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中國秦漢三國時期列朝列國誌】西漢(二):歷史沿革2

2024-04-11歷史
4.民族

漢武帝時擊匈奴,征大宛,收服兩越,通西南夷,東滅北韓,後來設立「西域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中華版圖,正是從西漢開始,奠定了中華的版圖疆域。

(1)匈奴

①白登之圍

秦漢之際,冒頓首次統一匈奴,建立了奴隸制政權。冒頓乘楚漢相爭之機,東破東胡,西攻月氏,征丁零、堅昆等部(約在今蒙古至西伯利亞一帶),南滅樓煩、白羊(約今內蒙古南部),控制了中國北部、東北部和西北部廣大地區 ,擁有騎兵三十余萬,勢力十分強大。

隨著奴隸制的形成和發展,匈奴的國家機構日益完善。最高首領叫單於,單於之下設左、右屠耆王(即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等,這些大貴族都統率軍隊,多的萬余騎,少的數千騎。大貴族之下還設有各級軍官;處理政治的有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戶等等。這些職位都由貴族世襲。單於又將全國疆土分為三部份,左屠耆王統治東邊,單於居中直接統治,右屠耆王統治西邊。

匈奴經常侵擾西漢邊疆。前201年,冒頓單於圍攻馬邑,韓王信投降,次年攻晉陽(今太原)。劉邦聞訊,親率三十萬大軍迎戰,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今大同東南)。後來用陳平計,向單於閼氏行賄,才得脫險。史稱平城之圍。

②「和親」與「實邊」

漢初,由於經濟急待恢復,政權尚未鞏固,采取「和親」辦法,把漢室公主嫁給單於,送去絲綢、糧食、酒等物品。但是和親政策,並不能阻擋匈奴的掠奪。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老上單於率騎兵十四萬攻殺北地郡(郡治在固原附近)郡尉,前鋒到了雍(陜西鳳翔)和甘泉(陜西淳化),火燒回中宮。八年後,匈奴又從雲中(內蒙古托克托旗)、上郡(陜西榆林南魚柯堡附近)兩郡各侵入三萬騎,長安城警報頻傳。

文、景時期,雖然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但為抵禦匈奴的侵擾,也作了些防備工作。如漢文帝改革了邊防軍輪換制度,用免稅、賜爵、贖罪等辦法移民「實邊」。還大力提倡養馬,準備對匈奴進行反擊。

③反擊匈奴

漢武帝即位後,國家的經濟實力空前雄厚,反擊匈奴的條件成熟。漢武帝時期,反擊匈奴的戰爭主要在元光二年(前133年)至元狩四年(前119年)間進行,先後打了十幾仗,其中帶決定性的大戰役有三次。

第一次戰役發生在元朔二年(前127年)。這一年匈奴侵入上谷、漁陽(北京密雲縣)。漢武帝派車騎將軍衛青、將軍李息率兵出雲中,對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軍發起突然襲擊,匈奴白羊王逃走。西漢完全收復了河南地區,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西漢在這裏設定了朔方郡(內蒙古杭錦旗)和五原郡(內蒙古五原)。

④霍去病西征

在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出隴西,越過焉支山(甘肅山丹縣東南胭脂山)西進,入匈奴境千余裏,和匈奴軍短兵肉搏,大獲全勝。同年夏天,霍去病第二次西征,越居延澤(內蒙古居延海),攻到祁連山,大破匈奴軍,河西的匈奴貴族損失慘重。同年,匈奴內部份裂,渾邪王率四萬人降漢。這次戰役後,漢在這裏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歷史上稱「河西四郡」。從此開啟了漢通西域的道路。

