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皖南事變能否避免?三個團接應軍部東移!為何粟裕的計劃擱淺?

2024-03-03歷史

抗日戰爭中,最大的戰略損失無疑是「皖南事變」。這場悲劇本可以避免,因為新四軍有許多次機會可以采取行動。

陳毅和粟裕曾建議項英將皖南軍部盡快轉移到蘇南,甚至為此制定了詳細計劃,以保證其順利實施。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粟裕接應軍部東移的計劃最終未能實作。

這是由於陳毅和粟裕認為蘇南的戰略環境比皖南更好,他們希望項英和軍部能來蘇南共同作戰。然而,國民黨的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卻調集了大量兵力,試圖切斷新四軍皖南與蘇南的戰略聯系,甚至試圖圍殲皖南、威逼蘇南。

顧祝同等人認為,葉挺和項英在皖南就像甕中之鱉,手到擒來;而陳毅和粟裕在蘇南就像海濱之魚,稍縱即逝。

面對嚴峻的戰略形勢,陳毅、粟裕深入研究並提出:「分兵皖南、蘇南會分散我們的力量,合作發展蘇南將能開啟新的局面。」

因此,他們建議:「應暫時放棄皖南,集中所有力量發展蘇南,直到海邊。」如果我們在皖南和蘇南兩處分別應敵,就會疲於應付,根本不是明智之舉。

更重要的是,蘇南的敵情與皖南截然不同。蘇南位於敵後,國民黨軍隊一般不敢去,至少是不敢大規模派兵前往。如果只派少量部隊的話,一旦發生摩擦,新四軍完全能夠應對。

然而,項英此時的主張是:皖南與江南組成兩個獨立的作戰單位,在不影響爭取蘇北的條件下,主要還是由江南加強皖南的力量。

在國民黨大舉進攻皖南新四軍軍部時,我們先打破其進攻,隨即「向浙閩發展」。顯然,項英與陳毅、粟裕的意見相左。

此外,粟裕制定了三個團接應軍部東移的計劃,如果項英下決心,雙方對接就沒問題。然而,項英主張向浙閩發展,陳毅、粟裕堅決反對。

他們甚至這樣發電向項英表示:「皖南部隊企圖於頑方進攻時長征閩浙,不可輕試」。為了迎接項英和新四軍軍部來蘇南,陳毅、粟裕一方面多次打電報力請項英東移,另一方面在軍事上做好迎接軍部東移的有關準備。

為更好地向軍部說明陳粟的想法,陳粟主動派人與軍部取得聯系並匯報想法;為快速對接,粟裕命吳肅與李誌高分別從江南和皖南對進勘察行軍路線,吳肅受領任務後順利完成並向粟裕作了詳細匯報;為應對可能遇到的敵情,粟裕制定了詳細兵力使用計劃,並擬定「派三個團接應軍部東移的作戰計劃」。

但項英始終不願離開蘇北,無奈之下陳毅、粟裕只好渡江開辟江北抗日根據地。

大江南北反共行動日益緊張,新四軍的局勢日益嚴峻。國民黨從南、北、西三個方向對新四軍進行了全面的攻擊,形勢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陳毅和粟裕分析認為,如果不跨江北上,新四軍將面臨被國民黨軍包圍的危險,後果不堪設想。因此,他們於1940年6月15日向中央、項英和胡服發電報,表示必須集中力量在蘇北攻擊韓德勤或在蘇南打冷欣,否則將對蘇北和蘇南造成巨大損失。

陳毅和粟裕決心轉移到蘇北,並要求皖南軍部盡快做出部署。然而,由於軍部東移計劃遲遲未能實作,陳毅和粟裕最終不得不放棄這個計劃。

陳毅於6月28日先行過江北上,而粟裕則於7月8日率領江南指揮部主力成功渡過長江。最終,陳毅和粟裕在江北得到了大發展,而新四軍軍部則因為「皖南事變」而留下了歷史的遺憾。

參考文獻包括【陳毅傳】和【粟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