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朱老總能力有多強?蔣介石評價:他最大本事,就是讓人看不出本事

2024-07-28歷史

作為開國元帥居首者,朱德元帥的軍事才能卻時常被人漠視。

許多人談及他時,會有這樣一種認知:其資歷深厚,據稱能力極為出眾,然而具體出色之處卻不得而知。

事實上,朱老總擁有極為卓越的軍事才能,然而,因其較少具體指揮某一戰役,致使不少人對其軍事才能的認識存在欠缺。

而他於 1947 年在晉察冀軍區「駐點」時的行動,以及由他進行調整後晉察冀所獲取的卓著成果,有力地印證了一點:

共和國首位元帥,絕非僅僅是一位著名將領,亦非僅憑借資歷所致。

【一、】

晉察冀軍區,曾為八路軍之模範根據地。

五台分兵之際,聶帥率領三千余將士從零開始,不但建立並構築了晉察冀根據地,且使其逐步拓展增強。

截至 1938 年年末,晉察冀根據地涵蓋 70 余個縣,其所屬部隊達十萬人之眾。

至抗戰結束時,晉察冀根據地的部隊規模達21萬人之眾(涵蓋兩個野戰軍及地方民兵部隊)。

此成績置於當時全國範圍來看,於我軍之中亦是名列前茅的。

然而步入解放戰爭階段,晉察冀軍區風光不再,暫且不論其他方面,僅從軍事層面來看,接連遭遇挫敗。

最為重大的挫敗,當屬集寧、大同與張家口方面。

1946 年 7 月至 9 月,晉察冀軍區意欲解放大同與集寧,然因指揮不當、輕敵疏忽等諸多因素,既定計劃任務未得實作,遂無奈撤離。

其後,於當年十月,再度喪失張家口。

張家口的失陷,給我軍於華北戰場造成的影響甚為重大,已至極為不利之境,傅作義由此在華北取得主動權,我軍亦只得暫且受其牽制。

此戰過後,晉察冀軍區內部再度出現嚴重沖突。

當年10月22日,於晉察冀軍區的總結會議中,當時擔任2縱副司令員的郭天民,未能抑制住其急躁的性情,當面對聶帥加以指責。

除郭天民外,另有一些幹部對軍區領導心存不滿,此情形僅是當時晉察冀軍區內部諸多嚴重問題的一個體現。

換言之,彼時的晉察冀,尚有諸多問題亟待處理。

與此同時,我軍的其他戰略區域屢獲佳績,其中表現最為出色的華東野戰軍,接連贏得了宿北、魯南、萊蕪等諸多戰役的勝利。

東北野戰軍亦成績斐然,在林、羅等的指揮下,不但穩住態勢,還贏得四保臨江之役,促使我軍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反攻,掌控了戰場主動權。

此外,西北野戰軍與晉察冀魯豫野戰軍的戰果,亦頗為可觀。

總的來講,當時在晉察冀以外,我軍其余四大戰略區,各自均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在此種情形下,晉察冀軍區成績位列末位,自是顏面無光。

