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開竅利咽針法治療腦卒中後吞咽障礙

2024-04-13健康

吞咽障礙,這一腦卒中後的常見並行癥,如同陰霾般籠罩在患者的生活之上。它是由吞咽中樞受累或神經損傷引發,導致吞咽過程中的一個或多個階段出現各種癥狀的臨床症候群。想象一下,那些曾經輕松自如的吞咽動作,如今卻變得困難重重。患者們在飲水時可能會嗆咳,進食時感到力不從心,甚至聲音變得嘶啞,構音出現障礙。這些癥狀的發病率高達37%~78%,令人觸目驚心。
吞咽困難的長期存在,不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營養狀況,誘發了營養不良、電解質紊亂等並行癥,更在進食過程中增加了嗆咳的風險。每一次的嗆咳,都可能讓患者離吸入性肺炎的風險更近一步,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而這一切,無疑給患者帶來了沈重的精神和心理壓力,使得他們的康復行程變得更為緩慢。這不僅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素,更是對他們生命安全的嚴重威脅。
因此,我們不能忽視吞咽障礙對患者的影響。它如同一把隱形的劍,懸在患者的頭頂,隨時可能落下。我們需要更多的關註和研究,為患者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法,讓他們能夠重拾生活的信心和樂趣。

追本溯源,明晰病機

腦卒中後吞咽障礙,依其癥狀特點,在中醫理論中可被歸為「中風」、「喑痱」、「喉痹」、「噎膈」等病候範疇。其病根深植於腦,波及至舌、咽,與心、腎、肝、脾等臟腑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這病癥常常因為腦部失養,神機失用,致使風、火、痰和瘀等邪氣上擾清竅,竅閉神匿,神不導氣,痹阻舌竅,從而引發吞咽不利、言語不清等癥狀。
腦為元神之府,又為髓海,是五臟六腑、氣血精微匯聚之地。【靈樞·海論】中提到:「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髓海不足,則怠惰安臥。」這說明髓海的充盈與否與機體的運動功能緊密相連。頭部位置高,氣清,又為諸陽之會,腦之清竅易受病邪侵襲。葉天士在【溫熱論】中首次提出「濁邪害清」的學術思想,認為濕濁與熱邪相結合,上蒸頭部,蒙蔽清竅,導致清陽被遏,出現神識昏蒙等癥狀。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為,本病是由痰濁、濕熱、肝風與瘀血等邪氣壅遏腦絡,蒙蔽清竅,神機失用而引發。
雖然病位在腦,但癥狀卻表現為舌、咽部的功能障礙,臨床上常見軟腭、咽喉和舌肌運動障礙、吞咽困難及構音障礙等癥狀。咽作為水谷之道,宗氣上下通行之所,上聯頭部,內接臟腑,內有心、脾(胃)、肝、腎和三焦等多條經脈經過。【素問·陰陽別論】中言:「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王冰註曰:「一陰肝與心包也,一陽膽與三焦也。四經者,有相火並絡於咽喉,氣熱內結,結甚則腫脹,脹甚則痹,痹甚則不通而痰塞以死矣。」這說明腦卒中後吞咽障礙與肝、心、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在宋代【聖濟總錄·喑俳】中,首次提出「腎脈俠舌本,腎氣內奪,氣厥不至舌本,故不能語而為喑」的理論。張誌聰在【黃帝內經素問集註】中也提到:「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是陽氣離陰而出於地,盛極於外,當復歸而與陰相合。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入中之氣不足,則陰虛而為喑矣。」這說明喑啞的成因與陽氣已衰、陰虛少氣有關。舌為心之苗,司味之竅,聲音之機,主要功能為感受味覺、協助咀嚼、吞咽食物和輔助發音。舌肌的功能有賴於心血的濡養,腦卒中後局部經氣不利,多有瘀血阻滯、舌肌失養,導致其功能失用。因此,在治療腦卒中後吞咽障礙時,需綜合考慮臟腑功能失調、氣血瘀滯等因素,采取綜合調理的方法,以恢復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言語能力。

卒中後吞咽障礙屬本虛標實之證,以精虧髓乏、元陽虛衰為本,風、火、痰和瘀邪痹阻腦竅為標,治當以醒腦開竅、通關利咽為法,兼顧調氣助陽。經臨床數十載的反復實踐、驗證,創立了治療腦卒中後吞咽障礙的「開竅利咽四步針法」。

