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明朝有4次兩宮皇太後並尊,她們能和諧相處嗎?

2024-05-31歷史

受電視劇影響,很多人認為在歷史上,若皇帝的嫡母和生母同時在世的時候,兩人都會被尊皇太後。

其中,皇帝的嫡母叫做母後皇太後,皇帝的生母叫做生母皇太後,論起身份地位來,母後皇太後要壓過生母皇太後一頭。

但實際上,歷史上病重的兩宮皇太後並不多。哪怕是到了北宋末年,宋哲宗宮裏唯一的皇太後也是嫡母向氏,而宋哲宗的生母朱氏,因為從來沒有當過皇後,即便是兒子當上了皇帝,她也只能是貴妃。

宋朝之前,皇帝的生母能與嫡母一起被尊為皇太後,一般是皇帝爭取的結果。

直到明朝,兩宮皇太後並尊,才成為慣例。而母後皇太後和聖母皇太後的區分,要到清朝才明確了。

明朝276年間,出現過4次兩宮皇太後並尊。

而她們之間的相處,一般不怎麽和諧。

01、景泰年間的孫太後和吳太後

若是沒有土木堡之變,朱祁鎮的母親孫氏應該會一直是宮裏唯一的皇太後。她在朱瞻基在位的時候,就順利當上了皇後,而朱瞻基的後宮當中,只有她、前任皇後胡善祥以及賢妃吳氏生過孩子,其中只有孫氏和吳氏生了兒子。

朱瞻基去世之後,孫氏的兒子朱祁鎮繼位為帝,吳氏的兒子朱祁鈺妃封為郕王,兩人看起來井水不犯河水。

可是土木堡之變改變了這一切。孫太後的兒子朱祁鎮禦駕親征,打了敗仗被瓦剌人俘虜,一時之間,朝堂之上人心惶惶。為了應付兵臨城下的瓦剌大軍,立一個新皇帝成為迫在眉睫的事。

由於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只是個2歲孩童,無法面對這麽復雜的局面,朱祁鈺看起來成了新皇帝的最佳人選。

可是孫太後不樂意了。她寧可把皇位讓給小叔子,也不願意看到吳氏的兒子朱祁鈺當上皇帝。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孫太後和吳氏的關系,算不得融洽。

不過,局勢不由人。大臣們幾乎都是支持朱祁鈺的,孫太後一人反對也無效。為了大局著想,她只好心不甘情不願地下詔,讓朱祁鈺盡快登基,但她也沒忘了強調,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才是皇太子。

朱祁鈺登基之後,重用並信任於謙,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保住了岌岌可危的大明。他的威望,也達到了頂峰。

就在這時,朱祁鈺向禮部尚書胡濙等人,提出了一個在後人看起來合情合理,可在當時卻多少有些驚世駭俗的要求:朕嗣承大統,義當尊親。其尊聖母皇太後為上聖皇太後,朕生母為皇太後。

意思是,我都當上皇帝了,也該給我親娘尊號吧。宮裏的孫太後是我嫡母,我願給她加個尊號,稱為「上聖皇太後」,而我生母,稱為皇太後就可以了。

這個要求在當時多少有些不合禮法,畢竟此前一直沒有先例。一般來說,在宋朝之前的朝代,若是皇帝不是嫡出,他登基的時候,若嫡母已經去世,則生母可以被尊為皇太後,若嫡母和生母都在世,則只有嫡母能當太後,生母只是太妃。

強勢如宋哲宗,差點追廢了親奶奶的皇後之位,他的嫡母向太後也素來畏懼他,就連早上宋哲宗去拜見向太後,向太後沒能及時換上隆重的禮服,都要向宋哲宗再三道歉。可是宋哲宗也僅僅是提高生母朱太妃的待遇,始終沒能把朱太妃尊為太後。

不過,朱祁鈺當時的聲望正在頂峰,且已經吃了一個不能把自己親生兒子立為太子的虧,大臣們也就沒有在這方面和他為難,而是如了他的願,把吳氏尊為了皇太後。

當然,理論上吳太後的地位,要低於孫太後這個先皇嫡妻。

不過此時的孫太後,也沒有功夫去和吳太後爭風吃醋。她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兒子朱祁鎮和孫子朱見深之上。