⑤漠北決戰

元狩四年(前119年),為了徹底擊潰匈奴,漢武帝召集諸將商議,決定深入漠北反擊匈奴。同年,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十萬騎兵,分東西兩路進軍。針對匈奴認為漢軍不能遠征的錯誤判斷,西漢采取了奔襲追擊的戰術。衛青率領的西路軍,從定襄,越沙漠,北進千余裏,對匈奴單於大軍進行包圍。經過激戰,匈奴單於率數百騎突圍遠逃,其主力全部被殲,漢軍直追至趙信城(蒙古杭愛山下)。霍去病的東路軍從代郡(河北蔚縣一帶)出兵,深入二千余裏,跨過大沙漠,擊敗匈奴左賢王。經過這次戰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無力大舉南下。

⑥「單於和親」

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戰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制止了匈奴殘暴掠奪,保護了封建經濟的發展,使北部邊境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便利了漢與西域的交通。

隨著匈奴軍事力量的削弱,匈奴和其他被奴役的各族人民反抗匈奴鬥爭也日益強烈,匈奴統治集團發生內訌。漢昭帝時,發生了五單於爭立事件,接著分裂為南北兩部。甘露三年(前51年),南匈奴呼韓邪單於降漢,北匈奴的郅支單於被迫西遷,後被西漢所殺。

竟寧元年(前33年),漢元帝以宮人王嬙(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於,結束了百余年來漢、匈之間的武裝沖突。此後約有半個世紀,在北部邊境出現了和平景象。在包頭等地的漢末墓葬中,出土有「單於和親」等文字的瓦當,是漢、匈關系改善的有力證明。

(2)西域

①張騫出使西域

前2世紀左右,西域分為三十六國,互不統屬。在天山以北的準噶爾草原有烏孫、且彌等國;在天山以南,昆侖山以北的塔裏木盆地地區,又分為為南道諸國和北道諸國。

北道諸國有龜茲(新疆庫車)、疏勒、焉耆(新疆焉耆)、車師(新疆吐魯番)等較大的國家。南道諸國有莎車(新疆莎車)、於闐(新疆和田)、樓蘭(新疆羅布泊西)等國。公元前2世紀初,匈奴冒頓單於征服了西域,設官征稅,並以此為據點,向西漢進攻。

建元三年(前138年),西漢從匈奴降人的口中獲悉:在甘肅敦煌一帶原來居住的大月氏部落,遭受匈奴的攻擊,被迫西遷,對匈奴入時刻想報仇雪恨 。漢武帝為反擊匈奴,截斷匈奴的右臂,乃募使往大月氏,以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張騫應募遠道出使。他在途中被匈奴抓去,拘禁十余年。後來,他乘機逃走,越過蔥嶺,經大宛、康居,到達大月氏。但大月氏已占有大夏故地,不願東歸。張騫只好東返。他再一次沖破匈奴的拘禁,於元朔三年(前126年)返回長安。張騫的任務雖未完成,可是他沿途了解到西域各國地形、物產和風俗,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礎。張騫是西漢開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

前119年,漢進軍漠北,匈奴向西北退卻,依靠阿爾泰山以南各國的人力、物力,和漢朝對抗。因此,徹底割去匈奴右臂的問題,便被提到日程上來 [122-123] 。同年,漢武帝任命張騫為中郎將,率領三百多隨員,攜帶大批金幣絲帛以及牛羊向西域進發。張騫到達烏孫後,原定目的雖未達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元鼎二年(前115年)張騫回來,烏孫派使者幾十人隨同張騫一起到了長安。此後,漢朝派出的使者還到過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鹹海與裏海間)、條支(安息屬國)、犁軒(附屬羅馬的埃及亞歷山大城),中國使者還受到安息專門組織的二萬人的盛大歡迎。自此,絲綢之路正式開通。

②開啟西南之路

元封三年(前108年),漢武帝命趙破奴率軍進攻樓蘭、車師,並在酒泉至玉門關一帶設立亭障,作為供應糧草的驛站和防守的哨所 [128-129] 。太初元年(前104年)漢武帝派李廣利出征大宛,擊敗大宛後,西域的交通更加通順。西漢又在樓蘭、渠犁(新疆塔裏木河北)、輪台(新疆庫車縣東)等地設校尉管理屯田,這是漢在西域最早設定的軍事和行政機構,為後來設西域都護創造了條件。