故而,晉察冀軍區的領導幹部,心中皆積著一股勁,眾人皆明,晉察冀軍區的狀況斷不可再持續惡勢下去。

倘若持續惡化,顏面受損尚為其次,更為關鍵的是,其將對我軍於華北地區乃至全國範圍內的戰場產生沖擊。

故而,眾人皆期望有所轉變,然而怎樣實作蛻變並再創輝煌,卻成為了一道難題。

在緊要關頭,朱老總挺身而出,前往晉察冀。

【二、】

朱老總前往晉察冀,乃是因毛主席所言「雞蛋不可置於同一籃子中」。

1947 年 3 月 18 日,黨中央開啟轉戰陜北的征程。當月 29 日,中央在陜北的棗林則溝村舉行了一場會議。

會議的核心議題為探討中央機關的行動事宜。

依據毛主席的構想,其旨在牽制胡宗南的軍力,以緩解全國戰場的部份壓力。故而,他充作吸引胡宗南的「誘餌」,不可撤離陜北。

故而,毛主席彼時風趣地提出,「勿將雞蛋置於同一籃子中」,其含義為中央的五位核心人員,需分別展開行動。

如此一來,即便萬一出現某些意外狀況,亦不會對中央指揮及領導全國戰局造成影響。

就這樣,朱德總司令和劉少奇同誌,引領中央工委,跨越黃河,經一路奔波,最終抵達晉察冀。

抵達晉察冀後,朱老總與聶帥深入交談,最終作出決定,留下來助力聶帥。

那麽,朱老總怎樣助力聶帥化解晉察冀存在的問題呢?其首要舉措,便是展開調研並進行談話。

眾所周知,毛主席曾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朱老總顯然對此深有領會。

初抵晉察冀後,朱老總所行之首事,乃是遍尋眾人交談,其交談之目的,在於查明晉察冀緣何屢戰屢敗。

畢竟,每個人的立場各異,因而闡述的緣由也有所差別。

包括聶帥在內,其自身固然有所言,但嚴格而論,此皆屬一面之辭,僅聽其一己之言,實難切實明晰其中緣由與真相。

故而,那段時期,朱老總持續地與幹部進行交談。

不僅這般,在交談之際,朱老總大多充當傾聽者,既不表明態度、加以責難,也不會針對某一具體之人予以批評。

更為關鍵的是,他未涉足紛爭之中。

例如在和郭天民的交談裏,他的諸多問題,著重於知曉細節方面,涵蓋郭天民的怒火因何而生,此中又存在何種緣由。

經過一番深入探查了解,朱老總著手展開下一步舉措。

此動作,名曰鼓舞士氣、團結同仁,其具體施行,需依據個人實際狀況予以相應調適。

例如向聶帥直接提出質疑的郭天民,朱老總的舉措為,待其認識到自身錯誤後,尋得契機將其派往晉察魯豫。

而如鄭維山這般同樣心懷怨氣之人,在與朱老總交談時,提出將自己調離晉察冀,然而朱老總並未應允。

非但未使鄭維山離去,而是耐心傾聽其怨言,繼而善言寬慰,表明晉察冀乃是他能夠施展才能之所。

人與人狀況各異,處理之方式亦隨之不同,此乃朱老總靈活之舉措。

誠然,僅止於此,尚無法彰顯出朱老總的非凡之能,尤其如鄭維山這般的猛將,斷不會只因朱老總的數語,便著實安心留駐。

故而,後續對晉察冀野戰軍的重建,乃是朱老總工作成果中的關鍵部份。

【三、】

若欲重建晉察冀野戰軍,首要解決的乃是其所存之歷史問題。

晉察冀軍區彼時存在一個頗為嚴峻的問題,即軍隊後勤供給始終由各單位各自核算並予以解決。

確切的狀況為,軍區眾多部隊均設有自身的經濟部門,不但擁有田產,而且經營著諸如店鋪之類的產業。

其一,這導致兩個嚴峻問題產生,其一為戰鬥力衰退,畢竟任何作戰部隊,都無法在從事經商活動的同時,依舊維持強大的戰鬥力。

其次,由於各單位擁有各自的經濟實體與商業經營,使得人員調動時,會牽扯出一系列利益事宜,進而引發諸多矛盾。

畢竟,當自身利益受到牽涉時,各類問題便會湧現。

誠然,此種情況的存在具有歷史緣由。在抗戰時期,晉察冀根據地遭受嚴重封鎖,各類物資供應極度艱難,聶帥迫於無奈,只得開展生產並從事一些商業活動以解燃眉之急。

故而,即便存在此種情形,也不可將全部責任歸咎於聶帥。

針對此種問題,朱老總率先明確的主要方向為,晉察冀軍區內的各軍分區以及野戰軍,皆需徹底停止經濟生產活動,將精力集中於訓練與作戰之中。

唯有如此,方可最大限度提升軍隊的戰鬥能力。

與此同時,設立專門的後勤部門,對各類物資的供應予以統一管控,堅決禁止各部隊擅自設立所謂的小金庫。

總之,需實作軍與民的明確區分,推動軍隊走向正規化,切不可如往昔那般,似守財奴般緊守各自領地,不願松手。

從表面來判斷,朱老總的此項改革,貌似並非具有重大意義。

然而,深入探究便會知曉,他的此項舉措,可謂是徑直觸及關鍵所在。為何如此斷言呢?

頗為明顯,晉察冀於此前戰役中頻頻受挫,一大關鍵因素在於全域指導能力的匱乏。

例如大同集寧戰役,情況即是這般,各單位部隊無法實作協同作戰,統一指揮與統一調動更是無從談起,戰敗自是必然。

然而,並非聶帥著實不具掌控全域之能力,倘若聶帥確為庸碌之人,當初亦無法建立一個模範根據地。

歸根結底,部隊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受部份歷史因素影響,致使束縛漸增,進而使其行動受限,難以充分施展。

若一支軍隊無法實作全域的統一以及號令的一致,那又何談取得勝利呢?