啟竅利咽,分步針刺

「開竅利咽四步針法」依據本癥病位在腦,累及舌、咽的特點,將現代頭針治療與病變局部取穴相結合,套用頭針區帶接續排刺、雀啄點刺法、蒼龍尋珠法和刺絡放血法等特殊手法刺激特定穴位,發揮醒腦啟竅、通關利咽的作用,此法以中醫的經絡理論和西醫的神經解剖生理機制為基礎,凸顯了精準選穴與精準治療的現代康復理念。

第一步:頭針區帶接續排刺

頂顳前斜線(前頂至懸厘)下2/5、顳前線(頷厭至懸厘)和延髓體表投影區(枕後中線兩側各2cm,由枕外粗隆平行線起,向下引3cm的兩垂線)均呈現出一種獨特的區帶狀結構。在治療過程中,患者被要求采取坐位,以確保準確取穴。取穴的關鍵在於確定該區的兩點和三線。這兩點指的是該區的起點和止點,而三線則包括該區的中心線和兩側的邊線,後者距離中心線約0.3~0.5cm。
這一特定的治療區域,被視為吞咽中樞功能的投射區。透過針刺這一區域,可以有效地改善迷走神經和舌下神經的興奮性,進而增強皮質中樞對吞咽肌肉的調控能力,從而促進吞咽功能的恢復。
在針刺方法上,我們采用了區帶接續排刺法。首先,進行常規消毒後,根據頭針刺激區域的長度,選擇2~3根1.5寸(0.3mm×40mm)的一次性毫針。針刺的順序是先中心線,後兩側線。中心線的針刺方法是從頭針治療區的起點向止點方向平刺進針1.2~1.3寸,隨後第2~3針接續前一針向止點方向繼續平刺,使得各針形成一條相互連線的線段。接著,再采用同樣的方法針刺兩側線,這樣三條線就構成了排刺。
在行針過程中,我們采用了小振幅快頻率的撚轉手法(不低於180r/min),持續5~10s。之後,再行飛法行氣,即一撚一放,兩指展開,如同鳳凰展翅之狀,並配合呼吸行氣法。在吸氣時,右轉提針,以引動經氣,催氣上行,使其速達病所。這種持續刺激持續1~2min,以頭覺熱脹痛為度,表示經氣已通。留針30min,期間每隔15min如法行針一次,以維持經氣的通暢,從而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第二步:雀啄點刺咽後壁

雀啄點刺法,這一古老而精湛的針灸技藝,宛如自然界中雀鳥輕巧啄食的神態。醫生需以精湛的技藝,用針尖在治療區域快速而連續地點刺,既要確保準確穩定,又要保持輕巧的速度。這種技巧要求極高,需以患者無痛或微痛為最佳狀態,讓治療過程既安全又舒適。
咽部,作為胃的關口和水谷之道,承載著多條經脈的交匯,因此此處氣血旺盛,經氣充沛。透過針刺治療,能夠激發局部經氣的活性,調動身體內在的康復力量。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咽後壁局部點刺不僅能直接刺激吞咽反射的感受器,還能增強咽縮肌群的靈活性,有助於吞咽反射弧的重建,為患者的康復之路鋪設堅實的基石。
在進行針刺治療時,患者需取仰臥位或坐位,張口放松。醫生則輕巧地用3~4根棉簽按壓患者舌前2/3處,引導患者發出「啊」音,以最大程度張開口腔。隨後,醫生運用0.35mm×50mm的一次性無菌針灸針或5號註射器針頭,迅速而精準地向咽後壁黏膜進行上下連續點刺3~5下。整個過程中,患者可能會感到局部有少量出血或出現嘔吐反射,這是正常現象,無需緊張。治療結束後,不留針,讓患者稍作休息,感受身體的微妙變化。

