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媽做完胃腸鏡,拿到報告後開始犯愁:
「這報告寫了這麽多,又是什麽淺表性胃炎又是什麽息肉的,我不會真有結腸癌吧?!我又怎麽知道有沒有病,嚴不嚴重,需不需要手術?」
胃腸鏡報告怎麽看?下面由 江永縣人民醫院 專家為您答疑解惑!
教你看胃鏡
看報告最下方的『診斷』
胃鏡報告的圖片和大段的描述文字,非專業人士很難看懂。
所以對於一般患者來說,要首先看位於報告下方的『診斷』(或診斷意見)。
沒啥事兒的診斷有:
◆未見明顯異常
◆慢性淺表性(或非萎縮性)胃炎
專家解讀
未見明顯異常就是基本正常。有些人的診斷中有「胃炎」兩個字,但如果只是慢性淺表胃炎/非萎縮性胃炎,且沒有明顯不適癥狀,就基本等同於正常!
可能有問題的診斷:
只要『診斷』中不止有慢性淺表性(非萎縮性)胃炎一種,還有其他的診斷,如:
◆膽汁反流
◆糜爛
◆潰瘍等...
專家解讀
如果出現這類診斷名詞,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胃鏡報告病理報告一起看
有些可疑的異常,需要做胃鏡時取一塊組織(或切掉息肉)做病理活檢,判斷有沒有癌變風險。
病理報告會晚於胃鏡報告出來,和胃鏡報告相輔相成,要結合『病理診斷』一起看。
以下幾種診斷或關鍵詞需要警惕,有些病甚至有較高的癌變風險:
慢性萎縮性胃炎:
危險程度:★★☆☆☆
萎縮性胃炎伴發的腸化和息肉是發展為胃癌的高危因素(當然還有其他因素如胃酸減少利於致癌因素亞硝酸鹽的積聚),所以萎縮性胃炎必須積極治療與隨訪。
腸上皮化生
危險程度:★★★☆☆
腸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表面上皮及隱窩上皮的形態和組織化學成分發生變化,變得相似於小腸或大腸的上皮。
完全性腸化生:胃粘膜上皮變成了正常的腸上皮。
不完全性腸化生:形態仍與胃粘膜上皮相同,但粘液細胞的化學成分發生了變化。
腸化生中不完全腸化生,尤其是不完全大腸化生普遍認為與胃癌有密切關系。
所以,如果病理報告中腸化生與不典型增生同時出現,就要引起足夠重視。
上皮內瘤變/異型增生
危險程度:★★★★☆
出現異型增生、上皮內瘤變,對這一檢查結果要給予高度重視,因為這是一種癌前病變。
腺瘤性息肉
危險程度:★★★★☆
這是胃息肉中,存在一定癌變風險的類別。具體又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腺瘤,其中『絨毛狀腺瘤』癌變風險最高。
教你看腸鏡報告
腸鏡報告通常為醫生肉眼觀察的內鏡下表現,診斷結果為腸道部位加病變內容。整個大腸呈「倒U形」,由裏往外分別稱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診斷結果通常按照病變從裏往外、由重到輕來排列。
(1)腸息肉
腸息肉是從腸壁生長突出於腸腔內的一種新生組織,通常是良性的。息肉大小不等,可有蒂或無蒂。息肉最常發生於直腸和大腸下段。息肉越大,癌變的危險性越大,需盡早摘除。
(2)憩(qi)室
憩室是胃腸道任何一部份向腸腔外的囊狀突起。憩室最常發生的部位是大腸。數個憩室同時存在,稱為憩室病。憩室的直徑大小不等,3~25毫米不等,多見於40歲以上人群。大多數憩室病患者沒有癥狀。憩室本身並無危險性,但若糞便停滯於憩室內,則可能引起出血、炎癥,導致憩室炎。
(3)潰瘍性結腸炎
病變常由結腸遠端(直腸、乙狀結腸)開始,向結腸近端發展,以左半結腸多見。
病變黏膜血管紋路消失,黏膜脆而易出血,有膿性黏液,黏膜有顆粒樣改變,伴有糜爛或多數形狀不規則、大小深淺不同的潰瘍,表面覆蓋黃白色或血樣滲出物。
病變晚期腸壁增厚,腸腔狹窄,可有多發性假息肉形成,在此基礎上可發生癌變。
早期結腸癌在腸鏡下的表現為黏膜隆起、糜爛或凹陷病變。進展期結腸癌形態多樣,以黏膜隆起型腫物、潰瘍、腸壁僵硬、狹窄為基本表現。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江永縣人民醫院 黃連
關註@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