朱祁鎮被俘虜一年之後,由於失去了利用價值,被瓦剌人送了回來。朱祁鈺臉上笑嘻嘻,實際上反手就把朱祁鎮囚禁在了南宮。孫太後幾度去南宮探望兒子,卻也沒法改變兒子的現狀。

而朱祁鈺也不打算遵守讓朱見深當他繼承人的承諾,沒過多久就廢了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孫太後對此同樣無計可施,只能把朱見深接到自己的身邊親自撫養。

可以說,朱祁鈺在位期間,孫太後的地位是尷尬的。她名義上是天底下最珍貴的女人,卻對朝政之事沒有什麽話語權,也不能為兒子和孫子提供什麽幫助,只能看情敵吳太後母子二人的臉色過日子。

奪門之變改變了這一切。

孫太後的兒子朱祁鎮重新奪回皇位,吳太後的兒子朱祁鈺則被降為郕王後不久死去,吳太後也被降為賢妃,5年後郁郁而終。

孫太後再一次成為明朝唯一的太後。

值得一提的是,在朱祁鎮登上皇位之後,吳太後的太後名號正式被廢之前,孫太後過了一場生日。理論上,吳太後應該出席孫太後的生日宴。

不知孫太後有沒有借此機會奚落或羞辱情敵呢?

02、成化年間的錢太後和周太後

成化朝的這兩位皇太後,是一對老冤家。早在她們的丈夫朱祁鎮還活著的時候,她們就已經針鋒相對好多年了。

她們矛盾的根源在於,當時還是皇後的錢氏始終無法生育,而貴妃周氏生下了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

在土木堡之變前,以及被囚禁在南宮的7年裏,兩人之間還算相安無事。多麽自戀,奪門之變後,朱祁鎮重新登上皇位,立周貴妃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周貴妃的心思就活絡起來了。

她派了一個太監去勸說朱祁鎮的母親孫太後:錢皇後無子且殘疾,不配母儀天下,應該改立太子之母周貴妃為皇後。

孫太後當年正是憑借著生了朱瞻基的長子,取代無子的胡善祥成為皇後。她覺得周貴妃的要求非常合理。

朱祁鎮卻震怒了。他對錢皇後一往情深,不允許任何人動搖錢皇後的地位。

錢皇後和周貴妃的明爭暗戰,由此開始。

朱祁鎮親自上陣,為自己心愛的皇後爭取待遇,甚至一度想廢了周貴妃的兒子朱朱見深,立和錢皇後親近的次子為太子,在群臣反對之下才作罷。

朱祁鎮又把母親孫太後的情敵,朱瞻基那因無子被廢的皇後胡善祥重新追尊為皇後,以向天下人表明,沒有兒子也可以母儀天下。

朱祁鎮臨終之前,還特地留下遺詔,錢皇後百年之後要與他合葬。

朱祁鎮生前百般維護錢皇後,可他一去世,周貴妃立馬仗著兒子登基為帝了,對錢皇後翻臉。

她直接向大臣下懿旨說,錢皇後沒有兒子,不配當太後,朝廷只需尊她一人為太後就可以了。

這下子,最重禮法的文官們炸開了鍋。在他們的堅持之下,周貴妃和朱見深也不得不妥協,向錢皇後以皇帝嫡母的名義成為皇太後,而周貴妃這個皇帝的生母,自然也依吳賢妃的舊例,和錢太後兩宮並立。

雖然名義上錢太後的地位比周太後要高一些,可周太後畢竟才是皇帝的生母,所以錢太後在這母子倆的刻意為難之下,日子過得並不舒心。

例如,朱見深大婚僅一個月,就因皇後杖責了他最愛的女人萬貞兒,怒而要廢後。周太後本來不同意朱見深廢後的,一看錢太後也支持皇後,立馬改變主意,轉而支持朱見深。

朱見深登基之後,追封周太後的父親為慶雲侯,封周太後的哥哥為慶雲伯,而對於錢太後家人的分封賞,卻沒有半點表示。面對這麽明顯的區別對待,錢太後也無計可施。

就這樣憋屈地過了4年兩宮皇太後並尊的日子後,錢太後抑郁而終,年僅42歲。

周太後則活得比兒子朱見深還長,在當了23年太後之後,又當了17年太皇太後,才在弘治十七年去世,享年75歲,成為朱祁鎮後宮的最大贏家。

03、嘉靖年間的張太後和蔣太後

前邊說的兩宮太後,都是皇帝的嫡母和生母,因一直是情敵關系,而明爭暗鬥。接下來的這對太後,並不是同一個皇帝的妃嬪,她們因為著名的大禮議事件,成了對立面,那就是明孝宗的皇後張氏,和嘉靖皇帝的生母蔣氏。

