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學醫的理由千千萬,一定有一個打動你

2024-06-28健康

華聲線上全媒體記者 周陽樂 通訊員 陳亞男

近期,2024年高考生正忙著填報誌願。是否正在為學習哪個專業而糾結?是否動過學醫的念頭?記者近日采訪了湖南省胸科醫院多位專家,請他們回顧自己的高考歲月,不妨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從醫的原因和初衷。

「治好一個病人就是拯救一個家庭」

1977年,是全國恢復高考的第一年,正在上山下鄉的楊坤雲聽到恢復高考的訊息,第一時間報名參考。那時年紀較小,到了填寫誌願時,楊坤雲聽從了父母意見,報考了湖南醫學院並順利考上。學醫5年後,服從國家的分配來到了湖南省結核病防治醫院。

結核病又叫「癆病」,當年有「十癆九死」的說法。楊坤雲坦言,當年得知自己要從事結核病防治工作的時候,還是有一定的畏懼情緒。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多年一線結核病防治工作中,自己對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臨床工作中,我發現很多結核病人都是貧苦家庭出身,他們更需要社會大眾的關註和醫護人員的幫助,讓他們得到良好的醫治,治好一個病人就是拯救一個家庭。」她說。

如今,作為醫院首席專家、「楊坤雲勞模創新工作室」牽頭人的楊坤雲,已從事一線結核病防治40余年。在多年的從醫生涯中她感悟到,從事醫學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付出精神,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工作,不斷精進自己的專業知識盡全力救治患者,同時用愛心去安慰治愈患者,幫助他們重獲身心健康。

因為「I」所以「E(醫)」

近期網絡上十分風靡MBTI測試,測試裏會把人分為「E人」和「I人」,其中,「I人」形容更註重內心世界,沈醉於內心世界和個人愛好的人群。網友總結「I人」最理想的工作是不用跟人打交道、有更多獨立思考的工作。

該院內鏡中心主任、主任醫師肖陽寶就是一個很典型的「I人」。他說,當年高考後選擇醫學專業,研究生時期攻讀呼吸內科專業,專業方向是呼吸內鏡介入診療,就是因為自己性格比較內向。

肖陽寶表示,醫學技術是一門需要責任心和專研的學科,醫療救治中存在各種各樣的風險和挑戰,需要良好的醫療技術水平糊高度專註的精神,同患者一起對死神的威脅亮劍。

從事內鏡介入21年,肖陽寶認為這項技術可以為患者帶來立竿見影的療效,越研究越有興趣,有強烈的職業成就感。

因一次急救,埋下學醫的種子

讓該院醫防合作辦副主任、主任醫師林小馬埋下醫學種子的,是父親的一次急救。在他年幼時,鄰居家的小朋友掉入池塘,呼吸心跳都沒有了,從醫多年的林父被鄰居喊了過來,為其做了近一個小時的心肺復蘇,昔日的夥伴「哇」地一聲哭出來,周圍的人齊齊歡呼鼓掌。這個場景在他心中產生極大震撼,對醫生這一神聖的職業心生向往。

此後,林小馬便在學習之余,把中西醫學、民間中草藥圖譜等書籍,當作課外書來看。在高考填報誌願時,第一誌願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臨床醫學。

因為父親在故鄉的縣人民醫院、疾控中心先後從事傳染病防治工作數十年,從父親那裏得知湖南省是結核大省,結核病防治工作意義重大,林小馬畢業後選擇了結核病防治這一崇高事業。

在林小馬看來,醫學專業既可利澤蒼生,又可安身養家,在報考專業時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夢想其實也需要轉彎」

該院醫學檢驗部副主任技師胡培磊從大學到博士攻讀的專業並非醫學,而是生物學。

「夢想其實也需要轉彎。」 胡培磊介紹,在生物學碩士畢業後,面臨找工作的壓力,看到湖南省胸科醫院檢驗科正在招聘相關人才,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投了簡歷,醫院投擲橄欖枝的同時,北京兩家單位也來了錄用通知。

再三權衡下,出於對人類健康偉大事業的尊重、對醫學知識的渴望以及現實中工作的穩定性,胡培磊選擇了醫院。

自2008年入職,從醫已有16年了。工作以來,胡培磊一直從事結核病病原學相關的臨床實驗室檢測工作。作為醫學「門外漢」的他從簡單的痰塗片顯微鏡鏡檢做起,逐漸掌握了痰培養、藥敏試驗、菌種鑒定以及快速而靈敏的分子診斷技術。

在醫院,胡培磊找到了職業的認同感,還在繁忙的臨床一線工作中,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學業,發表了自己滿意的論文,入選了湖南省衛生健康高層次人才(醫學學科青年骨幹人才)。他說:「前行需要勇氣,轉彎需要智慧。人生中充滿了變數與希望,如果在苦悶、看不到未來之時,請不要放棄希望,不妨轉個彎,前方會柳暗花明。」

免責聲明:華聲線上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部份文章是網絡作者投稿釋出,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線上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刪除相應內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線上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