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王天龍:幹老年麻醉,我是有底氣的!|致敬第七個中國醫師節

2024-08-15健康

人生旅途中,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與光彩,老年生活同樣充滿可能性與活力。在老齡化社會日益凸顯的當下,如何為老年患者在手術台上保駕護航,老年麻醉醫學作為新興焦點,正逐步展現出其不可估量的價值。

「幹老年麻醉,我是有底氣的!」這句話不僅是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麻醉手術科主任王天龍教授對自身專業能力的自信宣言,更是對老年患者生命尊嚴的堅定承諾。

作為領軍人物,王天龍教授在過去的幾十年裏見證了老年麻醉醫學從起步到逐漸成熟的全過程,他以專業和信念,致力於維護老年患者的健康與安全。

日前,【醫師報】記者專訪了王天龍教授,走進他的工作與生活,探尋這位資深醫學專家如何在老年麻醉醫學的道路上,以其專業知識和技能,為老年患者築起安全的屏障。

老年麻醉是衡量醫生水平的試金石

「將一個人比作一只放飛的風箏,年輕健康的人可能只需要用1~2根線就能穩定控制,而對於一個80歲的‘風箏’來說,則需要5~10根,甚至更多根線才能平穩控制。做好老年麻醉也是如此。」王天龍表示,老年麻醉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位麻醉醫生的專業素養和高超的技術水平。

他介紹,老年患者器官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且常合並其他疾病,包括從大腦到肺臟、心臟、腎臟、腸道等一系列的內科疾病,使患者的功能狀態出現進一步損減。因此,在老年患者麻醉管理時既要保證手術的成功,也要在手術過程中確保重要臟器不會受到進一步的損害。此外,老年患者麻醉管理的最大難點在於術後並行癥多、病死率高。這使得老年麻醉成為一個極具挑戰性的領域。

「老年麻醉不僅是基礎,也是衡量麻醉醫生水平的試金石。如果不能處理好老年患者的情況,那麽在其他專科麻醉中可能也無法達到高水平。」王天龍回憶,在過去的十余年裏,因上述問題,老年患者手術治療常陷入「不可為」的尷尬境地,麻醉醫生也經常受到外科醫生的質疑或「指揮」。

打破固有認知:老年麻醉的創新之路

在一次高齡患者的脊柱手術中,宣武醫院外科手術團隊對麻醉醫學長達十余年的錯誤認知終被打破。

「過去,由於擔心手術風險,高齡患者的脊柱手術一直是麻醉和外科的挑戰。」王天龍介紹,在傳統的脊柱手術中,骨科醫生們常要求麻醉醫生采用控制性降壓的方法來減少術中出血,但該方法對高齡患者並不適用。

當負責手術的骨科醫生為此要求之際,王天龍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不采用傳統的控制性降壓,而是維持較高的血壓水平,以保證老年患者的重要器官得到足夠的血流,同時確保外科出血量最小。

「您只管手術,麻醉就交給我吧!」王天龍打起包票。

手術結果令人驚喜。透過使用血液回收技術,加上王天龍的精準麻醉管理方案,整個手術過程中出血量明顯減少。

這次合作不僅提高了高齡脊柱手術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也推動了外科醫生對麻醉醫學的重新認識,更突破了高齡患者的手術禁區。

徹底顛覆:從質疑到認可的轉變

在另一次親身經歷中,王天龍更是以其專業技能和創新思維,徹底轉變了外科團隊對麻醉學科的認識和評價。

2018年,王天龍的家人在83歲時接受了多節段腰椎融合手術。

通常,骨科醫生在進行脊柱外科手術前,都會為患者灌腸以預防潛在的術中及術後感染,如因未灌腸導致術後感染將是脊柱外科的大忌。

然而,在此之前,王天龍團隊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灌腸會對患者的腸道屏障功能造成嚴重損害。基於這項研究,王天龍建議對其不進行灌腸,並承諾如果出現腸口感染,由自己承擔責任。

手術進行了約五個小時。當天,患者就被拔管並返回病房,第二天早餐就能正常進食。「當時的主刀醫生對此感到驚訝,因為他之前的患者通常需要48小時後才能進食。」王天龍後來對他說,其實他也十分擔心不灌腸會導致傷口感染,但實際情況是沒有發生感染。這表明理論設想與臨床實踐之間存在著差異。這一轉變最終改變了宣武醫院高齡脊柱外科患者術前灌腸的常規操作,隨後的臨床觀察也表明這一舉措使患者術後的腸功能恢復速度明顯加快,而術後傷口感染的發生率沒有增加,反而降低了。

