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呼吸道疾病高發跟大流行相關「免疫債」到底有沒有關系?

2023-12-06健康

呼吸道感染疾病高發引熱議

入冬以來,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持續高發引發了熱議。

對於這種現象的解釋有兩種說法:

新冠病毒禍禍免疫系統惹的禍?

一種說法認為,新冠病毒會攻擊人體免疫細胞,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因而人群對感染性疾病更易感,感染後疾病也會更嚴重。

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是一些沒有醫學教育背景的人士,這些人在新冠大流行開始後不久就曾宣稱新冠病毒是「小愛滋病病毒」。

他們這樣說的一個主要依據是,新冠感染患者,尤其是重癥病例通常發生淋巴細胞明顯的降低。

但是,他們不明白的是,淋巴細胞降低是幾乎所有病毒感染所共有的一種外周血像的改變,並不意味著免疫功能的缺陷。

盡管研究證據顯示,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確會引發人體免疫系統的一些改變,這也是某些「長新冠」病例發生的可能機制之一。

但是,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可以造成人體明顯的免疫缺陷。

新冠病毒禍禍免疫系統造成大流行後呼吸系統疾病高發原因的說法缺乏證據支持,根本站不住腳。

事實上,我們只需要透過簡單的邏輯推理就可以明白這一點。

如果新冠病毒真的會造成人群普遍性的免疫缺陷,那麽大流行後高發的就不應該僅僅是呼吸道感染疾病,而是所有的感染性疾病。

大流行性相關「免疫債」說遭噴

一種說法認為,新冠大流行防疫控制放開後,不止中國,全球幾乎所有國家都出現了(過)呼吸道疾病感染率高於大流行之前年份的現象,尤其是在低齡兒童人群。

這主要是由於大流行期間采取的非藥物防疫措施造成了這些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低發,從而造成人群數年內沒有接觸到這些病原體,也就沒有誘導產生相應的的特異性免疫,人群針對這些病原體的「免疫屏障」水平降低,易感者增加。

防疫管控措施放開後,人們再次暴露於這些病原體,自然更容易發生感染。

這原本是一個醫學常識,法國一個研究小組在2021年發表的一項相關研究中首次使用了「免疫債」這個新術語來表述這一現象,反而引發了爭議,尤其是遭到了社交媒體上主要來自非醫學人士的大量攻擊。

而在醫學界,陸續發表的一些文章對「免疫債」說給予了支持。

當然,這些文章多數使用了一個更溫和的術語——「免疫落差」(「immunity gap」)。

今年早些時候,法國的研究小組發表了一篇文章為「免疫債」說提供了更多實證,以回應網上的爭議和攻擊。

在國內,「免疫債」說遭遇了更廣泛和猛烈的攻擊。

日前,世界衛生組織WHO首席流行病學家瑪麗亞·範·科克霍夫在接受采訪時使用了「免疫債」(「免疫落差」)的說法解釋中國今年冬季呼吸道疾病流行的原因,從而給「免疫債」說招來了更猛烈的攻擊。

正確認識「免疫債」需要首先正確理解「免疫屏障」

網上噴「免疫債」說的的確幾乎都是非醫學專業人士,對「免疫債」說缺乏最基本的人士。

比如,這位稱:

「你說今年年初,剛放開的時候。

大家長期沒接觸病毒,突然大面積感染,那還情有可原。

現在都23年11月了。

年初新冠,4月流感,5月第二波,後來第三波,4陽5陽的都出現了。

還沒免疫債還夠?」

前面我說了,所謂的「免疫債」實質上是指標對各種病毒特異性免疫水平的降低,而不是整個「病毒圈」的「免疫欠債」,跟新冠病毒的「二波、三波」「4陽5陽」又有什麽關系呢?

只要一種沒有透過疫苗接種建立起有效免疫屏障、或者自然感染後不能建立持續免疫力、透過防不勝防的呼吸道傳播的病毒(血清型)在防疫管控放開後沒有普遍流行,「還上免疫欠債」,這種病毒遲早都會發生高於通常水平的流行。

比如,今年春季中國發生在創紀錄的季節性流感流行的毒株主要是甲流(pN1)pdm09 亞型,並不能替當前流行的甲流(pN2)亞型還債,因而不耽誤從春季到冬季短短幾個月後甲流pN2亞型的潛在的創紀錄性流行。

要真正正確理解「免疫債」,首先需要正確認識「免疫屏障」。

我在多地呼吸道感染高發,感冒為什麽永遠「感」不完? 一文中介紹了,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其實基本上就是「小感冒」。

造成這些「小感冒」的病毒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沒有可用的高效疫苗可用,可以像天花、麻疹、水痘、百日咳和白喉(後兩者是細菌)那樣透過人群普遍的疫苗接種建立起高水平的免疫屏障,將這些疾病消滅或隔絕在人群之外。

當然了,沒有高效疫苗跟疫苗技術無關,在於這些病原體本身原本就無法誘導產生高效、持久的免疫力。比如,人冠狀病毒和 呼吸道合胞病毒,即使有疫苗可用,也不能建立持久的免疫;或者特別容易變異,從而不斷產生免疫逃逸。比如,流感疫苗也不能建立持久免疫。

而那些自然感染後可以建立持久免疫的,由通常血清學類別巨多,照樣不能形成可以隔離疾病的高水平免疫屏障。

透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又讓這些病原體防不勝防。

綜合以上因素,這些「小感冒」就只能依靠主要來源於反復自然感染建立起來的低水平免疫屏障維持疾病以一定的形式在人群中的低水平流行。

這種「低水平」主要表現為季節性流行。

受免疫屏障和環境因素的雙重壓力,這些病原體在不利於它們的季節難以傳播,只能以散發形式「保留革命火種」,待更適合於讓它們的季節,就會發生「暴動」,形成暴發或地方性流行。

這也就是這些「小感冒」病毒幾乎無一例外會呈現季節性流行的生物學原理。

盡管新冠病毒的流行迄今還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但從一開始我就堅信,它最終也會變成一種「季節性普通感冒」。

由此可見,這些病原體維持常態化的地方性流行,依賴的是不斷地反復感染形成的低水平的免疫屏障與其傳染性之間的平衡。

新冠大流行3年的非藥物性防疫措施,讓這些「小感冒」病原體不同程度地遠離了人群,打斷了其常態化的 地方性流行,也就是打斷了很多人應該「享有」的反復感染,從而使得他們的特異性免疫力「超期」,從而降低了人群整體的針對性免疫屏障,使得傳染病流行與免疫屏障之間的平衡被打破。

特別是大流行期間新增的嬰幼兒和兒童易感者,對這些病原體更是完全陌生,毫無特異性免疫力可言,從而是像「白紙」一樣的完全易感者,自然更容易感染,感染後疾病也自然更嚴重一些。

由於人們(包括很多專業人士)對「免疫屏障」缺乏認識,自然很難認同和接受大流行相關「免疫債」導致新冠疫情後呼吸道傳染病高發的說法。

希望本文可以幫助人們厘清其中的一些原理,從而正確認識新冠防疫措施放開後呼吸道疾病高發的的真正原因和狀況

——不改其仍然是基本無害(少重癥,幾乎不死人)的「小感冒」的本質。

當前人群對此的驚慌與醫療界的「過度診療」也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