)、4款siRNA(小幹擾RNA)、1款RNA適配體。miRNA領域尚無產品獲批上市,近幾年來臨床研發初顯鋒芒,有104款藥物在研,但尚處於早期階段,進入臨床階段的僅有5款。miRNA其能否成為小核酸藥物領域的下一匹「黑馬」?

小核酸藥物又被稱為RNAi技術藥物,觀研報告網釋出的【中國小核酸藥物行業發展趨勢研究與投資前景分析報告(2024-2031年)】顯示,小核酸藥物包括ASO、siRNA、miRNA、小啟用RNA(saRNA)、信使mRNA、RNA適配體等藥物,具有高特異性、研發周期短、不易產生耐藥性、效果持久、治療領域廣等特點,被認為是繼化學小分子藥物和生物抗體藥物後的創新藥3.0,具有較大發展前景。目前全球小核酸藥物行業正處於成長期,近年來市場規模持續擴容,2022年接近40億美元,預計2025年突破百億美元。

作為小核酸藥物中的新星,miRNA的開發尚處於早期階段,目前尚無產品獲批上市。miRNA是一類由內源基因編碼的長度約為20-24個核苷酸的非編碼單鏈RNA分子,它們在動植物中參與轉錄後基因表現調控。miRNA可以透過破壞靶mRNA的穩定性、抑制靶mRNA的轉譯來對靶mRNA發揮調控作用。諾貝爾獎官網披露,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的突破性發現並揭示了一種全新的基因調控原理,這種原理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細胞生物至關重要。現在已知人類基因組編碼了1000多個miRNA,miRNA被證實對生物體的發育及功能性存在著重要作用,其異常調節則可能導致癌癥、先天性聽力喪失、眼睛和骨骼等疾病。

新京報記者以「miRNA」為關鍵字搜尋智慧芽全球新藥情報庫數據,截至10月8日,共有104個藥物在研,針對的適應癥非常廣泛,覆蓋腫瘤、罕見病、心血管、代謝、炎癥、皮膚、眼部、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等多個疾病領域。從臨床開發階段來看,全球的miRNA新藥研發均處於較早期階段,在研的104個新藥中,僅有兩個進入2期臨床試驗(其中1個已終止臨床試驗),2個進入1期臨床試驗,1個處於臨床申請階段,1個臨床階段不明,其余大多數均處於臨床前或藥物發現階段。

臨床研究進展最快的為Causeway Therapeutics研發的CWT-001,是一種miRNA替代療法,正在開發的適應癥包括肌腱病等。在一項針對網球肘患者的1b期臨床試驗中,該藥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該產品多中心2期臨床的療效終點為肘關節功能、疼痛和肌腱再生。此外還有其他適應癥在開發中,尚處於1期臨床試驗階段。

由miRagen公司開發的miR-29抑制劑MRG-201也是進展最快的miRNA新藥之一,在研適應癥是纖維化。臨床數據表明,單次和多次給藥MRG-201,可以抑制受試者皮膚傷口中纖維增生的發展,因此該藥具有預防纖維化瘢痕形成或預防皮膚纖維化(如硬皮病)的潛力。但MRG-201針對纖維化的2期臨床試驗已經終止。據藥時空報道,該臨床試驗叫停主要是由於藥物毒性較大。

在眾多miRNA新藥研發的企業中,不乏中國藥企的身影。江蘇命碼生物研發的Anti-EGFR正在申請臨床試驗,適應癥為非小細胞肺癌,是中國藥企在該領域研發進展最快的一家,但該公司官網並沒有關於該藥更詳細的介紹。此外還有成都景潤澤基因、紐歐申(上海)、鎮江聖安生物、極目峰睿(上海)生物、法信諾生醫在布局miRNA新藥,但均處於臨床前階段。香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溫州醫科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大學等多個大學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也在參與該領域新藥的研發。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