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他是「江主席」的兒子,如今73歲,擔任上海科技大學校長

2024-06-03歷史

在陜北的山林深處張思德正在一座炭窯裏工作,突然間炭窯發生崩塌,在這生死瞬間張思德不顧自身安危奮力將隊友推出窯外,自己卻被埋在了廢墟之下,英勇犧牲。毛澤東在後來的演講中提到了張思德,強調黨員應以他為榜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此後不久的1944年10月,毛澤東在接見新聞工作者時再次強調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重要性,明確指出既不可以三心二意,也不可以半心半意,只有全心全意才是正確的態度。這些話語進一步加深了「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在黨和國家中的根基。

這種奉獻精神和為民服務的理念,也體現在了如江綿恒這樣的後輩身上。江綿恒出生於1951年上海的知識分子,是江主席的兒子,母親王冶坪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知識分子。 他的成長背景和家庭教育使他從小就對服務國家和人民抱有深厚的理解。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由於政治風波他的父親在武漢遭遇了不公平待遇,全家的生活也隨之受到了巨大影響。這段時期江綿恒被迫中斷學業,與其他許多城市青年一樣被派往農村接受再教育。那些年在農村的艱苦生活,對一個城市出生的少年來說是一次深刻的生活和心靈的洗禮。他在農村的日子裏做過許多繁重的體力勞動,如背負重達幾十公斤的面粉袋,這些經歷使他體會到勞動人民的不易,並深刻塑造了他的人生觀。

1970年代初國家局勢的逐漸穩定,江綿恒終於有機會重返學校繼續他的學業。盡管已是二十多歲,他依舊沒有放棄學習的機會,透過自己的堅持和努力成功考入了全國知名的上海復旦大學。在復旦大學完成本科學業後,他沒有停下腳步,繼續在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碩士畢業後,江綿恒不滿足於國內的成就,決定前往美國深造。在費城的歲月裏,他在學術和生活上都保持了勤奮和簡樸,攻讀電機工程學博士。在學術上他取得了卓越成就,參與了多個尖端科技專案,這些成就最終使他受到了惠普公司的青睞,邀請他參與公司在亞太市場的擴充套件計劃。

1993年,心系祖國的江綿恒選擇回國服務,加入了中科院上海冶金所。他不僅推動了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還承擔了研究所的管理工作。他的努力逐漸被社會廣泛認可,參與了中國網通的組建工作,為電信市場的發展貢獻了力量,並在多個重要企業的董事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江綿恒的職業生涯始終圍繞科技與教育的發展,積極推動上海的「科教興市」戰略,與政府簽訂合作協定,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他的謙遜和低調也讓人敬佩,從不利用父親的名聲為個人謀利,而是不斷地為社會和國家的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他的領導能力在「神五」專案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之後他被任命為中科院上海分院的主要負責人,負責推動院內高技術研究所的研究與發展工作。2009年,他因其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被提名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

江綿恒從一個城市青年到國際學者,再到科研和教育領域的領導者,他的經歷是中國現代化行程中一個個體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