第三步:蒼龍尋珠探刺廉泉、旁廉泉

蒼龍尋珠法,這古老的針法名字就透露出一種神秘與深邃。蒼龍,象征著長針如龍般遊走於人體經絡之中;尋珠,則暗喻著探尋身體內部的微妙變化,尋找那一顆「明珠」——疾病的根源。在進針的過程中,術者需以緩慢而穩定的手法,將針尖逐漸深入,同時細心體察針下的感覺,直至達到預期的針感。
廉泉穴,位於任脈之上,是陰維脈與任脈的交匯之處。這一穴位,有著利喉舒舌、消腫止痛的神奇功效。當針刺入廉泉穴及其旁側的廉泉穴位時,不僅觸及了頜舌骨肌和吞咽相關肌群,更深入地影響了舌咽神經與舌下神經的分支。這樣的刺激,能夠啟用吞咽肌群與運動神經元活性,促使吞咽反射得以重建,從而加速吞咽功能的恢復。
在進行針刺時,患者需仰臥,頭部微微仰起,以確保穴位能夠被準確地刺激到。經過常規的消毒處理後,術者會取一根0.35mm×75mm的一次性無菌毫針,針尖朝著舌根方向,緩緩刺入。在進針的過程中,術者會不斷體察針下的感覺,當感到手下沈重時,便會停止進針。隨後,術者會進行小振幅、快頻率的撚轉,這種撚轉的速度不低於180r/min,持續15~30s,直到患者感到局部酸脹、舌根部及咽喉部發緊為止。兩側旁廉泉穴位的針刺方法同廉泉穴,整個留針過程持續30min,期間每隔15min和起針前都會進行一次行針操作。

第四步:金津、玉液點刺放血

刺絡放血療法,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治療方法,早已被無數的臨床實踐所證明,其對於活血化瘀、疏經通絡以及清熱解毒等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在腦卒中後吞咽困難的情況下,常常會出現瘀血阻滯的現象。金津、玉液這兩處穴位,恰好位於舌下系帶兩旁的靜脈之上,它們屬於經外奇穴,對於治療舌強、喉痹和失語等病癥具有獨特的優勢。
據【奇效良方】記載:「在舌下兩旁紫脈上,是穴卷舌取之。治重舌腫痛喉閉,用白湯煮三棱針出血。」這段描述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針刺方法。在舌下二穴處,分布著下頜神經、舌下神經以及舌深動脈和舌深靜脈,這些重要的神經和血管構成了我們口腔內部的復雜網絡。當刺絡放血時,能夠有效地促進局部血液迴圈,從而達到活血化瘀、通經活絡、開利舌竅的目的。
在實際的針刺過程中,患者需取坐位,醫者會囑咐患者將舌上卷或用壓舌板抵住舌身,以確保針刺的準確性。右手持5號註射器針頭,與血管成30°~40°夾角,快速刺入舌根與舌邊靜脈,讓血液自然流出。此時,醫者會囑咐患者將血液吐出或用棉簽搽拭,以確保針刺的效果。透過這樣的治療,患者的吞咽困難癥狀往往會得到明顯的改善,生活質素也會隨之提高。

驗案舉隅

案一

李某,男,45歲,2018年9月14日初診。主訴:左側肢體偏癱伴吞咽困難半個月。患者2018年8月29日在家勞作時突發頭暈跌仆倒地,遂送至本地醫院急診,查頭顱CT示:左側基底節區腦梗死,住院期間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迴圈和管理血壓等綜合治療,癥狀好轉出院。目前遺留左側肢體偏癱及吞咽困難,飲水嗆咳明顯,進食多以松軟流質為主。患者平素嗜食煙酒,有高血壓病史6年,血壓最高達190/105mmHg。刻下:左側肢體偏癱,口角咽斜,舌體僵硬,言語謇澀,口渴不欲飲,飲水嗆咳,面色黧黑,舌暗紅、邊有瘀斑,舌下絡脈曲張,苔黃膩,脈弦緊。查體:神誌清楚,窪田飲水試驗4級,左上肢肌力Ⅱ級,下肢Ⅲ級,肌張力基本正常。

