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對話先鋒 | 沈琳教授:不明原因發熱暗藏危機,警惕淋巴瘤

2023-12-07健康

即使在醫學檢測手段日臻完善的今天,不明原因發熱(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仍是臨床上難以根本溯源的問題。腫瘤相關尤其是淋巴瘤是FUO的重要病因之一,患者個體因素和檢測技術因素亦導致部份FUO難以確診,進而無法給予有效治療,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如何有效診斷FUO病因,並辨識FUO淋巴瘤亟需探尋,此次【醫師報】特別邀請到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血液科沈琳教授 分享FUO相關診治經驗,並重點闡述FUO淋巴瘤的診療思路及最新研究進展。

01

FUO病因錯綜復雜,應警惕淋巴瘤,防患於未然

FUO最早於1961年由Peterstorf和Beeson提出,系指持續或間斷發熱≥3周,體溫≥38.3°C,經過1周以上,完整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和常規實驗室檢查後,仍不能確診者[1]。隨著門診醫療的發展,1991年,Durack和Street的修訂版重新討論了FUO的定義,標準將檢查時間縮短至住院3日或至少3次門診就診,而並非是原來的1周[2]。

根據最終診斷結果將FUO病因分為四大類別,包括經典FUO、院內FUO、免疫缺陷相關FUO和旅行相關FUO。近年來研究表明,在FUO病因中,惡性腫瘤占15%~30%,其中非實體腫瘤多見,占比超50%,臨床上尤以淋巴瘤最為常見[3]。

因此,對於患者長期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並伴隨乏力、消瘦、盜汗、血沈增快、淺表淋巴結腫大等癥狀時,應及時來院就診,警惕淋巴瘤的可能。此外,若一般感染科、呼吸科等科室無法查明發熱原因時,應至血液科就診,以排除血液惡性腫瘤疾病的可能(圖1)。

圖1建議對不明原因發熱(FUO)采取的診斷和治療步驟[4]

02

FUO淋巴瘤預後不佳,多系統累及,並行癥嚴重

發熱型淋巴瘤相較於非發熱型淋巴瘤往往預後更差,研究表明,發熱型淋巴瘤更易累及脾臟、肝臟和骨髓[5],從而導致貧血、出血以及肝衰。除上述臟器外,發熱型淋巴瘤還可侵襲各大臟器組織,如腎、肺、腦等,進而表現為相應器官受損的臨床癥狀。

而FUO淋巴瘤預後尤為不佳,其原因包括三方面:

其一,FUO淋巴瘤的發熱具有階段性特點,由於反復發熱產生進行性消耗,患者常表現為體弱、消瘦、盜汗,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評分(表1)甚至可達3以上,研究表明,無論哪種亞型FUO淋巴瘤組的ECOG得分均高於非FUO淋巴瘤組[5]。

其二,淋巴瘤最常見類別為B細胞淋巴瘤,預後較好,甚至可達臨床治愈,但在FUO淋巴瘤中,往往以T細胞淋巴瘤和NK細胞淋巴瘤此類惡性程度和侵襲性程度較高的類別為主,整體預後生存顯著降低。

其三,FUO淋巴瘤易合並 噬血 細胞症候群,該並行癥的死亡率為20. 4%~88. 0%,生存期不超過3個月,預後較差[6]。

由於FUO淋巴瘤的臨床表現常缺乏特異性,對初診造成一定幹擾,易延誤診斷[7]。因此,FUO淋巴瘤的診斷、治療、預後等各方面均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表1體力狀況ECOG評分標準 [8]

