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被寶寶勒脖僅2秒倒地,這個死穴,千萬別碰

2024-08-20健康

近日

一位父親背起小女孩

孩子用手臂 抱住父親的脖子

這位父親突然暈倒

直挺挺地重重往後摔

連同孩子也一起後腦勺著地摔倒!

像被按下暫停鍵!

無獨有偶

一位湖南的媽媽也在網上

分享了自己被寶寶勒住脖子出現暈厥的影片

這幾起事件在網絡上迅速引起了廣泛關註

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相似經歷

其中不乏有人描述了

因摟抱動作幾乎窒息的恐怖感受

共鳴之聲此起彼伏

根據上面兩個案例判斷

孩子雙手抱住爸爸媽媽脖子時

有可能是壓迫了雙側頸動脈竇

導致了暈厥的發生

今天,丁醫生就給大家全面科普一下

關於「絞暈」的那些事兒

頸動脈竇在什麽地方?

頸動脈竇在專業術語上是指勁動脈末端和頸內動脈起始處的膨大的地方,它位於平甲狀軟骨上緣之處。聽著是不是雲裏霧裏的?

人的脖子裏有一條頸動脈,它是人體供應頭部血液最重要的器官。將手指輕輕置於脖子兩側,能感知脈搏的跳動。

它從主動脈發出後,大約在喉結的位置分成兩股支流:

  • 一支叫頸外動脈,主要負責對甲狀腺、頭面部等組織供血;

  • 另一支叫頸內動脈,負責對大腦供血。

  • 而頸動脈竇就位於頸內動脈的起始部和頸總動脈的分叉處。頸動脈竇大約在喉結的位置分成兩股支流。

    其實很簡單,用手指摸摸你的脖子,脈搏跳動得最厲害的地方就是頸動脈竇。

    頸動脈竇堪稱人體「死穴」

    在武俠電影、電視劇和動畫中經常能看到大俠們往盜匪的脖子上一砍,對方就昏厥在地不起了。現實中確實存在因脖子受壓而暈厥的情況,但其弱點不在後頸,而在側頸,上述現象與頸動脈竇受到壓迫有關系。

    頸動脈竇對外界刺激極為敏感,稍有不慎就可能觸發迷走神經的反射活動,導致血壓急劇下降,心跳減緩。

    頸動脈竇其實是人體血壓的壓力感受器,別看它小得不起眼,作用卻舉足輕重。頸動脈竇管腔略膨大,內含大量的神經末梢感受器, 它好像靈敏的「按鈕」或「開關」一樣可以調控血壓和心率。

    正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當多種因素作用下人體血壓升高時,頸動脈竇會感受到壓力刺激,反射性地使血壓下降、心率減慢,從而避免過高的血壓對人體,尤其是對大腦造成危害。

    頸部是人體較為脆弱的部份,頸動脈竇雖說並不處在表淺位置,但每個人的敏感程度卻不一樣。

    曾有報道,新婚夜因新郎狂吻新娘頸部致死的事件,也有人稱一穿高領衣服就喘不上氣或惡心的,這些都屬於頸動脈竇受壓後的症候群,50歲以上男性,尤其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壓病的人群更普遍。

    頸動脈竇高敏者,占無癥狀人群的比例就有5%到25%。而在高血壓和冠心病患者中間,頸動脈高敏的就更普遍了。

    當位於脖頸處的頸動脈竇受到力量擠壓或持續按壓時,一些人群可能出現心率、血壓驟降,導致眼前一黑,或者暈厥。在極端情況下,雙側頸動脈竇 同時被壓迫,甚至可能導致心跳驟停,成為猝死的原因之一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老年人迴圈系統機能退化,更應該避免輕易觸動頸動脈竇,以免發生意外。

    知識多點--關於裸絞

    在上述影片中女兒「絞暈」爸爸的動作與柔道中的裸絞相似。

    裸絞是柔道、綜合格鬥等運動中常用的一種招數,從對手背後實施絞殺。

    裸絞的原理: 透過對人體頸動脈施壓,以限制血液流向大腦 。這招式威力大實用性高,能夠用較小的力量制服對手,可以給對手造成窒息並失去知覺。

    超級丁醫生提醒大家:這個動作真的很危險,一定要引以為戒,切勿模仿。

    我們身體還有一些部位比較脆弱,也是碰不得的。提醒大家一定要做好保護。

  • 太陽穴

  • 是顱頂骨、額骨、蝶骨及顳骨的交匯之處,稱為「翼點」或「翼縫」。此處是顱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質脆弱的部位。受到打擊或擠壓,很容易形成骨折。並且在太陽穴下方,存在著大腦中動脈。如果遭到猛擊,有可能會造成血管破裂,導致顱內大出血。

  • 後腦勺

  • 後腦勺裏面有呼吸心跳中樞腦幹,它負責維持心跳、呼吸、消化、體溫、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可以說是「生命中樞」。後腦勺的顱骨相對薄弱,如遭重創,也會引發顱內血腫致命。

  • 淺表的動脈

  • 一些動脈,所處位置靠近體表,比如處於上臂的肱動脈和大腿根部的股動脈。這些動脈比較容易受傷,導致大出血,當出血量超過人體血量的30%時,即可危及生命。

  • 頸椎

  • 頸椎是人體最脆弱的神經中樞「走廊」,一旦嚴重損傷即可致命。據統計,頸椎損傷並行脊髓損傷率死亡率可達15%—20%。尤其高位頸椎骨折,易造成呼吸心跳驟停。

  • 兩季肋部

  • 俗話說,兩肋插刀。其實兩側季肋部是最脆弱的部位,左側有脾臟和左腎,右側有肝臟和右腎,如果兩肋受到暴力擊打,很容易導致肝臟、脾臟或者腎臟破裂,可引起大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供大家參考,不能視為治病就醫依據。部份圖片及內容來源於網絡,僅用於公益健康科普,若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