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唐代李賢墓壁畫【馬球圖】

2023-12-19歷史

唐章懷太子李賢墓壁畫於1971年發掘發現。壁畫保存基本完好,共有50多幅,面積400余平方米,墓道東壁繪狩獵出行圖,西壁繪馬球圖。兩壁的客使圖中有唐代鴻臚寺的官員、少數民族和外國賓客,有重大歷史價值。

唐章懷太子李賢(655年1月29日—684年3月13日),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則天次子,系高宗朝所立的第三位太子,後遭廢殺。著有【君臣相起發事】、【春宮要錄】、【修身要覽】等書,今已佚失。永徽五年十二月(655年1月),李賢出生於父母祭拜昭陵途中,不久封王,自幼得到良好教育,「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曾做其侍讀。長大後容貌俊秀,舉止端莊,才思敏捷,深得父皇喜愛。

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李賢繼立。為太子期間多次監國,得到朝野內外稱贊。李賢曾召集文官註釋【後漢書】,史稱「章懷註」,具有較高史學價值。調露二年(680年),李賢因謀逆罪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則天廢帝主政,遣酷吏丘神勣赴巴州校檢李賢居所。丘神勣至巴州拘禁李賢,逼令自盡,終年二十九歲。

垂拱元年(685年),武則天詔令恢復李賢雍王爵位。神龍二年(706年),唐中宗追加李賢司徒官爵,迎其靈柩返還長安,以親王身份陪葬乾陵。景雲二年(711年),唐睿宗追加李賢為皇太子,謚號「章懷」,與太子妃房氏合葬於今章懷太子墓。

在墓道西壁白虎之後,是長約9米的馬球圖,因畫面巨大,揭取時將其分割成了5塊。圖中二十多名騎馬者有手持鞠杖激烈擊球者,有馭馬快騎奔向賽場者,亦有數十名騎手尾隨其後,等候上場,最後繪有五棵古樹點綴曠野。

圖中未見球門,而是處於以青山古樹為背景的山間曠地,由此分析不是正規的比賽,可能是出行途中或打獵之余閑暇之際幾人隨意組合的練習。現收藏於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馬球圖,畫面高229厘米,寬688厘米。圖繪於墓道西壁。有20余騎馬人物,均著深淺兩色窄袖長袍,戴襆(fú)頭,穿黑靴。壁畫突出五個持偃月球杖的騎者驅馬搶球。前一騎作反身擊球狀,其余縱馬迎擊。後10余騎人馬,行者騎棗紅馬,或山間奔行,或馳騁騰空。止者著綠色長袍,紅翻領,佇目凝神,無球杖。背景襯起伏山巒,五棵孤零零的古樹點綴在空曠的畫面上,與墓道東壁的「出行圖」中的古樹遙相對應。此圖是有關馬球運動最早的形象資料。

馬球圖中以前面五位騎手擊球的場面最為精彩,場面上人物雖然不多,但競爭相當激烈,騎手穿兩種不同顏色的服飾,有雙手握桿作反身擊球的,有揚起球桿準備擊球的,有手握韁繩直奔馬球的,有馳騁騰空的,亦有註目等候的。可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這種將動與靜如此和諧的搭配在一起,充分顯示出唐朝畫工高超的繪畫技巧和獨具匠心的藝術構思。整個布局安排的緊張而有序,真正達到了「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藝術效果。全圖有起有伏、疏密相間、錯落有致,非常成功的呈現出一種和諧的韻律之美。圖中無論是人、馬的細部描繪,還是山石古樹的粗狂勾勒,都能給人一種古樸、典雅的美感。

馬球運動發源於波斯 (今伊朗),古稱「波斯球」或「波羅球」。唐初,在李世民的倡導下,風靡全國。該運動所用的球為木質,輕而堅韌,中心挖空,外飾色彩。球桿外形為弦月狀,類似今天的冰球桿,手柄雕刻有各式花紋。球門有單、有雙。單球門是一個木板墻,墻下開一個一尺左右的圓孔,並有球網,先人網者為勝,稱作頭籌。雙球門是在球場兩邊各設一間。比賽時沒有裁判和守門員、以進球多少定勝負。章懷太子墓中的【打馬球圖】所表現出來的比賽形式,顯然屬於「雙球門」。

唐景雲年間,金城公主遠嫁吐蕃,為此,唐皇室專門安排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球場婚禮」。在這場展示友誼的比賽中發現了一個巨星,他就是李隆基。此人從小就酷愛打馬球,有時練得吃飯都忘了。民謠就有「三郎少時衣不整,迷戀馬球忘回宮」。在這場比賽中,以李隆基為首組成的4人皇家球隊打敗了10人組成的吐蕃代表隊,為唐皇室贏得了很大的面子。

打馬球興起於唐代初期,唐代文獻稱作擊球。關於馬球傳播的路線,有傳自西域、波斯、西藏等幾種觀點。一般認為馬球源自波斯,後經西域地區傳入中國。當時在皇帝的倡導下,馬球運動很快得以盛行,歷經宋、金、元、明,在明末清初逐漸結束中國的競技舞台。

馬球運動在唐代之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除了它是一項高雅、有趣和富有挑戰性的娛樂活動外,還因為它是一項帶有濃厚軍事色彩的運動。唐閻寬在【溫湯禦球賦】中說:馬球「善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義不可舍」。在太平盛世的年代,皇帝提倡這項運動應該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參賽者在馬球場上相互配合、馳騁拼搏,無疑是體力、技能與智謀的綜合競爭。

唐代盛極一時的馬球運動也為詩人和藝術家提供了生動的創作題材,有關吟詠馬球運動的詩詞比比皆是,另外在陶俑、銅鏡、畫像磚等文物中均有表現馬球運動的。最近在陜西省富平縣唐高祖獻陵陪葬墓之一的李邕墓內又發現一馬球圖壁畫。章懷太子李賢墓中的馬球圖以其場面之宏偉,構圖之絕妙被定為國寶級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