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清季陜甘回亂對近世西北社會的影響及啟示

2023-12-07歷史

一、陜甘回亂略述

(一) 陜甘回亂之肇始 (1)

19世紀中葉, 清政府窮於應付一系列內憂外患, 賠款、籌餉, 令其財政萬分窘迫, 不得不大舉增加賦役。陜甘地區回漢雜處, 人民習俗迥異, 長期以來群體性事件層出不窮, 社會控制一直是地方官吏殫精竭慮卻難以妥善處理之事。賦役驟增使原本貧乏之陜甘地區不堪重負, 社會矛盾迅速激化。加之19世紀60年代初發、撚軍西進, 邊軍大量東移, 西北防務空虛, 於是某些心懷異誌的回民領袖乘勢而起, 是謂近代所謂「陜甘回亂」。

(二) 陜甘回亂之經過

回漢積怨久矣, 回亂之後, 曾今打出殺漢興回的旗號「回民殺入漢人村寨, 四處殺人, 老少不分……」 (1) 其手段殘忍, 不分婦孺, 盡皆奸戮。一度使陜甘界社會秩序空前混口亂, 人口流失, 一片蕭條。涇陽縣時稱西北漢口, 是商業匯集和交流的重要樞紐, 在回民控制下, 農業不濟, 商路不通, 較為繁華富庶的陜西從此一蹶不振。回亂帶來的戰爭使勞動人口急劇流失, 農業、手工業、商業、貿易交流停滯不前, 清廷在西北的稅收財政收到致命影響, 各地流民四起, 社會治安下降到歷史最低點。同時阿古柏勢力在新疆建立政權, 虎視西北內陸, 面對巨大的危機和壓力, 為了恢復對西北地區的社會控制, 清廷用兵陜甘。

(三) 陜甘回亂之平定

回亂之初, 陜西地方官員抵抗發撚進攻的同時還要負擔清庭軍隊的銀餉, 出於財力軍力都窘迫, 采用暫時性的招撫以緩解各方壓力。回亂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回族人民宗教信仰及習俗和漢族儒家文化的劇烈碰撞, 後由於軍中混入了具有極強野心的回族上層和高級教徒, 甚至有諸如任武 (曾參加雲南回民起義, 後潛藏於渭南, 招兵買馬, 欲武裝起義, 後被推舉為大元帥) 之類的的伊斯蘭教狂熱徒, 導致起義軍成分發生了變化, 在宗教狂熱者的煽動下, 招撫不久, 臨潼縣 (臨潼縣誌人口統計) 數萬漢人被盡數屠戮。

清廷未料起義軍兇悍如此, 調集河南提督率軍8000平亂, 苦於剛出開封便被圍困, 清又派軍30000馳援, 主將滿人「勝保」繞城不戰, 慈禧勃然大怒, 斬勝保, 奕䜣代表主站派極力上書。終於1866年, 清庭任命主戰派左宗棠為陜甘總督, 次年為欽差大臣, 劉典為甘肅按察使, 率約12萬清軍, 先後動用軍餉約計4200多萬兩, 配備部份英國的先進槍炮, 進入陜西平亂。1868年7月率120個營的兵力圍攻寧夏隴右地區馬化龍回軍據點, 1870年馬化龍敗亡;1871年馬占鰲投降, 1872年西寧回軍敗亡;1873年河西走廊肅州回軍敗亡, 陜西回軍余部在白彥虎帶領下退入新疆。至此, 歷盡萬難, 陜甘地區回亂平息。

二、陜甘回亂對近世西北社會變遷的影響

陜甘回亂最直接的影響是回漢人口的急劇減少:「鹹豐十一年 (1861年) , 甘肅人口為1945.9萬人, 戰後 (1880年) 人口僅存495.5萬人, 人口損失達1455.5萬人。1880年陜西回民人口谷底數不會超過15萬。同戰前全省的175萬的峰值人口數相比, 戰亂中損失的回民在160萬口左右, 人口損失率90%以上。」 (2) 這對於封建經濟體制下農耕社會的生產力是一次百年內無法恢復的慘劇, 陜甘各地盡是土地荒蕪, 赤地千裏, 一片狼藉。缺乏賴以生存的勞動人口, 清庭在陜甘地區的賦稅同戰前相比, 幾乎可忽略不計。原有的手工業和民族貿易已經完全停滯, 漢族的農耕經濟直到戰後的20世紀初才有所擡頭。回民在西北地區的皮毛交易、駝運運輸等維持生計的手段均因戰亂和仇殺而打破。總之, 於當時的清庭和回漢人民而言, 是深重的災難。

