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寧都會議,劉伯承主張解除毛主席兵權,此後毛主席待他如何?

2023-12-30歷史

想看更多精彩內容記得「關註」我!謝謝支持!

一、毛主席失去軍權,劉伯承投錯了一票

1931年的寧都會議,可是共產黨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政變」。

直接導致了偉大領袖毛主席被革職,失去了手中的兵權。

作為一名資深革命家,毛主席在紅軍中可是功勛卓著,數次指揮紅軍成功反擊國民黨軍的「圍剿」,功不可沒。

沒想到,就在第四次反圍剿告捷之際,中央居然要奪其軍權。

在這場黨內「政變」中,有一個關鍵人物——劉伯承同誌。

說起劉伯承, 那可是一位有著「蘇聯功勛身份+中央高幹特權」雙重加持的同誌。

第一,他是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的高材生,可以說是蘇聯的紅色接班人,擁有共產國際的背景加持;

第二,他時任紅軍學校校長,在會上發言分量十足, 可以說是中央的看家軍師。

沒想到,這樣一位黨內「紅人」與「專家」,居然也投了贊成票。

根據後人分析,當時的劉伯承同誌可能並不太了解毛主席的農村包圍城市戰略思想,也不太熟悉毛主席的工作作風。

僅僅停留在「書本理論」層面,認為毛主席的軍事路線有些冒進和激進。

所以才會在會上建議毛主席退居二線,搞一搞地方工作。

不過,這位劉大師說的話,反而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他的「專業建議」之下,中央很快就透過了革職令, 直接讓毛主席卸甲歸田。

其實,劉伯承同誌也確實不是有意作為。

只能說,他當時還處在對毛主席戰略路線認識不足的歷史局限之中。

但偏偏時運不濟,他的一票,直接導致了毛主席的軍權被奪。

不過話說回來,劉伯承同誌的這一錯誤決定, 也為他日後的人生寫入了戲劇性的反轉。

二、紅軍落敗劉伯承憤然,毛主席仍放心重用

劉伯承在寧都會議上,投票贊成解除了毛主席的軍權。

一時錯誤,造成了紅軍在之後第五次反圍剿中的慘敗。

1932年,在寧都會議後不久,劉伯承就被提拔為紅軍總參謀長,開始負責紅軍的軍事指揮工作。

而此時的紅軍, 實際掌權者已經變成了共產國際派來的三人軍事小組, 之前功勛卓著的毛主席被邊緣化。

三人小組的核心人物,是一個叫李德的家夥。

這人是標準的蘇聯崇拜者,非常頑固,死磕著要按照蘇聯那一套陣地戰式打仗。

劉伯承作為蘇聯留學生,也對李德這號人物心悅誠服,對他言聽計從。

結果就是原本以農民遊擊戰見長的紅軍,非要按照蘇聯那一套正面剛, 和老蔣的精銳部隊正面硬碰硬。

結局可想而知,被老蔣痛宰了個落花流水,只能丟下江西蘇區,倉皇西逃。

這一慘敗, 直接導致劉伯承同誌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反思與怒火中燒之中。

原來,讓紅軍打仗的不是這個套路!

跟在毛主席後面混日子的時候,紅軍是一路過關斬將、身手了得。

現在突然換了個領導,整個紅軍都成了烏合之眾,瞎指揮瞎打仗。

特別是和李德對著幹的時候,劉伯承直接破口大罵,痛斥對方是紙上談兵的臭書生。

「你這破戰術,要是再用下去,我紅軍非死一半不可啊!」

劉伯承怒氣沖天,只恨自己當初選錯了邊,才會讓紅軍淪落到今天這個下場。

此時此刻,劉伯承終於明白了毛主席的良苦用心。

原來主席看得長遠,才會選擇打鄉村遊擊, 重點培養革命群眾基礎。

如果當初聽主席的,紅軍早就把根基打牢了,哪會淪落到今天被老蔣追著打的下場。

「我的祖國河山!」劉伯承痛心疾首,兩行清淚。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他一定要回去寧都會議現場改票, 死保主席的軍權不可奪!

