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斑塊,正悄然威脅著無數中老年人的生命。 為了提升公眾對這一疾病的認知,9月24日上午,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腦血管病中心聯合臨床營養科舉辦第一屆頸動脈斑塊科普展覽及義診活動。
70歲老太頭昏昏 原來是頸動脈嚴重堵塞
王老太,今年70歲,近半個月來頻繁感到頭昏腦漲,稍微多走幾步路,左側手腳便軟弱無力。在當地醫院初步檢查後,醫生發現她右側頸內動脈起始部存在重度狹窄。家人迅速行動,將她轉至珠江醫院腦血管病中心接受進一步治療。 該院主治醫師劉彥超接診。
經過詳細的影像檢查,醫生發現王老太右側頸內動脈起始部幾乎被斑塊完全堵塞,導致管腔重度狹窄。腦血管病中心主任段傳誌帶領團隊仔細評估後,決定采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進行手術治療。手術過程中,醫生們精細操作,成功清除了堅硬的鈣化斑塊,使血管恢復暢通。術後復查顯示,王老太的右側頸內動脈管徑已完全恢復正常,血液能夠順暢地流向大腦。
段傳誌主任在義診活動現場
劉彥超醫生在義診活動現場
頸動脈斑塊:血管中的「定時炸彈」
王老太的故事並非孤例。據【柳葉刀】子刊報道,全國有近2億人患有頸動脈斑塊,且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持續攀升,男性尤為突出。 段傳誌介紹, 頸動脈作為大腦供血的重要通道,其斑塊的形成是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這些斑塊由脂質、膽固醇、鈣等物質在動脈壁內沈積而成,逐漸使動脈變窄變硬,成為威脅健康的「定時炸彈」。一旦斑塊破裂或脫落,可能引發腦卒中、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嚴重後果。
值得註意的是,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頸動脈斑塊的發病年齡正趨於年輕化。劉彥超透露,近段時間科室收治了一位35歲的病患,他是一名保險從業者,由於長期的熬夜以及飲食不規律,出現頭暈、惡心、嘔吐、偏癱失語等癥狀,來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後腦雙側血管內長斑塊,慢慢把血管完全堵住了,而導致了急性腦卒中發作。目前經過綠色通道急診,還在恢復當中。
高危人群需警惕:這4類人風險更高
高脂血癥、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癥、高血壓和高尿酸血癥是斑塊形成的高危風險因素,這四類人群患病風險比一般人高出至少30%。此外,肥胖、吸煙、糖尿病、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是不可忽視的誘因。
如何早期發現?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頸動脈斑塊超聲篩查。劉彥超建議,這些人群應主動做檢查:
1、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心腦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
2、頭暈、耳鳴、惡心、失眠、頭痛、暈厥、記憶力減退、單側手臂乏力等癥狀的人群。
3、焦慮、吸煙、喝酒、嗜鹹嗜油膩、熬夜,經常在外就餐、久坐不動缺乏運動、肥胖等人群。
4、有頸動脈斑塊的人群。
5、脈支架置入術後或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後的人群。
6、40歲以上無癥狀人群,特別是男性,建議納入常規體檢專案。
微創or開刀?需針對患者病情個體化評估
段傳誌表示, 對於輕度的頸動脈斑塊,主要透過控制危險因素(如肥胖、吸煙、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和藥物治療來穩定斑塊。當癥狀性頸動脈狹窄達到50%以上且藥物保守治療無效,或無癥狀患者狹窄達到70%以上時,手術幹預成為必要選擇。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包括頸動脈支架植入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具體選擇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身體狀況進行個體化評估。
對於頸動脈斑塊,預防大於治療。劉彥超建議保持健康飲食,多攝入低鹽低脂、高纖維的食物,減少高熱量、高膽固醇、高鹽、高糖食物的攝入;堅持規律運動,控制體重;戒煙限酒;積極管理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透過這些措施,我們可以有效降低頸動脈斑塊的風險,守護自己的健康。
(通訊員:盧鈺儀 韓羽柔 伍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