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重視精神衛生 ,強化服務網絡,點亮精神障礙患者希望之光

2024-09-23健康

作者:武金玉 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院長

現如今,中國各類精神病患者人數已高達1億,其中精神分裂癥患者人數超過640萬,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人數達110萬。與此同時,精神疾病的疾病負擔也隨之水漲船高。世界衛生組織推算,2020年中國精神疾病負擔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四分之一;在2012年到2030年期間,精神疾病將導致中國的經濟增長縮水超過9萬億美元。這表明,精神疾病不僅對患者個人構成嚴重威脅,也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作為健康中國、平安中國、幸福中國的重要「基石」,當前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公眾關註度越來越高,已經成為重大的民生問題和突出的社會問題,因此需要提高思想站位和防範意識,必須充分認識做好精神衛生工作的重要性,著力推動形成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相關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在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發表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檔中,具體提出加強精神衛生工作、提高群眾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標和措施,包括加強精神衛生知識宣傳和健康教育、幹預重點人群心理行為問題、落實重點精神疾病防治、建立健全精神衛生服務網絡等,這就要求我們對標最高、聚焦最好,早謀劃、早落實、紮實推進。

在深化精神衛生專科體系建設、構築全方位服務網絡中,需進一步細化和最佳化資源配置,確保服務的全面覆蓋與高效執行。 具體而言,應強化精神衛生專科醫院的核心地位,不僅要在硬件設施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更要在醫療技術、科研創新上引領行業發展;還要推動綜合醫院精神科建設,使其成為精神衛生服務的重要補充,特別是在急診、重癥及共病管理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同時,要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成為精神衛生服務的「守門人」,提供初步篩查、幹預及轉診服務,確保精神衛生問題得到早發現、早幹預、早治療。

此外,社會心理服務機構的參與同樣不可或缺。這些機構能夠靈活應對不同群體的心理需求,給予個人化、專業化的服務,如心理咨詢、心理診療、危機幹預等,有效緩解社會心理壓力,預防精神障礙的發生。透過構建這些多層次、立體化的服務網絡,有助於實作精神衛生服務的城鄉全覆蓋,提升服務的可及性和均衡性。

在促進跨學科融合創新上,精神衛生事業的高質素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培養與提升。 因此,加大對精神衛生從業人員的培養力度,完善人才培養體系至關重要。一方面,透過加強高等醫學院校的精神衛生專業教育,提高入學門檻,最佳化課程設定,確保培養出的學生具備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臨床實踐能力。同時,鼓勵在職醫務人員參加繼續教育、規範化培訓等,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增強專業技能。另一方面,跨學科合作亦是推動精神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動力,要積極促進精神科與神經科、心理科、社會科等多學科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探索精神障礙的發病機制、診治、康復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技術。透過跨學科融合創新,不僅可以提升精神衛生服務的整體水平,還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精準、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在最佳化服務模式上,隨著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互聯網+精神衛生」已演進為一種新的服務模式。 充分利用大數據、雲端運算等現代資訊科技手段,打破地域限制,才能真正實作優質精神衛生資源的共享與最佳化配置。透過建設線上咨詢平台、心理測評系統、遠端會診系統等,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線上服務。同時,必須加強網絡安全與私密保護,確保患者資訊的安全與私密不受侵犯。

同時,還應積極探索「互聯網+精神衛生」的多種套用場景,如智能穿戴器材監測心理健康狀態、AI輔助診斷與治療等。這些新業態、新創舉不僅能夠增強精神衛生服務的效率和質素,還能為患者提供更加個人化、智能化的服務新體驗。

在強化社會支持與保障、構建和諧共融的社會環境上,作為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精神衛生工作需要政府、社會、家庭等多方面齊抓共管。 因此,只有加大政策引導與投入力度,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明確精神衛生工作的地位、職責和任務,才能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而增強公眾意識則是構建和諧共融社會環境的關鍵。透過廣泛宣傳普及精神衛生知識,提高公眾對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運用媒體、網絡、社區等多種渠道傳播正能量資訊,消除對精神障礙患者的偏見和歧視,方能實作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氣,營造全社會關註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

需要指出的是,社會各界還要著眼於「弱有所扶」,全面打造和完善多層次社會救助體系,以有效地保障精神障礙患者的權益。透過建立健全精神障礙患者救助制度,對符合條件的患者給予醫療救助、生活救助等支持;同時加強精神障礙患者康復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其社會功能恢復和重新融入社會及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