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老年髖部骨折,在手術期DVT有那些影響因素?哪種方法更好?

2023-12-07健康

深靜脈血栓形成是指血液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在深層靜脈血管腔內不正常的凝聚形成固體質塊,阻塞血管通道,出現血液回流障礙,並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癥狀。

祖國醫學將深靜脈血栓稱為股腫,是指營血滯留凝結於陰脈,痹阻不通,不通則痛,逆回受抑,水液停聚外溢,導致患肢腫脹,肢體增粗,皮色改變。 病理學家維柯氏於100多年前提出的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治病因素,靜脈壁損傷、靜脈血流滯緩、血液高凝狀態至今仍被各國學者尊崇。 創傷骨科的患者完全暴露於三大致病因素之下。

靜脈壁損傷:創傷不僅可以導致骨折,更能對包括血管在內的軟組織造成破壞。救治過程中操作不當,骨折斷端的刺破、刺激可以對血管壁造成再次傷害。 靜脈血流滯緩:骨折後長期臥床、拒動、制動,導致肢體肌肉泵功能下降,造成靜脈血流速減慢。

創傷引起軟組織腫脹壓迫靜脈,造成靜脈血流速減慢。骨折失血引起血容不足,應急狀態下機體周圍迴圈血量減少,造成靜脈血流速減慢。 血液高凝狀態:創傷、手術均會造成凝血系統的應激性改變,破壞了凝血-纖溶平衡,自受傷起血液高凝狀態將貫穿整個圍手術期 。隨著社會發展,人類預期壽命的增加,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近年來呈上升趨勢。

老年髖部骨折及下肢深靜脈血栓所帶來的問題日益嚴峻。老年患者合並諸多內科疾病,若保守治療,長期臥床,往往骨折未愈患者已經死於各種並行癥。 手術治療可以明顯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質素,減少並行癥的發生,提高患者壽命。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老年人因為臟腑功能的衰退,加之創傷的刺激,危險因素更多,風險更大。 鑒於其高發病率,及所帶來的一系列嚴重並行癥,引起國內外學者普遍關註。

在無血栓預防措施下,髖部骨折患者DVT發病率可達50%。采取預防措施後,人工髖膝關節置換和髖部骨折行DHS治療的患者DVT發病率可以從30.8%下降到11.8%。 與此同時,中醫藥對DVT的預防治療作用逐漸被人們重視,相關文獻日漸增多,證實中西醫結合的療效要優於單純西醫預防。

由此可見,治未病對減少老年髖部骨折圍手術期下肢DVT發病率有重要意義。 但是,患者傷情多種多樣,年齡、性別、骨折類別、骨折部位、手術方式、內科疾病(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各種因素均可能增加DVT的風險。

因此,辨識DVT的高危人群、加強DVT危險因素的監控、合理使用抗凝藥物、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做到治未病,是降低老年髖部骨折圍手術期下肢DVT發病率的關鍵。 本研究旨在探究老年髖部骨折圍手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獨立影響因素,辨識高危人群,降低圍手術期患者DVT風險。

DVT的預防與診斷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骨科圍手術期最嚴重的並行癥之一,而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圍手術期更易發生,輕者影響手術時機選擇,重者引起肺栓塞,致患者死亡。 現代研究認為,血栓一般在小腿肌間隙最先形成。

但不會馬上完全阻斷下肢靜脈的回流,大部份血栓可以自行溶解而不引起明顯癥狀,少部份血栓由於創傷、癌癥、激素、手術等原因,導致體內凝血系統異常 ,致使血栓沿血管向上發展,進入股靜脈或其他近端靜脈,並引起相應部位癥狀。

由此可見,創傷及手術均是誘發DVT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與其它骨科科室相比,創傷骨科的患者自受傷起便暴露於DVT的危險因素之下,創傷骨科的醫務人員,將面對更多挑戰。 有效預防DVT的發生,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素,降低潛在的DVT治療費用,更可以提高科室周轉率,緩解床位緊張。

DVT的預防

未采取預防措施下,人工髖關節置換的患者DVT發病率可以達48%~70%,而采取預防措施的患者可以減少到12%~23% 。由此可見預防對骨科圍手術期減少DVT的發生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本研究於圍手術期采用了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預防下肢DVT,包括功能鍛煉、活血化瘀消腫針劑、低分子量肝素鈣、加味桃紅四物湯、冰硝散,結果令人滿意, 295例老年髖部骨折圍手術期的患者DVT發病率僅為8.5%。

