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得了心臟病還剩多久壽命?醫生:日常需重視這些事,否則影響病情

2024-08-21健康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故事情節純屬虛構,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求醫。

"醫生,我還能活多久?"這是我作為一名心臟科醫生,最不願意聽到的問題。

每當聽到這樣的問題,我的心裏都會一陣揪痛。 因為我知道,站在我面前的病人 ,此刻內心一定充滿了恐懼和無助。

今天上午門診時,一位60歲左右的中年男性患者王叔叔就問了我這個問題。

剛剛被確診為冠心病,左前降支中度狹窄。當我告訴他診斷結果時, 他的臉色瞬間變得蒼白, 眼神中充滿了驚慌。

"醫生,我是不是快不行了?我還能活多久?" 王叔叔顫抖著聲音問道。他的手緊緊攥著檢查報告,指節因用力而發白。

我能理解王叔叔此刻的心情。突然被告知患上心臟病,任誰都會感到恐懼和焦慮。 我輕輕握住他的手,平靜地說:"王叔叔,請您不要太擔心。

親愛的讀者,作者收入微薄,不得不在文中加入了短短5 秒廣告,觀看即可免費閱讀全文。我知道這可能會稍有打擾,但它確實能幫我增加些收入,讓我能夠繼續堅持寫作。您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動力,我會努力帶來更多優質內容!

雖然您確實患上了心臟病 ,但只要我們積極治療並且註意日常保養,您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樣健康長壽。"

看到王叔叔稍稍放松了一些,我繼續解釋道:"心臟病並不是絕癥, 很多患者在確診後透過合理的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 都能獲得良好的預後。

關鍵在於,我們要重視日常保養,避免影響 病情的不良因素。"

聽完我的話, 王叔叔長舒一口氣,眼神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 他急切地問道:"醫生,那我平時該註意些什麽呢?"

這個問題,正是我想要和大家探討的重點。作為一名從醫20余年的心臟科醫生,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心臟病患者日常保養的關鍵點 ,希望能幫助更多的患者獲得健康長壽。

我們要明白一個概念:心臟病患者的壽命並非一成不變。

取決於多方面因素,包括疾病嚴重程度、治療方案、日常保養等 。因此,與其擔心"還能活多久",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活得更好"上。

那麽,心臟病患者日常應該重視哪些事項呢?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合理用藥,遵醫囑

這看似是老生常談,但卻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很多患者在癥狀緩解後就自行停藥或減藥 ,這是極其危險的做法。 心臟病用藥需要長期堅持,突然停藥可能導致病情反復甚至惡化。

我曾經遇到一位患者, 因為覺得"吃藥傷胃" ,自作主張停了阿司匹林。結果一個月後因為急性心肌梗死被送進了ICU。

所幸搶救及時,才避免了更嚴重的後果。這個教訓告訴我們, 藥物治療對心臟病患者至關重要,絕不能掉以輕心。

因此,我要再次強調:一定要遵醫囑用藥,有任何疑問請及時咨詢醫生。如果出現不適反應, 也要先和醫生溝通,不要擅自停藥或換藥。

合理膳食,控制三高

俗話說"病從口入",這句話對心臟病患者來說尤其重要。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三高"是心臟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因此,我們要特別註意飲食控制。

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幾點:控制總熱量攝入, 保持理想體重減少飽和脂肪酸 和反式脂肪酸攝入

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多吃蔬菜水果限制鹽的攝入量,每日不超過6克戒煙限酒, 最好完全戒煙。

在日常飲食中, 建議多選擇全谷物、豆類、魚類等健康食物。 少吃肥肉、動物內臟、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烹調方法上,盡量選擇蒸、煮、燉等清淡的烹飪方式,少用油鹽。

此外,還要註意控制進食量,保持適度饑餓感。 每頓飯吃到7分飽為宜 ,避免暴飲暴食。

適度運動,循序漸進

很多心臟病患者因為擔心運動會加重病情,而選擇長期臥床休息。 其實這種做法反而不利於康復 。適度的有氧運動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強心臟收縮力,提高生活質素。

