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疾病防治】腦卒中的二級預防

2024-06-10健康

約有1/3的腦卒中發病前會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這是因為輸送到腦部的血液和氧氣暫時中斷所致。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也叫「小中風」,其癥狀通常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不超過24小時。然而這種小中風卻是個強有力的先兆,如不積極預防,真正的腦卒中將會在短期內發生。

1.小中風後再發腦卒中的危險性

研究發現,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再次發生卒中的比例比普通人群高9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後7天內發生中風的風險為8%至12%,1個月內發生卒中的風險為11%至15%,90天內發生卒中的風險則高達20%。腦卒中發生後一年內,約有15%的人會因再次卒中、心臟病發作而住院或死亡。腦卒中後五年內,每100位患者中有30人會再次卒中。所以,發生小中風後要進入二級預防。

再次腦卒中發生後,後遺癥及肢體殘障往往要比第一次嚴重得多,其中約有25%的人因二次腦卒中而導致死亡。因此,患者一定要嚴防再次發生腦卒中。

2.二級預防措施

01

血壓管理至關重要

腦卒中無論是初發還是再次發作,高血壓都是一種密切相關的危險因素。在腦卒中急性期(2~4周)過後,最好能將血壓降至140/90mmHg以下,並要防止血壓波動。新近的研究表明,即使在140/90mmHg以下,若大幅波動,也會導致較高的卒中復發以及其他心腦血管問題。堅持每天多次測量血壓有助於發現這種問題。可使用氨氯地平(絡活喜),劑量為5毫克/天,每日一次,4~8周後血壓仍不達標者,可再加用其他降壓藥。

02

藥物防治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

預防再次發生腦卒中的重要關鍵,是防止動脈粥樣硬化血栓的形成。抗血小板藥物和他汀類調脂藥物已經被證明有助於降低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藥物預防血液中的血小板粘附在一起形成血栓,他汀類藥物能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使之延緩進展並預防血栓形成。

①抗血小板藥物:

在抗血小板治療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可以作為首選藥物。阿司匹林透過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環氧化酶,阻止血栓烷A2的形成,從而起到抗血栓作用。氯吡格雷可有效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有證據表明氯吡格雷優於阿司匹林,尤其對高危患者效果更為明顯。氯吡格雷劑量為75毫克/日,阿司匹林劑量為75~150毫克/日。也可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25毫克)加潘生丁緩釋劑(200毫克)的復合制劑,2次/日。

西洛他唑是一種較新的抗血小板藥物,可能是一種對缺血性卒中二級預防更安全、有效的藥物,但結論尚需進行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證實。對於糖尿病患者或顱內小動脈疾病患者,西洛他唑可能是更好的選擇(100~200毫克/日)。

②他汀類調脂藥物:

動脈粥樣硬化可導致血栓形成,若一小塊血栓脫落,可沿著血流到達腦部,被卡在某一小動脈的分叉處,結果是該小動脈供應的局部腦組織由於缺血缺氧而導致細胞死亡。血管內皮損傷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始動環節,所以在抗血小板治療的同時,還應積極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內皮損傷是動脈硬化的啟動因素,使用他汀類藥物,可以防止血管壁的損傷,能更好地預防血栓形成。他汀類藥物常用劑量為10~20毫克/日,一次服用。建議中風患者應將低密度脂蛋白(LDL)控制在2.6毫摩/升以下,若同時合並多種危險因素,則應把LDL控制在2.06毫摩/升以下。他汀類是降低LDL-C首選藥物。腦中風患者需堅持長期積極的他汀治療,不隨意停藥,不減量,定期復查,重視他汀預防再發的作用。

③抗凝藥物:

已明確診斷為非瓣膜性房顫誘發的心源性栓塞患者,可服用華法令抗凝治療,劑量為2~4毫克/日。因服用抗凝藥有造成出血的風險,所以要求患者在服藥期間一定要監測國際標準化比值,此值應控制在2.0~3.0之間。如附近醫院沒有監測條件,則不能服用華法令,只能選用阿司匹林等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