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為什麽毛主席遠在千裏之外,卻比前線將帥更熟悉戰場?

2024-01-16歷史

古往今來,在戰場上一直有句話叫「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意思就是前線的將領在一線指揮,比後方的統帥更熟悉戰場,再加上戰場瞬息萬變,有時候不必按照統帥的命令來。

但在中國近代革命戰爭中,對於我軍來說似乎例外,因為每次大大小小的戰役,毛主席總是可以準確的把握戰場情況,甚至比前線的將領還判斷得準確,這是為何?

比如遼沈戰役時,毛主席多次命令四野:嚴令暫撤對長春的重兵圍困,讓其強攻錦州。事實上和林彪的看法是沖突的,但林彪完成任務後才猛然意識到,毛主席的判斷似乎更為準確。

再比如濟南戰役打得激烈時,毛主席在西柏坡指揮,前後給粟裕發23次電報,一步步指示粟裕怎麽打,最後殲滅敵人10萬余人,大獲全勝。事後粟裕也十分驚訝,毛主席對戰場的判斷,甚至對敵人的動向都判斷的十分準確。

那麽問題來了,毛主席沒有上過專業的軍校,甚至很少拿槍,為什麽比那些將帥還懂戰爭?比那些上過軍校的將帥還要高明?

毛主席有超強的軍事天賦,理論氣勢

毛主席的軍事理論中有個很鮮明的個性特點,那就是善於創造,善於結合,他把理論用於實踐,概括出了屬於他自己的一套軍事理論。

所以在全世界來說,像毛澤東這樣既是實踐家又是理論家的領袖極其罕見。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出生的時候,清政府還存在。他童年時期讀的都是四書五經,儒家文化。所以在革命初期,很多人的思想並沒有擺脫兩極化的困惑。

再加上當時很多人都流行出國留學,但是回國後又固守儒家傳統,不想丟棄老祖宗的東西,所以對「救國救民」僅有一腔熱血,不敢實踐,毛澤東很早就意識到了這點。

1918年,在湖南長沙讀書時的毛澤東(二排左三)

除了康有為,近代優秀的革命先驅就是孫中山先生了,但是毛澤東透過閱讀大量的新思想書籍後發現,很多革命者都有一個弱點,就是思想理論上不獨立。

說的簡單點,很多高材生出國留學後,自認為學有所成,拿著國外的那一套東西強加給中國實際形勢,反而沒有效果。

毛澤東從湖南師範畢業後,他充分聽取了楊昌濟的意見,決定留在中國,探索自己國家的問題,所以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開始,毛澤東就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等非常那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這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

從1927年他率軍上井岡山開始,黨內很多同誌極其排斥毛澤東,認為毛澤東的戰略不「專業」,比如博古擔任領導時就非要打陣地戰,要和敵人面對面打,這是他在蘇聯學的。

但問題是,國民黨有飛機大炮,實力上是碾壓紅軍的。所以毛澤東為了革命,為了戰士的生命,他一次次站出來堅持自己的看法,說自己的見解。

他不怕撤職,不怕處分,堅定不移地堅持自己的建議。一直到湘江戰役戰敗後,博古等人才突然意識到,原來毛澤東同誌的軍事戰略一直都是對的。

識大體顧大局的周恩來,馬上在遵義會議上挑明,撤銷原來的領導人,把最高統帥位置交給毛澤東同誌,從此,毛主席被推到了領袖地位。

此後,毛澤東也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帶著戰士們披荊斬棘,創造了「四渡赤水」等等軍事奇跡,後來又打敗日本人,打敗蔣家王朝,建立新中國。

當然,僅僅熟悉中國國情還不夠,毛主席之所以打仗高明,還有他超強的學習天賦,以及軍事風采。

圖 | 1931年,蘇區中央局成員合影:顧作霖,任弼時,朱德,鄧發,項英,毛澤東,王稼祥

毛主席善於創新,善於總結

遵義會議時,凱豐同誌曾不服氣地說:「毛澤東打仗有什麽本事?他頂多是靠著兩本書,一本是【三國演義】,一本是【孫子兵法】。」

後來毛主席就說,打仗怎麽能照著本本打呢?

