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69年,粟裕打電話給許世友,請求幫忙關照在南京生活困難老母親

2024-01-20歷史

1969年的一天,許世友將軍在南京軍區任職時接到了一通電話,來自粟裕將軍。這通電話的內容與工作無關,粟裕打電話給許將軍只是為了向他提出一個私人請求,幫忙關照一下自己的老母親。粟裕和許世友的關系曾經相當復雜。盡管他們曾經是戰友並肩作戰,但也是有名的「老對頭」,很多人認為這兩位將軍之間怨多於義。

兩人之間到底有何恩怨?為何粟裕會找「老對頭」許世友幫忙關照母親?許將軍又會有何反應呢?

提起粟裕與許世友的「恩怨」,很多人都會想到濟南戰役。在這次戰役中,兩位將軍在戰鬥策略上出現了分歧。許將軍堅持自己的策略,並最終取得了勝利,但卻未能繼續隨部隊南下。因此,一些人開始傳言「粟許二人不合、粟裕打壓許世友」。有些版本中認為許世友因不服從命令被撤職,所以戰役後只能留在山東,但這種說法的真實性有待考證。

有人認為,無論戰役結果如何,許世友違抗命令是錯誤的,被撤職也是咎由自取。還有人認為,兩位將軍只是存在意見分歧,既然最終勝利了,粟裕將軍沒必要如此「打壓」許世友,甚至幾乎結束了他的軍事生涯。實際上,在濟南戰役期間的意見分歧並非兩位將軍第一次發生矛盾沖突。

1947年時,許世友對上級決策不滿地大發牢騷,並在電話中對粟裕怒吼。當時蔣介石集結48萬兵力企圖一網打盡20萬解放軍。為了避免部隊被擅長遊擊戰的解放軍逐個擊破,國民黨實行王牌軍與普通軍「抱團取暖」的策略。這使解放軍難以找到突破口。華野部隊處於劣勢,在多次誘敵深入後陷入被動。面對嚴峻的戰局,粟裕提出了一個策略,讓部隊左右回旋以迷惑敵軍,並盡力分散敵軍制造戰機。

5月11日,許世友所在的九縱接到命令,迅速集結向淄博和臨沂一帶行進,阻擋並殲滅國民黨第七軍和整48師。然而戰局突變,11日晚傳來最新訊息:湯恩伯將率領王牌軍向坦埠發起進攻。坦埠正是華野主力所在之處。經過討論,粟裕和陳毅決定放棄博沂一帶的國民黨普通軍,並命令許世友立即回防坦埠。

接到新命令時,九縱的士兵已經疲憊不堪。許世友因此生氣上級命令一天一變,在電話中對粟裕大吼了一通。面對這種態度,粟裕也很生氣,但他克制住了脾氣。因為爭吵沒有意義,粟裕準備向許世友解釋現在的戰局。但這時陳毅接過了電話,並直接命令許世友馬上返回。

許世友並非不知輕重的人,他明白現在的形勢,也理解了陳毅的解釋。於是,他立刻表示堅決執行命令。

後來,孟良崮戰役取得了巨大勝利。陳毅在慶功會上對許世友電話頂撞上司一事進行了批評,而許世友則怒吼了一通。然而,粟裕將軍卻沒有再提起此事。這顯示出粟裕將軍的胸襟寬廣。所以那些聲稱粟裕和許世友因意見分歧而打壓許世友的說法是不可信的。否則,在20多年後,粟裕將軍也不會拜托許世友關照自己的老母親。

將軍們經歷了無數戰鬥,壯士們為了保衛祖國的每一寸疆土和每一個百姓,出生入死。他們選擇把生命和熱血獻給祖國。然而,在做出這樣的選擇背後,他們必須舍棄與家人相聚的時光。無論父母是否年邁、子女是否年幼,他們無法長時間陪伴家人。

粟裕作為將領和主帥,在軍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戰爭未結束之際,將士們不能停下腳步,戰役接連不斷。許多將士甚至幾年甚至十幾年都沒有機會回家。粟裕將軍也是如此。1949年,戰爭結束了,人們迎來了和平新生活。國家穩定後,將軍們終於能夠脫離戰爭,回到闊別十余年的家鄉看望親人。

