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直面重疾,底氣從何而來?

2024-07-16健康

2024年,【人間世】團隊再出新作,這一次他們把鏡頭對準了重疾患者。

7月8日,適逢第十二個「7.8全國保險公眾宣傳日」,中國保險業首部重疾客戶紀錄片【底氣】在上海電視台紀實人文頻道首播。

該片由中國太保旗下中國太保壽險與上海文廣集團(SMG)紀錄片中心【人間世】團隊聯合出品,透過真實紀錄重疾患者接受治療的過程和日常生活細節,直觀地呈現普通人在罹患重疾後的現實處境,以及健康保險產品和服務如何影響他們的治療選擇、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

【底氣】的片名,與2024年全國保險公眾宣傳日的主題——保險,讓每一步前行更有底氣——不謀而合。

「我們並不想用這個片子去販賣焦慮。」中國太保壽險行銷長劉余慶表示,拍攝紀錄片的初衷,是希望用客戶的真實視角去引發大眾的情感共振,喚起更多人對風險保障的主動思考和提前規劃。「當你真的遇到風險,你幾乎沒有試錯的成本,但是有了保險,很多家庭在面對突發風險時,會比別人多一份底氣。」

「有支付手段,還要有好的治療。」劉余慶認為,在國家積極推進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新形勢下,商業健康險正面臨全新的發展機遇,行業需要不斷創新、調整供給,透過產品與服務深度融合,為客戶提供綜合性的風險解決方案,增強客戶獲得感。

罹患重疾仍然可以體面生活,底氣從何而來?

在【底氣】釋出會上,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工作室負責人潘德祥提到十年前籌拍【人間世】時,在醫院裏聽到的一則故事:一位罹患晚期胰臟癌的老年患者,經過一場長達十多小時的手術和在ICU一個多月的治療後,終於成功出院,但成功的代價也是高昂的——為了支付手術和ICU治療產生的費用,她的兒子變賣了家裏包括房子在內的一切財產,待到出院回家,母子二人只能在鄉下搭窩棚暫時棲身。

醫療本應該讓生活更美好,但解決了疾病問題之後,卻迎來一貧如洗的結局,「這樣的生活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這則故事讓潘德祥困惑了很久,直到紀錄片【底氣】的拍攝,才讓他找到答案。

【底氣】中的5位主人公,均為隨機篩選的中國太保壽險理賠客戶,包括罕見病和癌癥患者,他們在患病後分別獲得了數萬元到數十萬元不等的醫療險和重疾險賠付,為支付醫療費用和生病期間的家庭開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身體上雖然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我的家庭經濟一點都不受影響。」一位患者這樣說道。也有患者坦言,如果沒有保險,她可能會放棄治療,「因為費用太高了」。

她們的個人處境很有代表性。隨著居民醫療健康需求的不斷增長,在基本醫保立足於「保基本」的情況下,中國個人衛生支出占比雖然總體不斷降低,但仍處於較高水平,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狀況時有發生。

近年來中國醫療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商業健康保險快速發展,在基本醫保之外提供更豐富的保障供給,大大降低了疾病人群(特別是重疾患者)的醫療費用負擔。

據統計,2023年中國商業健康保險賠付支出3800多億元。其中,醫療險主要用於支付因疾病或意外產生的治療費用,重疾險則是定額給付,只要被保險人確診特定重大疾病,保險公司就按照約定保額進行賠付。根據最新的【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2020年修訂版)】,重疾險保障範圍已擴充套件至28種重度疾病和3種輕度疾病。

作為中國商業健康保險市場第一梯隊公司,2023年,中國太保壽險累計兌現保障213億元,重疾險理賠18萬件,賠付金額108億元(相比2022年增長9.1%);醫療理賠案件541萬件,賠付金額63億元。同時,提供重疾綠色通道服務13萬人次,醫療墊付超過2億元。

市場教育有很多方式,為什麽要拍一部紀錄片?

據制作團隊介紹,【底氣】的拍攝歷時1年,輾轉上海、浙江、湖南的4座城市,追蹤紀錄了5位重疾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就醫治療過程,全程拍攝無指令碼、無台詞設計、無劇本演繹。

這樣拍攝,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因為拍攝物件自身正處於巨大的不確定性中:疾病隨時可能惡化,情緒隨時可能崩潰。「不知道客戶會講什麽,也不知道拍攝中會發生什麽。」

【底氣】雖然成片只有短短20余分鐘,但累計拍攝的影片素材近200小時。

從傳統的品牌宣傳和市場傳播的角度看,這是一個「事倍功半」的選擇。如果按預定指令碼制作一部同樣時長的宣傳片,可能只需要一兩個星期,既省時省力,還節約成本——那為什麽還要大費周章去拍一部紀錄片?

