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漢室不可告人的秘密:暗殺,巧合?歷代吳氏長沙王死於「來朝」後

2023-12-09歷史

當年太史公司馬遷在讀到「列封」檔案時,驚訝地發現:長沙王 吳芮家族 ,既與劉氏皇室無特殊關系,察其事跡,卻又無特別之處,可這個家族 「無功」被封侯者竟有數人

此外,異姓長沙國不僅被不在漢高祖「刑白馬誓盟」滅國之列,居然還被專門立法 寫入漢法典的甲篇

這意味著,吳氏長沙國受律法保護,西漢皇帝會受此制約不能輕易削滅長沙國,

太史公查到「著令甲」 這件事是高祖所為, 緣由是長沙王「忠」

這是高祖劉邦自己判斷的,可他卻不曾說明原因,

你看漢初功臣那麽多,跟著劉邦出生入死的也不少,像滎陽城危時假扮劉邦替死的紀信,鴻門宴中冒死救駕的樊噲,彭城之敗載著劉邦驅車逃命的夏侯嬰,這幾人哪個對劉邦不忠?

劉邦不稱他們「忠」,卻對吳氏之「忠」格外上心,

此後,受「令甲」保護的吳芮家族不僅獨存「禪五世」,子孫還享受著種種特殊待遇:

按說長沙國前王卒,只有一子可嗣為王,但二代王弟吳淺被漢惠帝封為便侯、三代王弟吳陽也被呂後封為沅陵侯,就連長沙國的國相利蒼也被惠帝封獻侯,而下一任國相越也被呂後封醴陵侯,

要知道在當時,就劉氏同姓的諸侯國王子或國相都沒有這個待遇,

漢室 對吳芮家族可謂厚愛異常 ,究竟 因為什麽?

司馬遷「不知」,班固更「不知」,

只說這是因「上以鋗有功,從入武關,故德芮」,也就是說高祖因為吳芮的部將 梅鋗有功 所以才立其為長沙王

但這種解釋太牽強了,

梅鋗有功不假,但史書上明確說梅鋗不過是幫助高祖打下了秦朝的析、酈兩座縣城,即反秦立功,

這點功勞比起「從高祖擊項羽」的諸將差得太遠 ,

吳芮封王必然不會是這樣一個理由,其家族獨存獨興也不會因為區區兩縣之功,

何況高帝封列侯時,諸將「日夜爭功不決」,

但你看【漢書】高帝紀怎麽說的:漢五年二月甲午(初三)漢王劉邦即皇帝位, 「二月乙未」(初四) 吳芮「初王」,也就是說 劉邦登基次日,就立即封了吳芮為長沙王

盡管未記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韓王信等人受封的具體月日,但只有「吳芮之功」與他們相等才可能與他們同列諸侯,

相比之下,其余七人的「佐漢」大功都在史書上言之鑿鑿,唯獨 無一字言吳芮立了何功

吳芮無功而 「立」王,漢諸將竟無一人反對,原因是什麽?

其中必有隱情!

更合理的解釋是——吳芮不僅佐漢有功,其功勞也必為諸將折服!

然此功勞卻沒有記錄在案,

這裏面到底隱藏了什麽?

現在,我們來揭這個謎底。

吳芮是什麽人?

吳芮 其人,在【史記】中沒有傳記,太史公為漢初八王中的六位都寫了傳記,卻沒為燕王藏荼和長沙王吳芮立傳,

燕王藏荼興兵叛亂,其後盧綰被封為燕王,不為其作傳情有可原,

然長沙王吳芮卻是高祖點名稱贊忠心的諸侯王,而且長沙國是八個異姓諸侯國中獨存且 禪五世的 諸侯國,

這麽顯眼的「榜樣」式人物及其封國,司馬遷卻不立傳,怎麽都說不過去,其中究竟有什麽隱情?看來吳芮的背後,的確藏著不少秘密。

結合【史記】與【漢書】兩部史書,我們 可以了解吳芮一生事跡的大致情況:

吳芮是秦朝的 番陽 縣令(屬九江郡,漢時更名鄱陽,屬豫章郡),

有觀點說他是吳王的後裔,此說暫不可考;