但需要註意的是,運動一定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建議從每天15-20分鐘的散步開始 ,逐漸增加運動量和強度。具體運動方案最好在醫生指導下制定。

我通常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況,制定個人化的運動處方。一般來說, 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是最適合心臟病患者的。

比如 快走、慢跑、遊泳、騎單車等 。運動時要註意控制心率,以不感到明顯疲勞為宜。

同時,也要註意運動的時間和環境。避免在飯後立即運動, 最好在飯後1-2小時進行。 天氣寒冷或炎熱時,要適當減少戶外運動時間。

如果出現胸悶、氣短等不適癥狀 , 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及時就醫。

情緒管理,保持樂觀

心理因素對心臟病的影響常常被低估。事實上,長期的焦慮抑郁情緒會直接影響心臟功能, 加重病情。因此,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非常重要。

我經常建議患者學習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也可以培養一些興趣愛好, 豐富生活內容。

如果出現嚴重的情緒問題, 不要諱疾忌醫, 及時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此外,家人的支持也很重要。我常常鼓勵患者的家屬多陪伴患者,給予情感支持。 良好的家庭氛圍能夠幫助患者更好地面對疾病,提高治療依從性。

定期復查,早期幹預

很多患者在癥狀緩解後就不再重視定期復查。其實,定期復查對於及時發現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至關重要。建議每3-6個月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包括心電圖、心臟超聲波、血脂血糖檢測等。

定期復查不僅能夠及時發現潛在的問題, 還能幫助醫生更好地評估治療效果, 適時調整治療方案。同時,透過定期復查,患者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增強自我管理的信心。

除了以上幾點,我還想特別強調一點:要學會自我監測。比如每天測量並記錄血壓、脈搏; 註意觀察是否出現胸痛、氣短等癥狀。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就醫。

自我監測能夠幫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及時發現潛在的問題。

我建議患者可以準備一個健康日記, 記錄每天的血壓、脈搏、用藥情況、運動情況 等。這不僅有助於患者自我管理,也能為醫生提供寶貴的參考資訊。

說到這裏,我不禁想起了另一位患者張阿姨的故事。張阿姨今年72歲, 10年前被確診為冠心病。但她積極配合治療 ,嚴格控制飲食,堅持每天散步,保持樂觀心態。

現在的她不僅身體狀況良好,還經常和 老夥伴們一起跳廣場舞 ,生活得非常充實快樂。

張阿姨的成功案例告訴我們,即使患上心臟病, 也完全可以擁有高質素的生活。 關鍵在於積極治療,科學管理。

每次看到張阿姨燦爛的笑容,我都由衷地感到欣慰。這也讓我更加堅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 心臟病患者完全可以擁有健康美好的生活。

回到文章開頭王叔叔的問題:"我還能活多久?"

其實 ,沒有人能準確預測一個人的壽命, 即使是健康人也是如此。與其糾結於"還能活多久",不如思考"如何活得更好"。生命的質素,往往比長度更加重要。

我想起了一句名言:"生命不是要活得長,而是要活得好。"對於心臟病患者來說, 這句話尤其有意義。

我們的目標不應該僅僅是延長壽命,更重要的是提高生活質素,讓生命更加豐富多彩

作為一名醫生,我的職責是竭盡所能延長患者的生命,提高生活質素。但更重要的是, 我希望能夠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 ,學會自我管理。因為健康,不僅僅是醫生的責任,更是每個人自己的責任。

在日常工作中,我常常看到一些患者因為 過度擔心而放棄了生活的樂趣 ,整天活在恐懼和焦慮中。

其實這種做法反而不利於康復。我們應該學會與疾病和諧相處,在積極治療的同時,也 要享受生活,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

別忘了點贊轉發給家人朋友,喜歡的朋友可以關註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

(文中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身體不適應及時尋求醫師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