粟裕將軍內心忐忑不安地回到老家時,他難以想象母親在這些分離的年月裏的艱辛生活以及對他的思念和擔憂。母子再次相見時,難免熱淚盈眶。幸運的是,苦盡甘來,十多年的分離終於等到了重逢。

然而,國家已經安定,粟裕將軍不能再讓母親獨自留在老家。但由於母親無法適應北京的水土氣候,她最終選擇去了南京,那裏更適合養老。雖然北京和南京之間距離並不遠,但是粟裕將軍工作繁忙,無法經常去看望母親。他非常放心地想到了在南京任職的老戰友許世友。

粟裕將軍毫不猶豫地給許世友打了電話,告訴他情況,並請求他關照母親。這顯示出粟裕將軍對許世友的極大信任。在做出這個決定時,粟裕將軍沒有考慮其他人選,仿佛篤定許世友一定會同意幫助。這足以說明兩人之間的「不和」只是些微的分歧,在粟裕將軍心中並不值一提。

許世友立刻答應了粟裕的請求,並非常認真地對待此事。他立即打電話給李文卿,並交代了一系列任務。李文卿是許世友的辦公室副主任,職位高、能力強。讓副主任親自去辦這件事,足以顯示出許世友對此事的重視程度。

李文卿與軍區管理局聯系,按照許世友的要求告知他們從今往後負責粟裕母親的生活起居等各項事宜。許世友要求管理局局長親自去看望粟裕母親,並在回來後與他見面,詳細了解她的生活和身體狀況。然後首要解決她的健康問題,逐步解決其他生活上的困難。許世友關心老人的身體健康,並親自為她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問題。

有了許世友和李文卿的關心,盡管粟裕母親獨自居住在南京,但她仍然能夠感受到溫暖。粟裕將軍對許世友充滿信任,他在北京時也能更加放心地對母親。

許世友的行動充分表明他對老戰友母親的關懷是真心實意的。他不只是應付了事情,而是真正關註並照顧老人家的生活。

許多人都會好奇,為什麽許世友會答應幫助照顧粟裕的母親,畢竟他們曾經是對頭。但實際上,許世友的做法並不令人意外。雖然兩位將軍之間確實存在分歧和矛盾,但關於「粟將軍有意打壓」和「許將軍心存怨恨」的傳言純屬無根據。粟裕和許世友兩位將軍在成長經歷、性格和作戰風格上都有所不同,粟將軍善於戰略謀劃,而許將軍則擅長驍勇善戰。因此,在戰鬥策略上存在一些分歧是正常的。但兩人的最終目標和革命信仰完全一致,小小的分歧並不足以導致兩人之間的敵對情緒。

事實上,許世友對粟裕將軍非常敬重,並且兩人之間也有一些交情。甚至粟裕偶爾還會拜訪許世友家。這些事實表明,兩位將軍之間並沒有那麽大的隔閡。

在粟裕母親需要照顧的情況下,無論是粟裕將軍對許世友的絕對信任,還是許世友將軍的鄭重同意,都是對那些傳言的明確反駁。除了兩人之間深厚的戰友情誼外,許世友對粟裕母親的關懷可能還有另一個原因——將心比心。

許世友以孝心著稱,他曾經拒絕簽署【火葬倡議書】,理由是生前未能盡孝。他希望能夠與母親一同安葬故鄉,與其作伴。由於長期四處征戰,許世友無法陪伴母親左右,在母親生前未能盡到孝道成為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因此,他能夠理解粟裕將軍內心的痛苦和煎熬。即使兩人之間交情一般甚至真的「不和」,當面對「照顧母親」的請求時,許世友也會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

關於粟裕和許世友兩位將軍不和的傳言已經流傳了很多年,甚至現在仍然有很多人相信這種說法。然而,這些傳言無論是從革命先輩將國家安危置於首位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角度來看,都顯得狹隘和偏頗。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