平定回亂後, 左宗棠借洋務運動契機, 將原來的西安制造局遷往蘭州, 改為甘肅制造局, 又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機器紡織廠———甘肅織呢總局, 把原本閉塞的西北經濟漸漸帶入了洋務運動行程之中, 蕭瑟的西北經濟開始緩慢恢復, 並悄然促進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 封建體制下的手工業並入了工商業, 漸漸被納入作坊體系。蘭州制造局和蘭州織呢局的開辦是甘肅近代機器工業的開端, 為古老的西北地區註入了現代文明的氣息。蘭州制造局生產的子彈打敗了阿古柏及其分裂勢力, 收回了被侵占的國土, 足以說明它的生產工藝與技術水平之高。回族雖然和漢族人民雜居, 但其生產方式依然沒有完全中文化, 處於半牧半農的狀態, 新生的資本主義經濟使後來的回民經濟步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在20世紀中期西北回民的運輸業和皮毛貿易有了長足進步, 並開始在食品加工業和民族企業中顯露頭腳。

洋務運動給陜甘回亂後的西北經濟帶來了嶄新理念, 畢竟在封建體制下自給自足的經濟若要求得進步, 必定需要長期的社會積累, 而西方的先進技術使原本半農半牧的生產方式發生了質的跳躍。無論回漢人民, 都改變了西北人民長期以來的以農或以牧為主的單一從業基調, 把工商業和洋務企業相關的采礦業、冶煉業、金屬加工業, 甚至於對外貿易都納入了西北的經濟格局之中。之後的回漢經濟中初見出現了各式企業, , 交通運輸業和回族特有的皮毛貿易, 在陜甘回亂打破固有的經濟格局之後, 洋務運動的契機讓西北經濟完成了一次跨時代的變革。

回亂的動蕩對社會造成了最深刻的社會格局變化, 由於戰爭中仇殺導致人口的銳減, 以甘肅省為例, 如表1所示:

表1 甘肅各州府人口變化 (3)

甘肅省原有的漢民損失嚴重, 剩余的回民大部份隨白彥虎逃亡新疆, 小撮上層回民越境往俄國避難。此後, 甘肅省原有的民族比例和格局被打破, 新的民族構成包括:戰爭中幸存的漢民, 極少數接受安撫的回民, 隨左宗棠進駐甘肅的湘軍。這支軍隊的民族構成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近代甚至於現代甘肅的民族比例和格局。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 長期的社會封閉會導致人們思想觀念保守, 並且造成民族心態和認知視覺的短淺。缺少與其他民族的交往, 就會逐漸形成一種狹隘的民族觀, 制約民族關系的發展, 影響社會的穩定, 而回漢民族交往中「各自為政」的民族態度正是陜甘回亂的社會原因。故洋務運動帶來的開明思想是回亂之後很長時間內回漢和平相處的重要心理基礎。

回亂已經初具規模的時候, 統治者才想起改變對回策略和政策。回亂固然有其根本原因, 但民族仇恨是源於清廷分而治之、以漢治回、以漢抑回的民族政策。清庭力圖透過以漢族地主壓迫回民和漢族政府操作行政來達到統治回民的目的, 加上清庭對於回族宗教問題的歧視態度, 損傷了回族人民的自尊心, 很容易造成回民仇恨滿腔最終導致回漢仇殺。總的來講, 清庭的政治態度是回漢人民仇視的深層原因。(【黑龍江史誌】2013.11,作者:王苳)

參考文獻

[1] 李清淩.西北經濟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 馬長壽.同治年間陜西回民起義調查紀錄[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

[3] 王育民.中國人口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4] 丁煥章,劉欽斌.中國西北回民起義鬥爭史[M].北京:中國科學文化出版社,2003.

註釋

1 馬長壽.同治年間陜西回民起義調查紀錄[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3.

2 葛劍雄.中國人口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3 李清淩.西北經濟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4 (5) (6) 楊振業.古蘭經韻譯註釋薈萃 (精) ?[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