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大明的垃圾時間

2023-12-29歷史

01

智本社寫了一篇文章叫【歷史的垃圾時間】。

將垃圾時間定義為:

一是確定的倒計時;

二是失敗的結局是大概率事件。

這個定義很好,能幫助我們看清很多問題。

今天老王借用這個概念,聊聊「大明的垃圾時間」。

明史學界的奠基人、泰山北鬥孟森先生說: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萬歷確實埋下的雷太多了——

對內:任由朝廷內部派系林立、黨爭烏煙瘴氣、礦稅橫征暴斂;

對外: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以後金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

但老王認為,大明的垃圾時間不是開始於1619年。

02

不是1619年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前,在明朝君臣眼裏,是個播州之亂的水準。

遼餉也是按照播州之亂的成例收的。

薩爾滸之戰後,熊廷弼就任遼東經略,遼東地方的形勢、人心,在熊廷弼的第一任經略任期內還是很安定的。

【明史·熊廷弼傳】載:「遂耀兵奉集,相度形勢而還,所至招流移,繕守具,分置士馬,由是人心復固。」

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五六月間,熊廷弼還指揮沈陽總兵賀世賢和山海關總兵柴國柱打退了滿洲八旗2萬大軍對沈陽的進犯。

因此,不能下定論說,薩爾滸之戰後,大明朝就進入了垃圾時間。

03

不是1622年廣寧之戰

天啟元年(1621年),熊廷弼第二次就任遼東經略時,遼陽、沈陽都丟了。

明軍防線後撤收縮至遼西廣寧一線。

熊廷弼向朝廷建議,雲集九邊各軍18萬,兵分三路進擊遼東,恢復舊疆。

但被廣寧巡撫王化貞所阻。

熊廷弼是楚黨,王化貞是東林黨。

王化貞在兩位東林黨大佬【內閣首輔葉向高(王化貞的老師)、兵部尚書張鶴鳴】的支持下,想另搞一攤。

總之,功勞不能便宜了熊廷弼。

兩人不和,讓努爾哈赤鉆了空子。

1622年,廣寧之戰爆發,明軍大敗。

戰後,熊廷弼因個人恩怨,不聽王化貞就地固守的建言,將整個遼東400多裏土地全部棄守。

但廣寧之戰,也沒有讓大明王朝進入垃圾時間。

八旗軍雖得到了地盤,但荒無人煙,無法建立穩固的後勤保障,又撤了回去。

後來內閣大學士孫承宗上任遼東督師,將遼東的堡壘修到了大淩河南岸,一占就是四年多。

直到天啟六年(1626年)下半年,遼東基本沒什麽大規模戰事。

【明史·孫承宗傳】載:「自承宗出鎮而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矣。」

孫承宗和魏忠賢不對付。

魏忠賢設計罷免了孫承宗,遼東督師換上了閹黨的高第。

高第根本不想在關外呆著,便下令將所有軍民全部遷入山海關內。

寧前道袁崇煥堅決反對,並以孤城寧遠挫敗了努爾哈赤的進攻,取得寧遠大捷。

努爾哈赤返回沈陽八個月後,病死。

後來,袁崇煥又打贏了寧錦之戰.......

大明與後金進入了戰略相持的階段。

也就是說,崇禎元年(1628年)之前,大明朝野上下對後金問題是普遍抱有樂觀態度的。

這時的大明遠遠沒有到垃圾時間。

就算穿越回去,告訴明廷,大明國祚只剩下17年,沒人信的。

04

不是1629年己巳之變

崇禎二年(1629年)末的己巳之變是明末的轉折點。

因為崇禎的騷操作,浪掉了唯一中興的機會。

騷操作簡述:

皇太極打到北京之前,崇禎下令九邊邊軍火速勤王。

1、

山西兵趕來救駕。但到了北京,在城郊凍了3天,兵部也不給發糧食,嘩變,大掠京郊,挨戶搶糧......

崇禎處死山西巡撫耿如杞、總兵張鴻功。

山西兵一哄而散。

這些去哪了?絕大部份加入了流寇。

造成了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坐大......

2、

甘肅兵因未領到安家銀和菜食銀,在途中就集體嘩變了。

甘肅巡撫梅之煥鐵血鎮壓,最終平復,把兵馬帶到了北京。

崇禎卻以梅之煥遲到為由,將其罷免下獄。

3、

薊遼督師袁崇煥領著9000關寧鐵騎,跟皇太極在廣渠門和左安門打了兩仗,全勝。

皇太極設計離間,散布流言,說袁崇煥與其有秘密約定。

崇禎果然上套。

袁崇煥被下大獄......最終因黨爭問題被時任內閣首輔溫體仁坑死。

4、

袁崇煥下獄後,京城防務移交給滿桂。

崇禎一個勁兒催戰,滿桂在良鄉跟後金打了一仗,全軍覆沒,卻「未曾殺一虜」。

文震孟【文文肅公日記】載:「十八日。往朝中,猶以為勝負相當也,午後始知其確。滿桂、孫祖壽皆被殺,未曾殺一虜,而我師殲焉,為之短氣,為之心戰。然而士大夫怡堂如故,即小民亦皆帖然,此不可解。」

最終結果:

己巳之變,明軍被殲7萬余人,京畿腹地慘遭後金蹂躪達半年之久,數十萬老百姓無家可歸,北直隸十數縣城被攻破,乃至遵化、永平、灤州、遷安四地被占,城內所有財物均被一掃而光。

那己巳之變後的大明,是不是就進入了垃圾時間?

