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張學良自稱從小愛國,卻說九一八不抵抗沒錯,把數億遺產捐給美國

2023-12-31歷史

「九一八事變不抵抗沒有錯,時至今日我還是這麽認為。」

這句話,竟是張學良晚年接受日本采訪時所說的。

要知道,當年九一八事變,面對日軍對東三省的侵略,身為東北少帥的張學良,非但沒有領兵抵抗日軍侵略,還反倒是一聲令下,讓所有士兵都不許動,才使得日本鬼子不費一兵一卒,就迅速侵占了東北全境。

然而在晚年面對日本人采訪的時候,張學良卻仍然認為當年九一八不抵抗沒有錯,還說自己從小就愛國。

更讓他頗具爭議的,就是他竟 把他上億價值的全部遺產,全都捐贈給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這是為什麽呢?

從小愛國?

少帥張學良,他的三大舉動,足以影響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歷程。

之所以能夠造成如此之大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張學良有個很牛的爹,那就是東北王張作霖。

張學良本人曾說過 :「我們張家父子,若不是為了愛國,會有這種下場嗎?」

張作霖雖然稱得上是一代梟雄,但他也確實愛國,在家國大事上從不軟弱糊塗,無論日本人此前如何拉攏他,他都始終不為所動。

早在1916年,中國軍隊和日本軍隊,就在鄭家溝起了沖突,當時日本關東軍想要趁火打劫,在東三省派駐日本警察和軍事顧問,但張作霖沒有任何猶豫就直接選擇了拒絕,因為他知道一旦同意了,就跟放縱日本侵占中國領土沒什麽區別。

等到日俄戰爭之後,日本又打算透過移民的方式,軟殖民東北。豈不料張作霖也以毒攻毒,瘋狂往日本移民,移去日本的人數,甚至比日本移過來的人數多得多,這就使得日本的殖民計劃再一次落空。

因此盡管狼子野心的日本人,一直對東北三省虎視眈眈,但礙於有張作霖這個強悍的軍閥坐鎮,所以他們並不敢輕舉妄動。

而這一時期的張學良,俗話說就是還沒開竅,仗著東北王張作霖嫡長子的身份做庇佑,無論走到哪裏,都內建光環加身。

再加上張學良英俊帥氣、出身豪門揮金如土,位列「民國四公子」,身邊更是少不了各種鶯鶯燕燕的環繞,而他也一心沈溺溫柔鄉中,當一個浪蕩公子哥,沒什麽多余的心思放在建功立業上,想著反正他爹也能給他現成的,不用他自己來操心。

直到1928年,因為張作霖始終拒絕承認日本在東北的特權,日本人便策劃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他。

自此,張學良才不得不結束了花花公子的浪蕩生涯,被迫挑起東北王的大梁。

但張學良自己也清楚,自己雖然坐上了東北軍司令的寶座,但他手下的將領們大多並不信服於他,覺得他才不配位。

尤其是在東北軍中頗有威望的楊宇霆,就經常違抗張學良的命令,這令張學良時常感到一種威脅。

張學良深知,僅憑自己的實力壓根鎮不住場子,眼見東北軍在自己的領導下,早已不復往日雄風,所以他幹脆決定,放棄東北王的位置,讓老蔣來幫自己鎮場子。

很快,他便通電全國宣布東北軍,就此服從蔣介石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

為此,張學良還下令將東北各省懸掛的北洋政府五色旗,全都換成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史稱「 東北易幟」。

而這,正是張學良幹的第一件大事。

九一八不抵抗

東北易幟,蔣介石自然是喜不自勝,畢竟不用損兵折將廢一兵一卒,就白撿了東北這麽大個便宜,實在是天上掉餡餅的事情。

對於張學良來說,這也不失為一個避免東北軍繼續內亂的好法子,而且從此歸屬南京國民黨政府的東北軍,還可以吃上穩穩當當的皇糧軍餉,再也不用擔心自負盈虧的財政問題了。

要知道,在此前的軍閥混戰裏,龐大的軍費開支,已經嚴重影響了東北的經濟,導致通貨膨脹嚴重,政府債務累累,東北民眾都怨聲載道,張學良和東北軍也實在是沒有那個實力,繼續跟國民黨內戰了。