「麻醉學的發展反過來影響了外科領域,這種變化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王天龍說。

一系列事件徹底改變了外科醫生們對麻醉醫學的傳統認知。這名骨科醫生在全國範圍內宣講,強調麻醉科在高齡脊柱手術中的重要性。他比喻說,麻醉科是他們可以依靠的重要夥伴,因為如果沒有良好的麻醉,老年患者的手術風險將大大增加,手術將無法順利進行。

從成長到卓越的人才培養模式:選對人教會事放好手‍

隨著外界對麻醉醫學的正確認知,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加入麻醉醫學領域,老年麻醉的專業水平也在不斷提高。2023年,宣武醫院患者收治難度系數(CMI)在全國2400多家醫院中排名第14位元,老年患者的比例達到了40%,高齡患者接近15%。低風險組死亡率在全國範圍內處於最低水平,不超過0.01%,這意味著每10000名住院患者中死亡人數不超過1人。

王天龍將這份榮譽歸功於團隊的共同努力。他深知,一個學科的發展,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發展。「我們都是從學生成長為醫生的,在這個過程中,科主任的首要任務就是選對人,其次是傳授技術,最後是放手。只有這樣,團隊才能高效運轉,科主任便能騰出更多時間來思考學科的長遠發展。」

如今,團隊成員們的整體水平得到快速的提升,王天龍也被科室成員們親切地稱為「定海神針」。王天龍對此感到十分欣慰:「他們總是在完成急救後會告訴我,‘主任,今天患者搶救進行得很順利,一切都穩定,給您報個平安’‘主任,您只需要坐在辦公室裏就行,不論遇到多麽危重的患者,我們都敢於勇敢地面對’。」

走在科技創新前沿,不斷滿足老年患者健康需求

2023年,宣武醫院麻醉手術科獲得了20余項國家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專利,並制定了多項專家共識指南、開展了多想多中心研究和臨床藥理試驗。

在7月份公布的「2023年度中國醫學院校和中國醫院科技量值(STEM)暨2019-2023五年總科技量值(ASTEM)」中,宣武醫院麻醉科在全國2943家三級醫院中脫引而出,位居第六。

高水平的臨床表現並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堅實的技術創新和科學研究基礎之上。

「在過去四年裏,宣武醫院麻醉手術科的科技量值排名上升迅速,從2020年的第46位上升到2021年第15位,再到2022年的第10位,2023年達到了第6位。這一成績令人驚訝,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王天龍介紹,科技量值排名的背後是麻醉手術科全體同仁以科技力量支撐學科和技術發展的集中體現。15年來,100多項以研究和創新轉化為依托的新技術、新業務的開展,有力支持了疑難危重以及高齡患者麻醉的安全、質素的持續改進,為患者提供了更有品質的醫療服務。

此外,在王天龍的指導下,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老年人麻醉學組、國家老年麻醉聯盟(NAGA)得以建立,並在全國建立起了48家老年人麻醉培訓基地和209家聯盟醫院,先後釋出老年麻醉相關的指導意見、專家共識及指南15部之多。2021年啟動的【老年麻醉與圍手術期管理病例雲查房】專案,目前已經舉辦71期,每期受眾超過3.5萬人,不斷推動中國老年麻醉水平的持續改進。

「老年麻醉領域的發展將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滿足老年患者對健康和生活質素的需求。」王天龍表示,面向未來,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麻醉手術科將起到帶頭作用,繼續走在科技創新的前沿,不斷提高技術水平糊服務質素,為老年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醫療服務。

記者手記:

在醫學界,王天龍的名字與麻醉醫學緊密相連。從早期的手動血壓測量到現今高度自動化的醫療器材,王天龍親歷了麻醉醫學從簡陋到先進的全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王天龍的成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20世紀90年代,在麻醉科未受到廣泛重視時,王天龍的妻子不僅在經濟上傾盡所有,支持他購置當時極為昂貴的486電腦,更是在精神上給予他莫大支持。這台電腦成為了王天龍科研創新的起點,見證了他在學術上的不斷進步。

如今,王天龍已發表核心論文560余篇,成為麻醉醫學領域的領軍人物。他的人生經歷證明,成功往往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堅定的支持。對於王天龍而言,每一次轉折都離不開家人和社會的支持。而這,也是他選擇深耕老年麻醉醫學領域強有力的底氣。

這段經歷不僅是他個人成長的見證,也為中國的麻醉醫學發展貢獻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