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中藥處方秘訣不在於藥味,而是在於藥物劑量

2024-06-10健康
中藥不傳之秘不在藥味,在於藥物劑量,把握好了劑量就是掌握了處方精髓,在臨床治病中更顯效,事半功倍。有經驗醫師看病救人從來不在藥味有多少,而在於把握好了劑量,根據病情、病位、病勢、病性配伍用藥,處方在精而不在於多,讓病人少花錢又吃上管用,這才是行醫之道。

1、土茯苓中量劑治皮膚病,大量劑治痛風。

2、杜仲治腰痛一般要用到中至大量劑。

3、薏苡仁治關節痛一般需要大量劑。

4、萊菔子大量劑才能達到降壓效果。

5、萆薢需要大量劑才能清除蛋白尿。

6、元胡小量劑止痛,大量劑仙眠。

7、山茱萸虛脫救急需要在中至大量劑。

8、川芎引經時用小量劑,治頭痛需大量劑。

9、夏枯草治甲狀腺瘤需用大量劑。

10、白朮健脾止瀉用小量劑,通便用大量劑。

11、人參補益用小量劑,治虛脫時需用大量劑

12、郁金小量劑解郁,大量劑排石。

13、丹參小量劑活血涼血,大量劑安神治失眠。

14、代赭石:常用量:6g-10g,降肺胃之氣;特殊用量:30g降肝氣。

15、制川烏:常用量:10 g;特殊用量:20g-30g ,治療風寒濕痹痛。根據疼痛程度,一般劑量為10g,需先煎半小時;用20g,需先煎1小時;用30 g需先煎兩小時。

16、黃連:用1g~2g能健胃,增進食欲;3g~6g可燥濕瀉火解毒;15g以上大劑量可治糖尿病,但會刺激胃壁引起惡心、嘔吐,需配伍止嘔健胃藥。

17、半夏:小劑量6g降逆和胃;中劑量15g化痰開結;大劑量30g~60g(用姜半夏30g生姜30g開始使用,逐漸加量至60),可助眠。

18、升麻:6 g以下有清熱解毒之功;10g以上有升陽舉陷之效。

19、薄荷:常用量6g疏肝;特殊用量:15g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20、柴胡:10g疏肝升陽;20g,退熱。

21、丹參:一味丹參功同四物,常量涼血活血,大劑量可以治療失眠。

22、郁金:3g~10g,有疏肝解郁止痛的作用;30g~60g有較好的排石作用,可治療結石。

23、炙甘草:1g~2 g有調和藥性的作用;5g~I0g 起到補益作用;30g以上類似激素樣作用。

24、人參:常用劑量是3g~9g;當用於脫證時,其用量高達30g以上。

25、枳實:常用量為5g~10g,功效行氣開胸化痰;用治臟器下垂時可用至60g~100 g,起到升陽舉陷作用。

26、枳殼:3g~12g,用於脾胃功能失調所致氣滯諸證;15g~30g,可用於子宮脫垂,或久瀉脫肛等臟器下垂。

27、檳榔:用以消積、行氣、利水,常用劑量為15g;而用以殺姜片蟲、絳蟲時,必須用到60g~120g。

28、茯苓:在25g以下無明顯利尿作用,至少達30g才有利尿作用。

29、白朮:常用量6g-10g,有健脾止瀉作用;30 g則能益氣通便。

30、薏苡仁:用量30g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作用;治腰腿痛等病證時,用量達到45g~90g。

31、夏枯草:15g以下有清肝明目,瀉火作用;而治療甲狀腺腺瘤時,用量超過30g。

32、川芎:作引經藥用時劑量一般在4g~5g;治療頑固性頭痛時,劑量需用到30 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當立竿見影。

33、生黃芪:30g以上補氣不助火,降壓效果好;30g以下升陽助火。

34、葛根:用量15g起到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升陽止瀉作用;用量30g 治療耳鳴、耳聾。

35、蟬蛻:用量為5g~10g有疏散風熱,利咽,透疹作用;治遼破傷風時劑量用到25g~30g。

36、益母草:調經用量10g-15g;利尿時每日用到60g~75g,始奏明顯之效。90g~120g時利尿效果更佳。

37、澤瀉:用量6g~10g治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15g~20g,可治療乳汁不通、急慢性濕疹;25g~30g, 治療美尼爾氏症候群-—眩暈。

38、山楂:用量6g祛瘀力強;9g~12g溫通力強,用於治療慢性肝炎;20g~30g治療慢性膽囊炎、萎縮性胃炎。

39、山茱萸:常用量5g~10g有補益肝腎,收澀作用;急救固脫時用至25g~30g。

40、五味子:用量6g~12g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作用;大劑量100g~150g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有奇效。

41、烏賊骨:用量15g~20g有收斂止血,固精止帶,制酸止痛,收濕斂瘡作用;大劑量30g以上治療胃潰瘍劇痛。

42、生杜仲:用量8g~15g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作用;用量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見效則藥量加至60g-9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