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一個盛行300多年的中醫名方,被中醫「銷毀」,發生什麽事了?

2023-12-04健康

中國現存的中藥方,可考證出處的超3萬個,已被編纂到2023年出版的【中醫良方大典】,它們承載著無數傳統中醫、藥工、先賢、民眾的心血,有大量「傳世之寶」。

中醫每個藥方來之不易,要以病癥為牽引,病機為切入,找藥材、做炮製、配劑量、觀實效,關鍵每一次基本是直接「人體試驗」,經充分驗證才投入使用。因此不會輕易拋棄某個方劑,或者留給後人改進。

但有一個名方,在古代曾盛行300多年,引領社會風尚,後來卻被中醫親自「棄用」,它就是「五石散」。

五石散從名字可知,它是五種石頭研末組成的藥方,歸屬於礦物藥 。中國古代早在戰國時期的【周禮】,就有使用「五石」治療外科病癥的記載。【史記】有「煉五石散服之」的記載。不過,正式確定五石散組方、劑量並流傳後世的,是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五石散由鐘乳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硫磺 5味不同顏色的礦石組成,原意是用五色調動五臟、五氣,讓人溫燥發熱,達到祛病健體目的,其中:

鐘乳石:溫肺,壯陽;紫石英:降逆、鎮心、暖胞宮;白石英:安心神、溫肺腎、利小便;赤石脂:止血、收濕、澀腸、生肌;硫磺:補火、通便、壯陽、驅蟲。

五石散記載於漢朝,真正流行是在魏晉時期,帶頭的是社交家、玄學家何晏,認為五石散服用後可長壽,進食五石散有幾個表現:

1、感覺渾身有勁,充滿力量,中氣充盈。

2、精神亢奮,全身發熱,感覺不到寒冷。

3、腰腿靈活,舊病沈疾仿佛消失了,皮膚變滑膩。

服用五石散後,人不可安坐靜臥,一定要走來走去,古代稱為「行散」,最好用出汗方式來散發熱量,而且佐以溫酒,做到寒衣、寒飲、寒食、寒臥、極寒益善,所以又叫「寒食散」。

五石散一度在魏晉時期極為流行,有身份的人家待客必備,可以不上茶水,但一定不可缺少五石散,否則會被認為「缺了禮數」。

雖然短時期五石散有讓人「脫胎換骨」的變化,但它本質上是礦物藥,這類藥物均有大毒,偏性很重,藥效過後,相繼會出現頭痛、視物模糊、耳鳴、眩暈、嘔吐、心悸等問題。

後來,一些名士因服用五石散,「石發」重傷或離世,包括何晏、嵇康、王羲之、王戎、皇甫謐等,逐漸引起重視和反思。

一方面,五石散畢竟是藥物,過去「藥」和「毒」是同一個稱呼,把藥當飯吃,待客以禮,這肯定是不對的。

另一方面,五石散有適用範圍,要根據寒熱辨證使用,而不是亂用。

再一方面,五石散本意是治療五勞七傷,各種虛勞,如果沒病亂吃,反而會壞事。

但社會興起的五石散服用熱潮,並沒有很快消失,一直盛行了300多年,直到唐代,藥王孫思邈研究五石散方劑後,認為其濫用過甚。

五石散錯用會誘發外科疾病,如背發癰疽,這是「不治之癥」;或會誘人出現精神錯亂,有癲狂表現,更重要的是,五石散除了五色石頭以外,還摻入一些丹砂等有毒成分,成為中毒的推手。

所以,孫思邈教育弟子,呼籲世人: 遇此方,即須焚之,勿為含生之害 。經過持續努力,五石散亂吃之風終於停擺。

現代藥理分析顯示,五石散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砷、硫、二氧化矽、鈉、氟化鈣、水矽酸鋁等成分,很少能被人體吸收,進食後人體為了排泄這些累贅,需要輔以快速走動、加快腸胃蠕動,否則會腹脹難耐。

五石散作為一個副作用較大的方劑,受限於當時社會認知,錯誤運用並讓人健康受損,甚至付出慘痛代價,令人警醒,好在後世能果斷糾偏,主動棄用,才避免了更大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