所以與其互相殘殺,倒不如握手言和。

更重要的是,張學良此舉,也提前促進了當時中國統一大業的實作,避免了因內戰消耗國力、百姓遭殃,所以至少從這一點來講,張學良確實是愛國的。

然而沒過多久,張學良就從促進祖國形式統一的愛國軍人,淪為了人們喊打喊罵的民族罪人和 「不抵抗將軍」, 這是為什麽呢?

九一八事變之前,「一山不容二虎」的蔣介石,正把自己的全部精力,一門心思地放在對付共產黨上面。

九一八事變之後,面對日本侵華,蔣介石卻依舊不把日本鬼子當回事,他甚至揚言「攘外必先安內」,不惜放任日軍侵華,卻對身為同胞的中國共產黨趕盡殺絕。

而張學良卻也出奇地配合蔣介石的荒謬論調,在他得知日軍侵華之後的第一時間,竟然下令東北全軍不許抵抗不準動,並且收繳槍械存庫。

此舉的結果自然就是,張學良幾乎一槍不放,就丟掉了東北三省。而日本人幾乎不費一兵一卒,就頃刻間占領了東北全境。

也正是九一八事變中實施不抵抗政策的這一決定,將張學良永遠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因為如果不是在九一八事變之中選擇不抵抗,或許日本人也不會這麽看輕中國,繼而這麽快地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甚至張狂地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

面對民眾的憤怒和抗議,張學良陷入了沈默。

一直到晚年,當他再一次被問及,那個時候為什麽會對九一八事變采取不抵抗政策的時候,張學良才嘆了口氣,說道:「 我要知道日本鬼子是真幹,我怎麽可能不抵抗嘛?」

或許正是因為張學良少年時期生活太過優渥、一路順風順水,所以未能讓他充分了解到人心的險惡,從而對於日軍侵華,抱有了過於樂觀的態度,竟會寄希望於日本會忌憚其他列強在中國的即得利益,從而不敢輕舉妄動。

因此,當九一八事變發生的時候,張學良還真的以為日本只是在試探,不敢真的打起來。甚至在發現日本這次不是試探,而是真的要打之後,張學良也還在寄希望於國聯這樣的國際勢力,能夠幫助他們威懾日本,從中調停。

當然更重要的是,張學良不敢違抗蔣介石定下來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基本國策」,更何況當時張學良也壓根打心底不看好咱們中國軍隊的實力,覺得壓根打不過日軍,所以他才當即決定以「不抵抗」來保存實力,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而這個想法,也正好彰顯出張學良身上所保留的一些舊軍閥習性,就是把兵看得比民重要。

不抵抗之後,張學良手底下的兵雖然沒有遭到太大損失,可東北的千萬老百姓卻遭了大殃,甚至來不及反應過來,就莫名其妙地淪為了亡國奴和階下囚,慘遭日軍的燒殺搶掠和奴役。

好在張學良及時補救回來,又做了他人生當中足以改變近代史行程的最後一件大事:發動西安事變,脅迫蔣介石放棄內戰,跟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從而促成了抗日統一戰線的建立,算得上為抗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由此也可見張學良的愛國之心。

不過,西安事變也讓老蔣從此對張學良懷恨在心,沒過多久他便設法將張學良幽禁起來,並且 這一囚禁就是將近六十年。

用六十年自由,來換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也算得上是張學良對當年誤判形勢「不抵抗」的一種贖罪了吧。

可既然如此,張學良為何還會在晚年認為,自己九一八事變時「不抵抗」沒有錯呢?

把遺產都捐給美國

尤其是在這日本人對張學良有著「殺父之仇」的情況下,按理來說,張學良不是更應該對日本人恨之入骨嗎?