診斷:西醫診斷為左側基底節區腦梗死、原發性高血壓(3級,高危),中醫診斷為中風(痰瘀互結證)。

治則:醒腦開竅,化痰祛瘀與通絡利咽。

針刺取穴:開竅利咽四步針法穴位組配百會、血海(雙)和豐隆(雙),患肢:肩髃、肩髎、肩貞、曲池、手三裏、合谷、環跳、梁丘、陽陵泉、足三裏和太沖。

針刺操作:患者先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選取0.30mm×40mm和0.35mm×75mm毫針,按上述方法分別於左側頭針刺激區(在本區刺激三列而非傳統的一條線)、咽後壁、廉泉與旁廉泉行開竅利咽四部針法,百會穴選取0.30mm×25mm毫針,快速飛針刺入,針尖刺透皮膚直達帽狀腱膜,並列小振幅快頻率撚轉補法得氣(不低於180r/min),以頭頂局部有酸脹感為宜,環跳穴選取0.35mm×75mm毫針行蒼龍尋珠刺法進行緩慢探刺,以電擊感從穴位傳至腳底部為宜;余穴針刺時患者取右側臥位,消毒後,選用0.30mm×40mm毫針,行常規刺法,撚轉得氣,留針30min,期間間隔15min行針1次。針刺結束後,金津、玉液行點刺放血。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治療結果:經治療2個療程後,患者癥狀明顯改善,語言較前流利,飲水、納食再無嗆咳,咽反射消失,窪田飲水試驗2級。

案二

王某,男,59歲,2023年2月22日初診。主訴:右身無力伴吞咽困難40天,加重1周。1個多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肢體無力,口角㖞斜,言語謇澀,飲水嗆咳,張口、咀嚼困難,遂由家人送至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腦梗死,給予藥物(具體用藥不詳)治療,癥狀改善不明顯。刻下:右側肢體活動不利,口角㖞斜,舌體僵硬,言語不利,吞咽困難,流涎,飲水嗆咳,食欲減退,二便正常,舌尖紅、苔白膩,脈弦。查體:神清,精神差,語言欠利,右側中樞性面癱,口角咽斜,伸舌稍向右偏,右手手指屈伸不利,右側肢體肌力4級,肌張力稍高,右側下肢巴賓斯基征(+),窪田飲水試驗5級。

診斷:西醫診斷為腦梗死(恢復期),中醫診斷為中風(風痰阻絡證)。

治則:醒腦開竅,祛風化痰,通絡利咽。

針刺取穴:開竅利咽四步針法穴位組配百會、風池(雙)和豐隆(雙),患肢:肩髃、肩髎、肩貞、曲池、手三裏、合谷、八邪、梁丘、陽陵泉、足三裏和太沖,

操作方法:同案一。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治療結果:經2個療程治療,患者癥狀明顯改善,語言較前流利,飲水、納食無嗆咳,窪田飲水試驗3級。治療3個月後,患者生活基本自理。

按 案一、案二患者同為腦梗後並行吞咽障礙,臨床表現為一側肢體偏癱,口角㖞斜,言語謇澀,飲水嗆咳。案一患者面色黧黑,舌暗紅、邊有瘀斑,舌下絡脈曲張,苔黃膩,脈弦緊,屬痰瘀互結證,故治療時配穴取血海、豐隆。血海為足太陰脾經之腧穴,能化氣為血,可治療血癥諸疾;豐隆為足陽明胃經之腧穴,具有健脾化痰、和胃降逆的功效,是治痰要穴。案二患者口角流涎,食欲減退,二便正常,舌尖紅、苔白膩,脈弦,屬風痰阻絡證,治療配穴選風池、豐隆。風池為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之交會穴,能疏風清熱、通利官竅,不管是對內風還是外風均具有較好的疏散作用,與豐隆穴相合,二者共起疏風化痰之功。「陽主動,陰主靜」「陽化氣,陰成形」,陽氣是人體內具有溫煦、推動、興奮、升騰與發散等作用趨向的極細微物質和能量,具有溫熱、興奮的特性。兩案中患者均伴有偏身癱瘓,在治療此類患者時常選取患肢陽經腧穴予以針刺,以達到振陽導氣目的。同時,在針對腦卒中後患者局部經氣不利,多有瘀血阻滯的特點,點刺金津、玉液放血以達到「菀陳則除之」的目的。此外,本類患者長期忍受疾病折磨,不僅加重了家庭負擔,還飽受精神壓力,在治療過程中還需註重患者精神調控,將治病與治神相結合,治療後患者應堅持適合自身的主動鍛煉,家庭成員應給予更多的被動運動。並在日常生活中多與患者進行溝通與交流,共奏啟竅利咽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