然而歷史無法重來,紅軍的潰敗已成定局。

此時此刻,劉伯承同誌只能寄希望於西行的遵義會議,重新擁戴毛主席上台,為紅軍指明出路。

值得慶幸的是,即便劉伯承曾一時昏頭投錯票,毛主席還是沒有處置劉伯承。

甚至在之後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毛主席繼續重用劉伯承同誌。

讓他在129師和晉冀魯豫軍區發揮才能,最終也成為十大元帥之一。

由此可見, 毛主席政治手腕高明,並沒有計較劉伯承過去的錯誤, 這讓劉伯承感激不盡。

而紅軍的失敗與成功,也充分說明了誰才是真正的領路人。 紅軍只有追隨毛主席,才能戰無不勝、所向披靡!

三、軍事路線之爭源自認識分歧和歷史局限

20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內部在軍事路線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

這場爭論的焦點在於: 是先發展農村力量,實行毛主席提出的農村包圍城市。

更或是按照共產國際的指示,打進城市,奪取政權。

其實,這場論戰的根源,是對中國革命具體國情認識的差異。

毛主席透過親身實踐,深刻認識到中國是個農村大國,真正可以依靠的力量是廣大農民。

所以他提出了著名的「工農武裝割據」路線,先在農村積蓄力量,然後再逐步奪取城市。

而共產國際及其在華代表,則本著蘇聯經驗, 主張工人運動是革命的主力軍。

他們認為應該打進城市,在城市工人中發動起義,一次性奪取政權。

總結就是中國也應該復制蘇聯的模式,直搗黃龍。

但是,他們忽視了中國和蘇聯國情的不同。

在當時中國,城市工人階級還很薄弱,真正可以依靠的還是數量眾多的農民。

毛主席的路線因勢利導,切合中國實際。

而共產國際等人則存在著歷史的局限性,起初無法認識到這一點。

這一分歧在寧都會議上導致了毛主席被解除軍權, 繼而釀成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的慘敗。

劉伯承等人也存在這樣的歷史局限性,起初跟隨共產國際決議,否定了毛主席的正確路線。

透過這場血的教訓,中共內部在遵義會議上最終解決了這一分歧。

毛主席重新掌握軍權,中國共產黨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革命道路。

劉伯承等人也從這個過程中成長進步,認清了形勢,重新追隨毛主席領導。

可以說,這場軍事路線之爭,是一次殘酷的歷史教訓,但同時也深刻影響了中國革命道路的選擇。

所有參與其中的人,也都在這個過程中歷練成長,找到了正確的道路。

值得欣慰的是, 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並沒有計較這場爭論中某些人的錯誤, 而是采取寬容的態度。

在遵義會議後繼續重用劉伯承等人才,使他們的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這充分反映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胸懷與氣度, 也為我們樹立了寬容包容、團結統一的好榜樣。

在今天回望這段歷史, 我們既要看到道路選擇的曲折困難,也要看到老一輩革命家睿智和寬容的力量。

結語

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寬容胸懷,令人肅然起敬。

看看劉伯承,在寧都會議上明明投錯了票,結果沒過多久又被毛主席提拔重用, 後來還成為十大元帥之一。

其實劉伯承投錯票也很正常,誰年輕的時候沒犯過錯?

再說了,投票這事本來就是個概率問題,投對了是僥幸,投錯了也很難全責怪個人。

關鍵是要敢於認錯改正,這才是真男人!

劉伯承後來也認識到了問題,在紅軍失敗後痛罵高層無能, 這種自我批評精神可嘉可嘉!

劉伯承這精神,簡直就是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好樣子。

再說,那會兒誰都容易聽信蘇聯,認為其經驗全適用中國, 這也是一種歷史局限性問題。

關鍵是要不斷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找出適合自己的路。

所以說,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一時的錯誤,就否定一個人,重要的是看整個歷史行程。

劉伯承的一生,不僅英勇善戰,而且敢於自我批評、勇於改錯,這才是一個共產黨員的好素質。

透過這段歷史,我們看到了老一代革命家的寬廣胸懷, 這種大度與包容,也值得我們今天學習。

面對困難和錯誤時,我們要牢記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優秀作風,堅定理想信念,敢於鬥爭,善於改正錯誤,以創造我們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