晚年的張學良,在采訪中表示,自己之所以不覺得對九一八事變實施「不抵抗」政策,有什麽過錯,是因為他害怕當時一旦中國軍隊奮起反擊,就相當於給了日軍正式發動侵華戰爭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了。

畢竟類似這樣的事情,在九一八事變之前,也不是沒有發生過。那個時候日軍在東北就已經頻頻有過許多次挑釁騷擾的動作,就如同「中村事件」當中,一個日本間諜就透過汙蔑中國軍隊無故處決日軍大尉,來煽動日本軍民的侵華情緒,以此借題發揮。

而張學良覺得,自己選擇「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至少就不會給日軍侵華留下什麽借題發揮的把柄,以及擴大戰爭的借口,可以名正言順地站在受害者視角,譴責日本的侵略行為。

只不過他沒料到的是,日本鬼子竟然真的就有這麽兇殘,壓根不顧這侵華的借口順不順當,就直接開幹了。

至於那些被張學良繳槍的東北軍,自然也不可能這麽傻楞楞地站在原地等死,只能撤退,於是就搞出了一個棄城而逃,把東北三省拱手讓人的局面。

然而存放東北軍被收繳的武器的倉庫,也隨著東北三省的陷落,完全落入了日本人的手裏,使得東北軍幾乎完全喪失了作戰能力。

所以總的來評價,無論張學良選擇「不抵抗」的初衷是好是壞,那些所謂的「判斷失誤」是否值得被歷史原諒,「不抵抗」所導致的結果,對於東北三省、乃至全國人民來說都是毀天滅地的。

因此,無論張學良如何為自己辯解,他沒有不抵抗,只是判斷失誤,都無疑於只是在為他當年的軟弱粉飾太平。

不過,雖然他表面上並不願意承認自己當年的「不抵抗」是錯誤的,但他對於不抵抗所造成的後果,還是感到相當愧疚的,從他90歲大壽那天公開說的那段話,就不難看出來:

「我這是虛度的九十年,對國家、社會、人民毫無建樹...我是一個罪人,我不單是罪人,還是罪人的罪魁,我自己感覺真是萬分慚愧。」

在談到九一八事變時,張學良也曾說過:

「我這個人是膽大妄為的,如果我當時知道日本人九一八事變真的是來侵華的,我肯定是要跟日本拼命的。」

而「不抵抗」之後的西安事變,就是他在用實際行動,彌補自己當年因不抵抗犯的錯誤。

正如他的愛國之心,也是毋庸置疑的,晚年的他依舊無數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到今天也是這樣,如果國家要用我,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恢復自由之後的張學良,一直到去世,都沒有回到他心心念念的祖國大陸,並且就連價值數億的遺產,都全部捐給了美國,這是為什麽呢?

這就跟李登輝這個人脫不了幹系了,蔣家父子接連去世之後,李登輝成為了寶島新一代掌門人,為了順應當時寶島「民主與自由」的論調,他才決定釋放張學良。

然而李登輝當時釋放張學良時有一個條件,那就是「 只能在台灣與美國之間往返 」,所以事實上,張學良並沒有獲得真正的人身自由,還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一旦去往除了台灣和美國以外的地方,他的人身安全很有可能就受到威脅。

至於張學良捐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遺產,一個是他前妻於鳳至留給他的錢財,並不是他自己的。二一個就是一些重要的歷史檔資料和古董字畫收藏品,這些他就算是想捐給大陸,怕是寶島那邊的人也不會允許,所以他才寧願捐給美國,也不願捐給寶島。

也正因如此多的無奈和遺憾造就,對於張學良的評價始終充滿了功過和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發動西安事變所做出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

於中國共產黨而言,西安事變的成功與否,甚至是直接關乎中國共產黨生死存亡的,因此我們主流官方對張學良的評價,始終還是功大於過,至少他的愛國之心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