03

多學科會診共解疑難,PET/CT是診斷關鍵

對於無創檢查難以確診的發熱型淋巴瘤,PET/CT是協助診斷的關鍵。PET/CT作為一種高敏感的診斷技術,可透過淋巴結、脾臟及全身多中心骨髓的標準攝取值(SUV)最大值,為篩查FUO淋巴瘤患者提供重要參考。薈萃分析表明,FDG PET-CT在診斷FUO方面的效能範圍很廣,靈敏度在86%~98%,特異性在52%~85%,診斷率可超過50%,而且比常規CT的診斷率至少高30%。此外,FDG PET-CT結果陰性似乎與發熱自發消退的可能性高相關[4]。因此,研究建議,當缺少診斷線索時,FDS-PET/CT應該成為FUO的常規診斷方法[9]。

多學科會診的優勢在於,可最大程度解決患者從診斷到治療的疑難之處。對於以FUO為主要表現的淋巴瘤,外科手術介入的有創手段可實作輔助診斷,病理檢查可最終確診病因,術後或者診斷後,行個體化的放化療和靶向治療是治療關鍵。此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規範化、個體化、高質素的多學科診療可為患者帶來最大獲益。

04

沈琳教授總結

FUO是臨床工作中的一大難題,即使在當今時代,仍有高達51%的FUO病例未能確診。對於FUO可能的病因最應警惕的是腫瘤性疾病尤其是淋巴瘤。發生FUO時,患者應及時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臨床工作者需條分縷析,抽絲剝繭,利用現有的檢測技術和完善的體格檢查為患者盡快明確病因。對於疑似淋巴瘤的患者,應充分進行多學科會診,力求為患者帶來最優的診治,盡可能提高患者生存獲益與生活質素。

專家簡介

沈琳 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血液科

專家門診時間: 周四下午

特需門診時間: 周四上午

復旦⼤學附屬華東醫院⾎液科副主任醫師,淋巴瘤 亞專科負責⼈

華東醫院噬⾎細胞症候群MDT,澱粉樣變MDT專家組成員

上海市抗癌協會淋巴瘤專委會⻘年委員

上海市醫學會⾎液學分會實驗診斷學組委員

上海市醫學會⾎液學分會急性淋巴細胞⽩⾎病協作組成員

上海市醫學會⾎液學分會⻘年委員

中國慢性淋巴細胞⽩⾎病協作組上海分會成員

中國初級衛⽣保健基⾦會⾎液病學委員

主持或參與國內外多項臨床研究,以第⼀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國內外期刊發 表多篇論著,參編著作2部,⽬前在研省部級課題1項,1T研究6項。

參考文獻:(滑動檢視)

[1]PETEMDORF R G,BEESON P B.Fever of unexplained origin:report on 100 cases[J].Medicine(Baltimore),1961,40:1-30.

[2]Wright WF, Mulders-Manders CM, Auwaerter PG.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 - a call for new research standards and updated clinical management. Am J Med. 2022;135:173–178.

[3]倪武.疑難及少見不明原因發熱病例的診斷難點與要點[J].中華傳染病雜誌,2017,35(11):658-663.

[4]Haidar G, Singh N.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N Engl J Med. 2022 Feb 3;386(5):463-477.

[5]Wu M, Wulipan F, Ma J.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lymphoma patientsinitially presenting with fever of unknown origin[J]. Am J Transl Res. 2022 Apr15;14(4):2625-2636.

[6]黃田英,陳興貴,張英,等. 非霍奇金淋巴瘤相關性嗜血細胞症候群的臨床特點及診治方法(附13例分析)[J]. 山東醫藥,2022,62(24):60-63.

[7]湯影子,劉慧敏,郭建瓊,等. 以不明原因發熱為主要表現的淋巴瘤患者44例臨床特征分析[J]. 疑難病雜誌,2021,20(6):589-591,596.

[8]劉輝,高銘,梅迪,等. 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老年綜合評估評分的比較研究[J]. 中華內科雜誌,2018,57(5):330-334.

[9]Kouijzer IJE, Mulders-Manders CM, Bleeker-Rovers CP.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the Value of FDG-PET/CT[J]. Semin Nucl Med. 2018 Mar;48(2):1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