沒有。

1、

己巳之變,主要是戰略上的失敗。

己巳之變前,後金的訴求是,像北韓一樣,封國王,稱臣納貢。

崇禎不同意。

但己巳之變中,讓後金有了新的覺悟:明軍原來如此拉胯!為什麽還要稱臣?!

這也才有了後來清軍毫無顧忌的三番五次的入塞。

最具代表性的是,崇禎六年和八年,崇禎想求和了,但皇太極不跟你玩了:明明我可以搶,我為什麽議和?

2、

己巳之變後的大明還是有戰鬥力的。

比如,被後金占領的遵化、永平等4城,不久被孫承宗收復;

比如,折騰大明150多年的西南土司叛亂,在崇禎三年(1630年)被徹底平定。

05

那大明的垃圾時間究竟從什麽時候開始呢?

以下老王個人觀點

歡迎各位看官老爺拍磚

(輕拍哈)

老王認為是從崇禎四年(1631年)的大淩河之戰開始。

為什麽這麽說呢?

原因在於兩個人的變節:

1、搞出吳橋兵變的孔有德。

孔有德帶著2萬多人(包括大量專業工匠、技術人員)投了後金,跟佟養正這個老牌漢奸一起幫後金建立了滿清第一支炮兵部隊——烏真超哈。

2、守錦州的祖大壽。

祖大壽很有可能是皇太極的小內。

先說結果:

皇太極包圍大淩河城時,祖大壽的部下僅有4000余正規軍和1萬多民夫,大淩河城也沒能修完。如果八旗軍想攻破大淩河城,城池幾天就保不住了。但皇太極並沒有下令攻城,而是讓人在大淩河城外挖塹壕,搞圍城打援。

意圖很明顯——利用大淩河給關寧鐵騎放血。

效果也很顯著——明軍開始一撥一撥往大淩河送人頭。

【明史·丘禾嘉傳】載:八月,大清兵抵城下,掘濠築墻,四面合圍,別遣一軍截錦州大道。城外堠台皆下,城中兵出,悉敗還。禾嘉聞之,馳入錦州,與總兵官吳襄、宋偉合兵赴救。離松山三十余裏,與大清兵遇,大戰長山、小淩河間,互有傷損。九月望,大清兵薄錦州,分五隊直抵城下。襄、偉出戰不勝,乃入城。

【清史稿·太宗本紀】載:「乙未,明太仆寺卿、監軍道張春,總兵吳襄、鍾緯等以馬步兵四萬來援,壁小淩河。戊戌,明援兵趨大淩河,距城十五裏。」

再說理由:

為什麽說祖大壽跟皇太極有串通呢?

1、祖大壽對崇禎殺袁崇煥一事對明廷不滿;

2、皇太極給祖大壽寫過幾十封勸降信,祖大壽每封都回復了;

3、祖大壽的兵馬突不破皇太極的防線,但祖大壽派去給孫承宗求援的信,卻每次都能送出去;

4、祖大壽開城投降後,一個人跑了。兒子等一堆家屬全在後金大營裏。但皇太極沒把祖家人咋樣。可以說祖大壽對大明有感情,可反過來想,他是不是接受了皇太極的指派,回來當臥底?家人是他押在後金的人質。

5、幾年之後,祖大壽繼續固守錦州,清軍繼續圍城打援,崇禎繼續派洪承疇率13萬大軍救援,最終全軍覆沒。明朝丟了關外幾乎所有土地。這時,祖大壽才正式「歸隊」,宣布投降。

九月丁亥,上以兵趨錦州,己醜,復以書招祖大壽。

冬十月丁未,以書招祖大壽、何可剛、張存仁。己酉,再遺大壽書。甲寅,遣降將姜新招祖大壽。大壽亦遣遊擊韓棟來會。

乙醜,祖大壽約我副將石廷柱議降。丙寅,大壽遣其子可法為質。

06

這也不能說明,大明的垃圾時間是從大淩河開始的吧?

延伸:

後金人口少,除了己巳之變之外,最多出動不過三四萬人。

挑戰大明是很困難的。

整合蒙古的力量,一直是皇太極戰略上的必然選擇。

不過,蒙古一直都不願意接受後金。

哪怕己巳之變後,皇太極想號召喀喇沁等部一起編立蒙古八旗,這些部落也沒有松口,只是希望保持獨立。

但大淩河之戰過後,形勢就全變了。

大淩河之戰前,明廷還在立誌復遼,銳意進取;大淩河之戰後,關寧軍完全喪失對後金的牽制能力。

這就使得後金,得以騰出棒子,把蒙古綁上了自家的戰車。

崇禎五年(1632年)三月,皇太極再次西征林丹汗。林丹汗無力抵抗,遠逃青海,察哈爾蒙古的勢力土崩瓦解。

後金開始給蒙古各部劃定牧區,確立宗主與附庸關系,大幅編立外藩蒙古旗。

皇太極把蒙古制服後,明軍九邊就充分暴露在了後金鐵蹄之下。

皇太極再也不用考慮只從寧遠——山海關一線進兵了,而是看心情。

想什麽時候打,從哪打,打薊鎮、大同、還是......都可以。

加上,農民軍和清軍入塞的時機,現在來看,互相卡的那也叫一個嚴絲合縫。

明軍剛把農民軍摁下去,清軍立馬入塞作。

清軍滿載而歸之時,農民軍又死灰復燃。

輪流給大明放血......

所以,你看,崇禎四年大淩河戰役失敗的那一刻起,大明的結局早就已經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