實際上,當時的晉察冀陷入了一種「小農經濟」模式,受此模式束縛與制約。

而朱老總的舉措,正是使其脫離「小農經濟」,例如構建統一的後勤管理體制,僅此一項,便可促使軍隊漸漸達成統一指揮。

在一系列改革施行後,晉察冀軍區的任何在編部隊,均可於就近兵站獲取給養與裝備,此情形在以往是難以設想的。

在一定程度上,彼時朱老總的舉措,已頗為貼近現代化軍隊管理的範式

【四、】

在解決後勤問題的同時,需明確指揮機構及領導班子人員的相關問題。

鑒於此前成績欠佳,晉察冀野戰軍於1946 年年底遭裁撤,而朱老總主張重建晉察冀野戰軍,故而,由誰來負責新的野戰軍,此乃關鍵之所在。

在幹部任命方面,朱老總依據「能者任之,無能者免」的重要原則,堅決地將此前所謂的山頭全面打破。

例如,晉察冀野戰軍的新任司令員為來自晉察魯豫的楊得誌,政委為出自抗大系統的羅瑞卿,此外,參謀長為在 1944 年 9 月方才抵達晉察冀的耿飈。

在司令部領導班子中,稱得上「老資格」的唯有楊成武,然而當時他僅為第二政委。

此做法消除了所謂的「山頭」理念與「老資歷」論調,使司令部領導班子顯著趨於年輕態(彼時楊得誌年僅 36 歲,其余人員亦在 40 歲左右)。

年輕化意味著精力更為充沛,摒棄山頭主義與資歷觀念,則體現了選賢任能。

針對下述部隊幹部,朱老總予以重新部署,秉持「能者任,庸者汰」之原則,對各部隊領導逐一予以重新審定。

而唯有朱老總能夠達成此般成效,以其之身份,全然能夠不顧及往昔的關系、情感等諸般因素,施行雷厲風行的變革。

領導班子確立後,接下來需完備各項制度並對軍隊進行整訓。

得益於統一的後勤管理體系及機構,軍隊避免了因自身財產與生意而分心的狀況,得以全身心地投入訓練。

設立明晰的野戰軍指揮機構,明確相互間的職權與責任,便能避免推諉扯皮現象的發生。

從部隊整合至戰略規劃,乃至具體的作戰安排與後勤保障等眾多細節方面,朱老總憑借其一系列舉措,逐步將晉察冀軍區先前不佳的狀況予以扭轉。

經由持續不斷的作戰訓練,最終,晉察冀軍區氣象一新。

【五、】

1947 年 10 月,兩場勝利大捷,是朱老總對晉察冀實施改革後呈上的最優成果。

當年 10 月 11 日,經改革與整編的晉察冀野戰軍,其 2、3、4 縱及炮兵旅,在司令員楊得誌、第一政委羅瑞卿、第二政委楊成武的引領下,贏得了清風店戰役的勝利。

在此次戰役中,晉察冀野戰軍運用圍城打援之法,總計殲滅國民黨軍一萬七千余人。

清風店戰役的獲勝,為檢驗部隊並樹立部隊信心提供了絕佳契機,且該勝利表明,朱老總的變革已見成效。

其後,晉察冀野戰軍持續奮進,於當年11月,贏得石家莊戰役之勝利。

石家莊戰役的勝利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此為我軍在解放戰爭時期首次奪取大中城市,率先開創了城市攻堅戰(特別是平原城市攻堅戰)的先河。

而此,為我軍於後續戰役中積累了珍貴經驗。

在連續贏得兩場勝利後,晉察冀軍區的士氣大幅提升,此前因張家口失利而產生的陰霾與沈悶,至此已全然消散。

而這一切,皆應歸功於朱老總數月來的改革及整訓工作,正是其一系列舉措,讓晉察冀得以重振雄風。

變腐朽為神奇,朱老總著實非凡!

結束語:

【孫子兵法】曾言,善作戰之人,無顯赫之功,此語用於朱老總,甚是恰當。

他的軍事才能,並非僅體現在某一戰役或某一行動中,而是達到了能夠構建並塑造出一支具有強大戰鬥力之軍隊的高度。

此乃名將與統帥的關鍵差異所在,而蔣介石曾對朱老總做出評價,稱其最為顯著的特質,便是使人難以察覺其有何非凡之處。

所謂大音稀聲,大象無跡,其義正在於此。故而,作為共和國首位元帥,朱德元帥實至名歸。