實際上,如果打仗僅僅是看過一本書就可以指揮好,那人人都可以了。毛主席非常喜歡看【孫子兵法】和【三國演義】這是事實,但如何從中汲取精華才是重中之重。

毛澤東曾說過,他最不喜歡吃人家吃過的饃饃。所以在軍事上,他一邊學習,一邊實踐,一邊創新,一邊總結。

就連西方人都說,只有在失敗中奮起的軍事家,才能稱為是真正的軍事家。

就軍事思想來說,毛主席在各個戰爭時期的指導思想都不同,比如土地革命時期,他寫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戰爭時期寫了【論持久戰】,解放戰爭時期,又有十大軍事原則。

劉伯承說:「毛主席的這些不同時期的創造,是最典型的馬列主義中國化的軍事路線,是黨內最寶貴的財產。」這在中國近代將帥中,無人可以做到。

因此,在紅軍時期,毛主席就善於總結,無論是大戰役還是小戰役,怎麽打,如何打?是以弱戰強,還是速決和緩殲,毛主席把握的十分準確。

比如三大戰役時,毛主席透過分析雙方的優勢和劣勢,對打不同的敵人,都有不同的戰術。比如對錦州一戰,毛主席就命令林彪,必須速戰速決。一旦打得慢,就會有風險。

但是當時林彪不滿意,他甚至不理解毛澤東的戰略,但毛主席十分耐心地引導林彪,這也說明了毛主席作戰對待將帥的原則。最後林彪和羅榮桓經過31小時激戰,殲滅10萬敵人。

再比如殲滅黃維兵團後,毛主席命令必須對邱清泉兵團緩慢殲滅,這種圍而不剿的戰略,更好的策應天津等地的戰鬥。

三大戰役結束後,無論是林彪還是粟裕等人,都對毛主席的軍事戰略十分佩服,很多關鍵點,他們認為這是毛主席的「妙筆」。

這種超高的指揮藝術,帥和統帥的區別就一目了然了。

坦言之,毛主席看待戰爭的方法是不同的,他采取的是全面客觀的看待問題,他自己說過:「我們研究不同歷史階段,各個不同性質,不同地域的戰爭規律,應該著眼其特點和發展。」

所以,毛主席在汲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優秀軍事理論後,創造了自己的指導原則和軍事戰略,他站得高,看得遠,這是他成為名譽世界的軍事家最大的魅力所在。

情報組織的巨大作用

如果把準確的情報當成毛主席指揮成功的原因之一,或許有點狹隘,但事實上,準確的情報確實可以影響戰局。

長征期間,負責電台的同誌曾截獲了敵人的情報,毛主席當即改變了作戰命令,由於情報嚴格保密,林彪這種級別都不知道,所以跟著命令繞來繞去把他累壞了,甚至發牢騷,還寫信讓彭德懷出來指揮算了。

再比如當年毛主席在西柏坡上演「空城計」,就是透過情報得知了敵人的動向,所以才開始連發三篇通稿,讓傅作義帶著十萬大軍狼狽逃走。

當然,一個準確的情報確實可以提供戰略上的基礎分析,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但僅有一個情報,還遠遠不能統領全域,如何利用情報,發揮情報的價值才是重中之重。

也就是「戰略眼光」。

陳毅在1947年年底,總結華東作戰的情況時說過一句話。他客觀地說:「在我軍的指揮上,愈往上比則愈強。一年來的勝利,首先是戰略上的勝利,雖然我們的同誌不怕犧牲,不怕敵人的飛機大炮,但主要還是陜北總部、統帥部、毛主席的戰略指揮正確。」

陳毅的這句話可以說一語中的,沒有一個高級的指揮員,是遠遠不能把握全域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域指揮上,毛主席也是充分相信一線將領,並且也指揮得當,該指揮時指揮,該讓這些將領自己發揮就自己發揮。

比如打山西時,基本上都是徐向前在全線指揮,毛主席極少給徐向前發電報,因為毛主席知道,徐向前和閻錫山都是山西人,他們更加熟悉戰場的情況,所以毛主席就不添亂了。

關於這點,白崇禧就嚴肅地說過蔣介石:蔣老總指揮作戰,連一個交警大隊,一個步兵營也要幹涉,弄得前方將領束手無策,動彈不得,別人說他是步兵指揮官,我說他是步槍指揮官。

這也看出來,毛主席作為一個高級統帥,在各方面都是優秀的。

結語

中國革命歷史上的無數戰例說明,一個優秀的指揮官猶如東方欲曉,有了正確的方向,才會看到光明看到勝利。

毛主席是所有中國人,甚至全世界都公認的戰略家,這是不可懷疑的。

周總理的妻子鄧穎超說過:「毛澤東同誌高瞻遠矚,他的戰略思想,他的勇敢、智慧過人,是當之無愧的戰略家。」

一代偉人毛澤東的人格力量和思想光輝,對所有中國人產生了如此強大的磁力,這絕不是偶然的,也不僅僅是一種感覺。這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一種真理和正義的力量,是一種人格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