但吳芮「甚得江湖間民心」,又號稱「番君」,可見吳芮必為番地越人的首領,秦並天下吳芮被「廢為君長」,成了秦朝的秦番陽令;

其家族亦必在番地具有很高的聲望,因而天下叛秦時,身為越王勾踐後裔的無諸、搖才會率越人投奔吳芮, 流亡為「盜」的刑徒 黥布(英布)亦帶著數千人馬「歸番陽令」;

其後吳芮將女兒嫁給了英布, 「 從諸侯滅秦 」,因功被項羽封為衡山王, 都邾;

漢朝建立後,高祖劉邦因吳芮部將梅鋗有功,「德芮」 徙封吳芮為長沙王, 都臨湘,一年後吳芮去世。

以上幾乎是吳芮生平的全部內容,

但有一點令人十分疑惑: 吳芮封王太突兀

通觀兩部史書,不難發現, 吳芮的生平軌跡從其「率百越佐諸侯」之後 , 至少有近兩年的時間出現了歷史空白, 再次出現即是被項羽封為衡山王時,

期間吳芮 立過什麽功?

不詳,

楚漢相爭期間, 吳芮居然又神秘地「失蹤」了!

再出現即項羽敗亡後,漢高祖劉邦將吳芮徙封為長沙王,

問題是 吳芮因為什麽、又是什麽時候投漢的

又不詳.........

不過,吳芮的歷史空白,居然恰好能被當時一個神秘人物的事跡填補上—— 「蒲將軍」

在秦末反秦鬥爭中, 蒲將軍這個人一直是個謎

此人在項梁起兵渡淮時便同英布一同登場,「項梁渡淮,黥布、蒲將軍亦以兵屬焉」,這是 蒲將軍出現的最早記錄,卻 未記其所來

項梁死後,秦圍趙於巨鹿,項羽殺了畏敵不肯出兵救援上將軍的宋義,此後「當陽君(英布)、蒲將軍皆屬項羽」, 而後項羽「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 巨鹿 」, 二人率楚前鋒部隊大破秦軍,

其後秦將章邯找項羽談判, 和談 不成的情況下,項羽又命 蒲將軍「 日夜引兵渡三戶,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 」,

蒲將軍 取得勝利後,項羽才「悉引兵擊秦軍汙水上」率全軍進行決戰;

連 處理秦降卒這樣的大事,項羽都是「 召黥布、蒲將軍計 」,

可見蒲將軍不僅在推翻秦王朝的決定性戰役巨鹿之戰中立有大功,其對項羽來說也是個重要人物。

但是 楚軍坑殺二十余萬秦降卒後, 「蒲將軍」就再不見史, 未記其所去 ........

等 項羽分封諸王時,好基友英布被封為九江王,但 與英布一同出生入死、功勞相當的 蒲將軍,卻了無一言!

就這樣一位重要人物,即便是路上暴斃了,起碼得有個交代吧?

結果沒有,說明當時他還在世,

那立下赫赫戰功的「蒲將軍」,為何未被封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但是,你再聯系 番君吳芮的生平軌跡,這個謎題,只怕是 「蒲將軍」 就是番君吳芮 才能講得通。

「蒲將軍」就是番君吳芮

說蒲將軍就是番君吳芮,總得拿出證據吧?

還別說,史書上 雖然缺乏直接的證據,但 卻留下了不少蛛絲馬跡!

首先 ,番君的「番」讀作 (pó),與 蒲將軍的「蒲」不僅音似,【括地誌】中還有「蒲吾故東,今之真定府平山縣,即漢番吾」番、蒲通用之例,

稱吳芮為「番君」的是番地越人,跟隨吳芮反秦的越人部隊仍舊會這樣稱呼他,因為這是習慣,短時間不可改,

這種情況下,其他 「 誅暴秦 」 的反秦隊伍的將士會怎麽稱呼吳芮呢?

非越人自然不會稱其「番君」,卻有極大的可能以越人的稱呼, 稱其為蒲將軍,這樣才自然合理,此其一;

其次 ,從有關吳芮、蒲將軍、英布三人關系的來看,吳芮、蒲將軍與英布的關系都非常密切,

只不過一個是實錘的英布嶽父,另一個看起來是英布的好「基友」卻難實錘,誰能說與英布一同出生入死的不會是他的嶽父呢?