在劉余慶看來,真實的價值超過了內容本身。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保險行業快速發展的歷史,只有短短30年,保險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還未得到充分體現,要讓保險成為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市場教育仍需長期持續開展。

劉余慶的同事們在調研中發現,30歲以下的客戶,因為生病住院的經歷很少,幾乎講不清楚醫藥費用自付和自費的差異。「他也不清楚,疾病發生以後,自己的風險敞口到底是多大,社保能解決多少,剩下的如何用商保去解決?」

劉余慶認為,當前保險行業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保險產品的復雜性、平台的專業性與客戶個體需求之間,仍有較大差距。因此,市場教育應該更多地從需求與供給適配的角度,真正把保險產品的功能和意義講清楚。

「如果總是試圖去表達我的產品是很有價值的,能夠超越你的預期或者怎麽樣,這種表達其實是比較蒼白的。從客戶視角出發,‘讓客戶去教育客戶’,才更具有說服力。」

他表示,拍攝紀錄片,正是希望更多地站在客戶的角度去看待保險行業,去檢視保險產品究竟能在當前社會環境下,給個人及家庭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沒有發生風險的時候,你永遠無法想象在那一刻你到底處於什麽樣的心理狀態,你的需求是什麽?」

不僅是對市場的教育,也是對保險行業從業者的「再教育」。劉余慶表示,由於保險行業人員的流動性,一份重疾保單在若幹年後發揮作用時,當年的銷售產品人員可能已經離職甚至離開保險行業。「甚至我們很多同事,也並不知道他的工作對客戶及其家庭產生的真正價值。」

患者更充足的底氣,來自全方位健康保障

在紀錄片中可以看到,重疾患者不僅獲得了現金賠付,還獲得了保險公司提供的陪診等服務。

產品與服務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商業健康保險發展的重要趨勢。

「客戶購買重疾險,得到的是一個金融杠桿,來為後續的治療提供經濟上的保障,但這還不是他所有的需求。」劉余慶指出,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健康保險客戶不僅希望解決疾病治療階段的痛點,更希望能獲得全方位的風險保障解決方案。

一方面,疾病檢出手段日漸豐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以有效減少重大疾病發生率,提高治愈率及生存率,對健康人群而言,疾病早篩、體檢隨訪、便捷的專家咨詢很有必要;另一方面,在尋醫問診過程中,除了治療費用,如何快速對接優質醫療資源、確定最佳治療方案,出院後如何持續做好健康管理等等,都是患者及家屬面臨的痛點問題。

劉余慶介紹,針對這些真實需求,中國太保壽險正從單一的保險金支付者向「產品+服務」的一體化風險解決方案提供者轉型升級。在為客戶及家庭提供經濟支撐的同時,依托內外部資源,打造「保險+健康」醫療生態圈,從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四個階段提供附加服務。

以中國太保壽險打造的健康管理服務體系「太保藍本」為例,該專案已覆蓋全國400個重點城市2800家以上三甲醫院,可為客戶提供影片醫生、就醫綠色通道、重疾陪診等服務,覆蓋診前、診中、診後全過程。截至2023年底,「太保藍本」已累計覆蓋2400萬人,服務34萬人次。2023年4月,配套重疾產品,中國太保壽險聯合國藥控股客製「太保藍賓·無憂管家」,針對重大疾病,從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四個階段為客戶提供一站式重疾專案管理服務。

在劉余慶看來,健康管理對於保險客戶和保險公司,都是有價值的事情,而且是一個螺旋上升的價值體系。做好健康管理,投保人可以提高健康水平,減少疾病風險,保險公司可以降低理賠支出,從而有能力降低保險產品價格,讓更多客戶獲得保障。

不過,保險產品與健康管理服務的深度融合,對保險行業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劉余慶認為,全方位風險保障體系的構建,需要保險公司、醫療體系和其他專業領域共同發力,仍然是更多地站在客戶視角,聚焦全生命周期,去梳理健康管理的場景和需求,並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這將是一個非常大的商業機遇,當然也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