明武宗朱厚照無子去世之後,張太後和內閣大臣決定迎立興獻王之子朱厚熜為新皇,也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張太後為了討好新皇,居然在自己兒子屍骨未涼之際,就派自己的兄弟去拜見尚未登基的嘉靖。

嘉靖繼位之後,卻因為名分問題,和張太後及內閣發生沖突。張太後和內閣認為,嘉靖是因過繼給明孝宗為嗣子才能當皇帝的,應該管明孝宗叫爹,管明孝宗的妻子張太後叫娘,至於他的親生父母,從此和他沒有親緣關系。

嘉靖則認為,他的繼位詔書從未提及過繼字樣,他是按照【皇明祖訓】的規定以明武宗第一順位繼承人的身份登基的,自然該追封父親興獻王為皇帝,尊母親蔣氏為皇太後。

雙方就此展開了漫長的論戰,這就是著名的大禮議事件。而大禮議的結果,自然是嘉靖大獲全勝。

張太後作為明孝宗的皇後,自然仍是太後,但是她只是「皇伯母」。嘉靖的生母蔣氏,則和她兩宮並立。

兩個太後的關系非常惡劣。嘉靖更是因此對張太後極不禮遇。張太後的兄弟被打入監獄的時候,張太後放下面子親自去找嘉靖求情,嘉靖仍不為所動。

可以說,前半生無比順遂的張太後,在遇到嘉靖和蔣太後之後,晚景相當淒涼。

04、萬歷年間的陳太後和李太後

前面幾對兩宮皇太後都是針鋒相對的,接下來這對皇太後,可以說是明朝唯一和諧的一對了。她們是萬歷皇帝的嫡母陳氏和生母李氏。

在萬歷登基之前,陳氏的日子過得相當慘。她雖然被隆慶皇帝立為皇後,卻不得寵,且沒有兒子,隆慶甚至不允許她住在坤寧宮,而以她多病為理由,把她遷到了偏宮。

不過,當時還是太子的萬歷對陳氏這個嫡母十分孝順,每天都要去向她問安。萬歷的生母李氏,當時還是貴妃,也對陳氏這個皇後非常尊敬。

隆慶去世之後,萬歷登基,陳氏苦盡甘來。她和李氏一起被尊為皇太後,並從偏宮搬了出來。

不過,這裏還有一段小插曲,那就是按照明朝慣例,當兩宮皇太後並尊的時候,皇帝的嫡母加微號,而生母不加微號,以示嫡母比生母更尊貴。可是太監馮保為了討好李太後,建議給兩位太後都加微號,陳太後為仁聖皇太後,李太後為慈聖皇太後,文官們並沒有反對。

可是過了幾年,萬歷竟想給生母多加微號,以壓倒嫡母。這下大臣們就紛紛出來勸阻了。

不過,除了想為生母爭取待遇這不斷過分的念頭之外,萬歷對陳太後相當孝順。他們出席活動之際,都是萬歷親自扶著陳太後,而皇後或貴妃扶李太後,以示嫡母尊貴。

總體來說,陳太後和李太後是明朝相處最和諧的兩宮皇太後了。

05、寫在最後

當兩宮皇太後並尊的時候,雖然在禮法上嫡母比生母尊貴,但是從明朝的這幾個實際案例來看,皇帝才是實際的掌權人,他自然是偏向於自己的生母的,嫡母能不能過得舒心,則全看和皇帝的關系好不好,皇帝的心腸好不好了。

畢竟,明朝的太後不想其他朝代的太後一樣可以垂簾聽政,她們雖然名分尊貴,卻沒有什麽實質性的權力,也沒有什麽勢力,只能看皇帝的臉色過日子。

所謂的禮法不禮法,在絕對的權力面前,不過是一紙空文。

你覺得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