與其它研究結果相比,DVT發病率較低,可能原因如下:1.本研究采用的是癥狀體征加D-二聚體的初步診斷方式,對於無典型臨床癥狀體征及D-二聚體無明顯異常的患者,有可能漏診。 2.本研究采用靜脈彩超作為最後確診方法,其對無癥狀、小腿靜脈和盆腔靜脈的血栓敏感性較低。

功能鍛煉的意義

功能鍛煉可以促進肌肉泵功能,提高血液流速,減少血液在靜脈竇周圍停聚,從而預防DVT。國內學者[5]報道骨折圍手術期制動會提高下肢DVT的風險。研究發現,連續臥床1周,全身血流速將降到最低點。 文獻表明功能鍛煉、足底靜脈泵、醫用彈力襪等均可以降低DVT發病率,是圍手術預防DVT的有效方法。

藥物的意義

藥物預防是骨科圍手術期減少DVT的重要措施。但要註意權衡出血與血栓之間的利弊。防止因使用抗凝藥物造成骨折患者術中、術後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註射用紅花黃色素是透過現代藥理學技術,將中藥紅花的有效成分提純研成的針劑,具有活血、化淤、通脈等功效。

試驗亦表明其可以有效減輕骨折患肢腫脹疼痛、預防血栓。曲克蘆丁腦蛋白水解物是復方制劑, 為曲克蘆丁與豬腦萃取物制成的滅菌水溶液,具有改善血流速、血液高凝狀態,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低分子肝素是分子量小於4000da的肝素,臨床廣泛用於預防手術後血栓栓塞、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等,具有使用方便, 無須常規血液監測的特點冰硝散是本院經驗方,冰片清熱止痛、解毒消腫,芒硝清熱消腫,兩藥合用能夠有效祛除濕邪、消腫止痛。

中西醫結合的意義

人體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當遭受創傷骨折時,全身的氣血、經絡、臟腑都將受到影響,治療骨傷科疾病,絕不能只重視手術治療,忽略對全身生命活動的調節 。中醫講究整體觀,辨證論治,協調機體全身陰陽氣血。

外科手術配合中醫藥內服外用治療骨折及其並行癥可以取長補短,促進軟組織消腫、骨折愈合和術後功能恢復,減少圍手術期並行癥的出現。 中西醫結合可以實作局部與整體的統一,兩者相輔相成,技術運用得當可以事半功倍。

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就曾預言:「21世紀醫學的主宰者,是中醫中藥」。這一推論絕非電洞來風,是建立在大量理論和實踐研究之上的。 屠呦呦以中醫藥經驗為基礎,透過現代藥理技術提純了中藥青蒿素以防治瘧疾,並獲得諾獎便證明這一推論的高瞻遠矚。

彩超對DVT的診斷意義

DVT陰性:靜脈血管壁光滑,能壓扁,CDFI血流充盈。DVT陽性:靜脈血管壁毛糙,部份或不能壓扁,管腔內見低實性回聲,CDFI血流充盈缺損。 彩超是在普通B超基礎上加以都卜勒效應的偽彩,透過觀察血管各項檢查結果,判斷病人相對應的病征。

彩超可以顯示血流的二維分布狀態、方向,區分動靜脈、血管非血管病變,了解血流性質、時相和速度,發現分流和返流,並對血流束的起止、長寬、區域進行定量分析 。具有無創、方便、快捷的優點。

臨床報道均顯示彩超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敏感性在90%以上,特異性95%以上。但是也有學者發現超聲對無癥狀、小腿靜脈、盆腔靜脈的血栓敏感性較多層螺旋CT低。 此外,彩超的結果還受操作者專業知識、操作熟練程度等因素影響,有一定偏差。

DVT相關性因素的分析

老年髖部骨折圍手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病機制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流行病學研究及相關報道也各不一致, 本研究結合以往的文獻,選取了年齡、性別、骨折類別、骨折部位、手術方式、內科疾病及加味桃紅四物湯作為研究物件,來探究老年髖部骨折圍手術期DVT的相關性因素。