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內亂,日逐王降漢,匈奴在西域的影響日益縮小。漢宣帝乃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治所在烏壘城(今新疆輪台縣境)。都護是西漢中央駐西域的最高長官,從此,西漢在西域的統治完全確立。漢對西域有權冊封國王,頒賜官吏印信,調軍征糧。這說明,原來包括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新疆地區已成為中國的一部份。

自張騫通西域後,漢族與西域各族人民的經濟文化聯系日益密切,中原地區的先進技術不斷地傳入西域,如中原的井渠法和穿井技術對西域的影響很廣泛。井渠法對土壤多沙的西域非常適應,後來流行於西北地區,稱為坎兒井。此外絲織品、漆器等精美的手工業品大量向西域行銷。西域人民也把生產經驗和創造,如繁殖和飼養牲畜的方法、種植瓜果蔬菜和豆類的技術傳到了內地,豐富了漢族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

(3)西南夷

西漢時期,在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帶,居住著許多語言、風俗不同的少數民族,當時統稱之為"西南夷"。在貴州境內以夜郎(貴州遵義、桐梓一帶)為最大。在雲南東部也有幾十個部落,以滇(昆明一帶)為最大。自滇以北,到四川涼山一帶,以邛都(四川西昌附近)為大。他們過著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再往西去,有巂、昆明(雲南大理一帶)等部落,他們以遊牧為主。

漢武帝時,西南各族人民與內地的聯系與日俱增。漢武帝曾派唐蒙為中郎將,進入夜郎,此後夜郎及其附近的許多城邑相約歸附漢朝。漢朝在那裏設定犍為郡(治今四川宜賓)。不久,漢武帝又派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在那裏設官管理。張騫從西域歸來後,漢武帝想開啟由西南通往身毒(印度)的道路,前後多次派使者向昆明以西探索,終因無法前進而停止。公元前111年,西漢破南越之後,在西南設越巂郡(今四川西昌東南)、沈黎郡(今四川雅安南)、汶山郡(今四川茂汶縣北)和武都郡(今甘肅成縣)。公元前109年,漢武帝發兵至滇,降滇王,以其地為益州郡(今雲南晉寧),並賜"滇王之印" 。這顆"滇王之印",已在晉寧滇族貴族墓中發現。此後,西南大部份地區都歸入西漢的直接管轄之下。

(4)三越國

秦始皇開發嶺南,設定郡縣,越、夏兩地人民的聯系進一步加強。秦末時,閩越首領無諸及東甌首領搖曾率本族參加了反秦戰爭。西漢建立後,封無諸為閩越王,都東冶(福建福州)。公元前192年,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今浙江溫州),號東甌王。在南越地區,原秦南海郡尉趙佗,乘秦亡之機割據南海、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西漢建立後,中央立趙佗為南越王。呂後時,漢政府與南越關系惡化,趙佗遂自稱南越武帝,"發兵攻長沙邊邑"。漢文帝即位後,趙佗廢帝號稱王。公元前138年,閩越發兵圍東甌,東甌王便向西漢中央請求內徙,遂被遷到江淮之間,和漢族人民雜居,接受西漢的直接統治。

公元前111年,東越王余善自立為武帝,漢武帝派遣橫海將軍韓說等分四道攻入閩越。征服了閩越地區的叛亂。漢武帝又把閩越人遷徙到江、淮一帶。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宣諭南越王趙興和王太後入朝。南越王及太後也願意"內屬",唯丞相呂嘉反對,並起兵殺趙興、太後及漢使者,立建德為王。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等率軍分路進擊。年底,破番禺(廣州),滅南越,將南越故地分為九郡:南海(今廣州)、郁林(今廣西桂平縣西)、蒼梧(治今廣西梧州市)、合浦(今廣東合浦縣北)、珠崖(今廣東瓊山東南)、儋耳(今海南儋縣西北)以及交趾、九真、日南。從此,東南沿海地區與內地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特別是中原人民不斷南遷和許多越人遷居內地,更促進了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夏、越人民的進一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