何況從吳芮「 率越人以應諸侯」、「從入關」這兩句來說, 吳芮必然是同女婿英布一起北上了 , 可英布北上後,其身邊突然出現了被稱為「 蒲將軍 」的人,兩人幾乎是如影相隨,期間英布嶽父 吳芮卻蹤跡全無,

等項羽裂土封王時,「 蒲將軍 」失蹤,受封的卻是全程不見蹤影的 番君吳芮, 這一點除了 蒲將軍就是吳芮,還有更合理的解釋嗎?

只有吳芮就是蒲將軍,

因在南方越人中具有相當大的號召力,還在巨鹿之戰中立下了不世之功,才是項羽、劉邦都不得不封的存在。

這也就是解釋了「蒲將軍」為什麽在巨鹿之戰後在史書上消失了,

莫要忘了,戰後項羽裂土封王,「蒲將軍」有了王號,自然要稱其族名——吳芮!

不過 ,史書裏還有一個細節,即【史記】項羽本紀說「番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而【漢書】高帝紀卻說吳芮「從百越之兵以佐諸侯」,

從、率看似是一字之差,可卻是兩個不同的含義,簡單來說就是主帥和副手的區別,那麽到底吳芮是越軍主帥,還是其中一支的將領呢?

從史料看,八個異姓王中,只有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沒從劉邦手裏獲取過兵力,

其余六人,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都受過劉邦兵力,韓信、韓王信、張耳、盧綰更是直接在漢軍中帶兵,

可見,吳芮手中握有重兵,兵力遠超女婿英布,必然不會只是一支部隊的將領,當是百越的統帥才更合情。

那為何項羽與劉邦,分別給出了兩個相差懸殊的答案?

從字面上看,項羽對吳芮的功勞是肯定的,而劉邦卻是有意壓制,

問題又來了, 既然劉邦對吳芮之功的評價遠低於項羽,為什麽還要封吳芮為王並且加封他更多的土地呢?

史書既未見吳芮佐漢之功,又未見其從高祖擊項羽立功,卻新封五郡,諸將不爭功、無異議,

只有蒲將軍是番君吳芮,這一點才說得通。

蒲將軍立下汗馬功勞,其功勞有目共睹,不封,說不過去,

何況八王中,只有韓王信、韓信、彭越、盧綰為「漢立之」,臧荼、英布、張耳、吳芮都是項羽舊封而漢改封,已為王,

結合漢初的政局,劉邦既然在楚漢之爭中承認了他們,在皇位還沒坐穩、天下還未盡收、諸侯王手握重兵的情況下,

更不可能立即與他們翻臉,立即剝奪他們的既得利益, 「厚待」他們才是上策

漢軍偷襲江南,卻不見於史

但是這裏還有一個疑點,英布是在隨何誘以「淮南沃土」的條件下叛楚歸漢,吳芮因為什麽呢?

要說他始終中立,實無可能,

以臨江王共敖、共驩父子的結局來說,雖然被認定為忠於項羽,但在楚漢之爭中卻沒有出兵救援的表現,說其中立也不為過,

而劉邦稱帝後,直接用武力攻打江陵,共驩據守城破被擒,解往洛陽後被殺。

可見他不能容忍「中立」這樣的態度,因而, 吳芮應當早早就投了劉邦陣營

原因是什麽?