DVT與年齡的關系

DVT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段的患者,老年患者合並內科疾病多,臟腑功能衰退,加之創傷的刺激,DVT風險更大。研究表明80歲的老年人群DVT發病率是30歲年輕人群的30多倍。 報告顯示,50歲時DVT累計概率僅為0.5%,而80歲時DVT累計概率可達10.7%。

老年人凝血因子活性較年輕人高,心臟射血功能、動靜脈彈性等較年輕人下降,肌肉萎縮導致泵功能減弱,血液容易在靜脈叢及靜脈竇附近瘀滯。 國內外指南均將高齡列為危險因素之一,但是鮮有對老年患者年齡進一步劃分進行評估。

本研究將295例60歲及以上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分成低高齡組或分別間隔1歲,5歲,10歲分組,發現各組之間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大於0.1)。 故認為老年患者的年齡不是影響DVT發病的因素,仍需要更大樣本的資料進行分析以明確結果

DVT與性別的關系

文獻研究表明口服避孕藥及雌激素可以升高血液粘稠度,提高血液纖維蛋白原、血漿凝血因子濃度,增強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活性,由此促進血栓的形成 。與此相反,臨床數據分析顯示女性患者DVT的發病率低於男性。

但是,更多臨床回顧性分析顯示,男女之間DVT發病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性別對DVT的影響尚存在爭論 。本研究發現性別不是影響DVT發病率的因素,與大多數臨床研究結果一致。

DVT與骨折類別的關系

骨折是造成DVT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對1200余例DVT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骨折手術患者占首位。病理學家維柯氏認為靜脈壁損傷、靜脈血流滯緩、血液高凝狀態是DVT形成的三大致病因素,即經典的「維柯氏三角理論」。 單一危險因素作用於機體時,其反饋機制仍能透過自我調節使「維柯氏三角」恢復動態穩定性,較少致病。

一般來講,DVT多為二種或三種危險因素互動作用導致。骨折則完全破壞了「維柯氏三角」的「三邊結構」,超出了機體自身的調節負荷。靜脈壁損傷: 血管壁損傷導致內皮下膠原暴露,啟用內外源性凝血,增強血小板粘附能力並促進其聚集於管壁受損處,逐漸成為不可逆性的粘聚堆,即血栓起點。

創傷不僅可以導致骨折,更能對包括血管在內的軟組織造成破壞。救治過程中操作不當,骨折斷端還可以持續刺激血管壁,造成再次傷害。 靜脈血流滯緩:血流速的減慢,使位於血液周邊部份的血小板進入了最外一層的邊流部份,增加了血小板與血管內膜接觸粘附的機會。

骨折後長期臥床、拒動、制動,導致肢體肌肉泵功能下降,造成靜脈血流速減慢;創傷引起軟組織腫脹壓迫靜脈,造成靜脈血流速減慢;骨折失血引起血容不足,應急狀態下機體周圍迴圈血量減少,造成靜脈血流速減慢。 血液高凝狀態:創傷、手術均會造成凝血系統的應激性改變,導致血小板數目增多並增強其粘附能力。

造成血液濃縮,血中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凝血酶原相對增加。故骨折患者自受傷起血液高凝狀態將貫穿整個圍手術期。 本研究發現,骨折類別是DVT的獨立影響因素。股骨粗隆間骨折與股骨頸骨折DVT發病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小於0.05),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患者更易發生DVT。

可能原因如下:1.股骨粗隆部血運豐富,老年人骨質疏松,骨折後出血多,患肢腫脹是其常見的癥狀,壓迫血管導致血流速減緩; 股骨頸骨折位於關節囊內,且血運較差,出血少,對關節囊外的血管壓迫有限,患肢一般無腫脹癥狀。

2.股骨粗隆間骨折由於出血量多,外周血迴圈量下降,靜脈血流速減緩;股骨頸骨折出血較少。 研究表明,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前平均失血量高達552.4ml,平均血紅蛋白下降22.1g/L;股骨頸骨折手術前平均失血量只有65.3ml,平均血紅蛋白下降僅為3.4g/L。

股骨粗隆間骨折為關節外骨折,斷端不穩定,骨折碎片受肌肉牽拉移位刺激血管,造成血管壁損傷;股骨頸骨折屬於關節內骨折,斷端被關節囊包裹,在一定程度上穩定斷端並緩沖對關節囊外血管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