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麻醉人必須了解的中醫麻醉史

2024-06-24健康

目前,麻醉技術已經被完全貼上了西醫的標簽。作為麻醉醫生,我們甚至完全想不起中醫麻醉是怎麽回事,臨床工作中也找不到中醫麻醉的痕跡。

但是,作為一段歷史,我們需要了解它。另外,中醫麻醉有自身的優勢。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中醫已經在各個領域表現出優勢。麻醉方面也一樣,已經能找到其在術後防治惡心嘔吐等方面的作用的例項。

中醫麻醉,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在【尚書·說命】有這樣一句話:「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繆。」孟子解釋為:若藥之攻人,人服之不以瞑眩憒亂,則其疾以不愈也。說明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已經發現了藥物的毒副作用和麻醉作用"。

成書於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書內記載的藥物凡365種,其中不乏如羊躑躅、大麻、烏頭、莨菪子等鎮痛麻醉的藥物。

我們最應該記得的是,東漢末年出現了一位醫學家華佗。

【後漢書·華佗傳】中有一段使用麻沸散進行手術的精彩記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

這段記載,讓華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使用麻醉藥進行胸腔手術的人。西醫麻醉第一個被正式記錄用於外科手術發生在19世紀,要遠遠晚於華佗時代。

盡管「麻沸散」處方已經失傳,但從後來的孫思邈的【華陀神醫秘傳】所記載的「麻沸散」藥物組成看,這件事的真實性很高。

孫思邈本人在使用中藥麻醉上也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其【備急千金要方】第二十五卷中強調了大麻的麻醉功效,當「治腕折骨「損,痛不可忍」時,以大麻根及葉搗汁,飲一升。無生麻,煮幹麻汁服」。

宋朝竇材所著【扁鵲心書】中記載了內服麻醉方劑「睡聖散」,此方由山茄花(又名曼陀羅花、洋金花、風茄子)、火麻花(即大麻)共研為末,「 服此既昏不知痛,亦不傷人」。

元代由於戰爭頻繁,骨傷科疾病出現較多,醫學家在此時期積累了豐富的外傷治療和麻醉經驗。五世名醫危亦林在【世醫得效方】中主張骨折在手法復位困難時,行切開復位法。在總結前人麻醉經驗的基礎上,創新了「草烏散」,首次提出把追加使用曼陀羅花的全身麻醉法用於骨科臨床治療,「服後若麻不得,可加曼陀羅花及草烏五錢,用好酒少些與服」。

明代朱棣的【普濟方】對當時各種外治傷痛和麻醉的方劑及用法進行了總結,其中有與危亦林的「草烏散」相類似的麻醉藥方,特別強調了曼陀羅花的麻醉作用。

清代趙學敏在其著作【串雅內編】中介紹了一種由草烏、川烏、天南星、蟾酥、番木鱉等組成的開刀麻醉藥方,不僅如此,還提出了用人參、生甘草、陳皮、半夏、白薇、菖蒲、茯苓組成的復方作為內服麻藥的催醒劑,這是催醒方法的又一次發展和提高。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醫藥工作者為弘揚祖國傳統醫學,對古代的中藥麻醉進行了深入發掘和不斷提高。以洋金花為主藥的中藥湯劑制成針劑並成功套用於臨床麻醉,以後又進一步開發研制出新的中藥麻醉劑樟柳堿,使古老而神秘的中藥麻醉重現光芒。

當前,中醫麻醉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有效的、健全的評價體系。作為使用者,可能也很難講得清楚。但是,我們既然是嚴謹的學者,就不能輕易否定。

關於中醫量化或者評價,我們也完全可以從科研角度拿出數據。比如,設計一個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研究,拿結果證明有效性。至於如何起效,大家也不要去糾結。

西醫各種麻醉藥確實有明確的受體,但不要忘了,藥是確定的,但人是不確定的。即,藥物作用的目標(患者)都是個體化的。微觀方面,每個人的受體數量以及分布都不同。多個西藥共同作用時,理論上可以講得清楚,但實際作用到人體上時也未必。

未來,我們希望的是,中西醫不爭,但可以互補。比如,使用西醫麻醉藥物達到明確的麻醉效果,使用中醫消除麻醉藥帶來的惡心嘔吐或者其他副作用。

在中藥麻醉方面,可以先在動物身上做實驗。其中,重點也要觀察其副作用以及遠期不良後果。如果驗證了臨床效果,又沒有副作用,我們為什麽不用呢?

一旦真正啟用到臨床,如果量化難以掌握,完全可以以西醫為主,中醫藥輔助,逐步發掘各自優勢。

再者,即使不用,這段歷史是需要了解的。即使已經結束歷史舞台,但不能代表其未出現過。當面對其他學科學者或者國外學者,我們完全可以自豪的娓娓道來屬於我們自己的麻醉歷史。

【溫馨提示】點個關註,這裏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