按【漢書】高帝紀,五年二月詔書的說法,是「項羽侵奪之地,謂之番君,其以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為長王」,

也就是說項羽雖然封吳芮為衡山王,卻把吳芮的故地封給了英布,從而隱晦地表達吳芮父子對此很不滿,

但是史料中壓根找不出項羽侵奪之地的證據,

反而,更像是英布侵占了與九江相距不遠的邾地,其後把衡山封給英布、將吳芮改封長沙的也是劉邦自己,

所以,這裏面一定隱藏了某些真相。

與其說是高祖改封、加封,倒不如說是衡山王吳芮自己爭取的長沙,劉邦只不過是承認了這個既定事實。

按照【史記】東越列傳說:「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勾踐之後也,姓騶氏。秦已並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及諸侯叛秦,無諸、搖從諸侯滅秦,當是之時,項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漢五年,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

顯然,也就是項羽既未封無諸、搖為王,亦未將閩中郡還給無諸、搖,引起他們的不滿。

我們前面講到,秦末無諸、搖率越人投奔吳芮,

項羽「弗王」,這當然也會讓身為越人首領的吳芮不滿,因而在項羽先後與田榮、劉邦交戰之際,

越人趁機反楚理所應當!

這也就解釋了 英布為什麽突然就不聽項羽命令了,

參考史料分析,張良說英布與「項王有郤」,是指漢二年齊王田榮反楚,項羽擊齊要九江王英布出兵,英布卻稱病不往,又只派「數千人行」;漢三年,漢王劉邦擊楚彭城,英布又稱病不往,項羽發覺英布有了異心,心生怨恨,只是迫於形勢才未滅掉英布,因此劉邦派隨何去說英布反楚.......

越人反楚,英布當然會在越人與項王之間搖擺不定!

我們再看高祖封給吳芮的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這五郡,其中象郡、桂林、南海當時還在不被承認的南越趙佗手中,

只有 黔中、長沙、豫章 、緊臨豫章的 閩中 是項羽未曾明確分封出去,

偌大個黔中、長沙地盤項羽自然不會分給臨江王,豫章郡人口雖不算多,顯然也沒分給英布,否則隨何不會以整個淮南地區來誘反英布,

也就是說,這幾個地區,名義上歸楚國所有, 事實上是「無主之地」

因而越人反楚,當然要先奪回自己的地盤,以及越人聚居的地區!

何況不只越人在「趁火打劫」,劉邦也悄悄向南方進了軍!

也許你會問,劉邦在北邊忙著與項羽交戰,史書上也沒見他出兵南下啊,

這確實是個疑點,因為史記、漢書都沒有漢二年漢進軍江南之記載,

但是卻被【水經註】揭了出來!

據【水經註】沅水註說,漢高祖二年,割黔中故治為武陵郡;耒水註說: 「郴,舊縣也,桂陽郡治也,漢高帝二年,分長沙置。」

還有【湖南省誌】地理誌說,漢高祖二年,在今藍山縣境置南平縣,辰溪縣境置辰陵縣。

不少人認為這是【水經註】記錯了時間,

但漢高祖二年漢軍南下黔中、長沙才更合理,尤其是前有秦昭襄王派司馬錯率軍攻打楚國黔中郡 (278 BC ) ,

因為巴蜀地區與楚國黔中郡有水道相通,而且巴蜀居高臨下,地勢又髙於楚黔中郡,

漢軍走秦昭襄王的老路,一步一步瓦解楚後方防禦完全是有可能的。

畢竟漢王二年三月檄文聲討項羽,說「南浮江、漢以下」,顯然漢軍的確有南下的戰略規劃,只不過是否實施沒見於史記、漢書,造成漢軍沒有南下的誤解!

漢軍占領黔中、長沙途中,當與越人部隊不期而遇,因而漢「割(楚)黔中故治為武陵郡」,「分長沙置」桂陽郡,還在湘西極辟遠的今辰溪縣境新置辰陵縣,在湘南極辟遠的今藍山縣地新置南平縣。

其余地盤自當歸越人自己所有,因此吳芮的封地,極大可能是劉邦稱帝後,承認的既定事實,非他所願!

因為在義帝生前或剛死,就去偷襲江南令人不恥,這當然是劉邦極力想隱藏的一段歷史,

畢竟義帝死了半年後,漢王才冠冕堂皇為義帝發喪,公開打出反楚旗號,

若是讓天下知道他根本不關心義帝死活,只顧著給自己撈地盤,豈不是自己打自己臉面!

吳芮受封的五郡也包含著巨大的陰謀

漢室居心不良!歷代吳氏長沙國死於暗殺!

漢高祖封了吳芮五郡不假,但卻奪了吳芮的衡山郡,將此郡分給了英布,而本該分給英布的豫章郡,卻封給了吳芮,這是有意挑起翁婿二人的矛盾!

至於桂林、南海、象三郡,劉邦明知為趙佗所有,卻還將它們封給吳芮,

與其說開了張空頭支票,不如說他居心不良,

吳芮勢弱、趙佗強悍,莫說吳芮沒有可能越嶺去與趙佗爭尺寸之地,趙佗知道此事後,吳芮以後還能安枕入眠嗎?

後來矛盾的確從趙佗身上發生,呂後聽信樊噲等人勸說,沖動之下就禁斷了與南越的關市鐵器,

趙佗大怒,立即舉兵攻漢,第一個遭殃的就是長沙國,

在這之前,長沙國因地接大江,就遭受過嚴重的水災,史書載「流民四千余家」,不久又被南越構兵,

本來長沙國有十三縣,

經過南越的侵擾,其中幾個縣被攻陷,等於半數長沙國陷沒了,損失嚴重到幾乎無法生存, 為漢廷付出了重大犧牲!

眼看著長沙國的確到了快要支撐不住的地步,呂後才派出隆慮侯周竈將兵支援,結果漢兵因不適用暑濕天氣病死一大半,

雙方只能膠著僵持,長沙國也不得不咬碎牙苦苦支撐,

一直熬到漢文帝繼位,寫信給趙佗求和,才解決這個問題。

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當年長沙國之所以獨存, 「忠」並不是唯一的因素

更多是因為吳氏長沙國地處邊陲,國小勢弱,對朝廷構不成威脅,反而還可以成為漢朝的南方屏障,

何況吳芮本越人,以其領地越人聚居地再適合不過了。

吳芮家族是不是真的獲得漢室格外厚愛?

不是。

吳芮在受封長沙王當年6月就去世了,其子吳臣繼位,

吳臣 時期,漢朝發生了 英布之反 ,這是漢高帝十二年十月的事,

本來英布做了失敗的準備,即逃回越人的大本營,畢竟英布有可能也是越人血統,身邊也多為越人,又是吳芮的女婿,是二代長沙王吳臣的姐夫或妹夫,哪知 吳臣大義滅親,誘殺了英布

興許正因為 吳臣此舉,漢高祖劉邦才「著令甲」 ,公開稱贊吳氏長沙國的「忠」。

吳臣在位八年去世,其子 吳回 繼位,在位七年去世,其子吳右立,吳右時期長沙國力拒南越,對漢室的功勞最為突出,

吳右 在位九年去世,其子吳著繼位,

吳著 做長沙王22年後去世,無子國除!

需要註意的是,吳芮、吳臣、吳回、吳右死亡時間,

吳芮死時,距離封王不到一年的時間;吳臣死於漢惠帝元年;吳回,死於呂後元年;吳右死於漢文帝元年!

為何如此巧合, 四代長沙王都死在了漢室政權交替的時刻?

更巧合的是,最後一任長沙王吳著,與漢文帝前後腳去世,死前曾「來朝」也就是朝拜過漢文帝,

你看,這不是個很大的疑問嗎?

既然吳著來朝,前幾任長沙王必來朝,那麽他們是不是也在朝拜回去後死掉了?

也就是說,是漢室借「朝拜」暗殺了長沙王?

正因為長沙地處邊陲,漢室完全可能用這種手段來控制長沙國,

當然,此說證據不足,還不能定義為漢室暗殺,但相比吳芮、吳臣、吳回、吳右幾人離奇死亡,

吳著之死卻有更多依據,

姑且不說他死在了朝拜漢文帝後,就說文帝時期的政局,淮南王劉長謀反「令人使閩越、匈奴」,

這對文帝來說是什麽,長沙王雖非反逆,但其存在始終令漢室不安,何況一旦長沙與閩粵、南越聯兵相向,漢朝怕是吃不了也會兜著走了,

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必須解除長沙國,文帝才能安心,無子國除是最好的結果。

所以,盡管吳氏長沙國傳國數世,受盡漢室恩寵,但風光背後卻是難以敘說的血淚史,歷代吳氏長沙王實際上都沒有落得全身而退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